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卢静 《科教文汇》2009,(13):234-235
中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在中国翻译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不少学者认为严复自己在翻译过程中都没有恪守这一标准。尤其是在“信”方面,严复自己都没有做到。本文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目的论出发,分析了严复翻译的目的,重新评价了严复的翻译。  相似文献   

2.
一种新的产品进入一个陌生的市场后,首先面临的就是完全陌生的消费群体,因此广告语的翻译无疑将成为营销成功与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对广告语的翻译来说,除了语义上的对等,更重要的应该是如何在目的语中进行再创造。在这个再创造过程中,译者必定要应用到各种翻译方法来实现原文和译文的“功能对等”,从这个角度上说,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可以最大限度地指导广告语的翻译。  相似文献   

3.
从元极学无有学说的基本理论出发,结合现代物理学讨论了无有互化与互含的边界、特征与条件,提出了“太无”、“太有”的新概念、新思路,研究了“太有”、“太无”的特征及其相互转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陈淑芬 《大众科技》2008,(10):217-219
功能目的论是基于翻译实践中出现的“不对等”情况提出的理论,但它本身没有否定“对等”情况的存在。该理论提出两大翻译标准,即“对等”翻译标准和“合适”翻译标准。文章分析该理论的两个翻译标准及商务合同翻译应选择“对等”翻译标准的理论依据,提出“对等”翻译标准要求下商务合同英译的三个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了文化、语言、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证了文化翻译的理论基础。本文认为:文化翻译是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即对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进行研究,探索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文化“传真”意指文化翻译的基本准则,即要求译语从文化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文化所要传达的意义、形式及风格。翻译中“文化传真”度的把握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殷华 《科教文汇》2008,(13):185-186
本文阐述了文化、语言、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证了文化翻译的理论基础。本文认为:文化翻译是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即对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进行研究,探索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文化“传真”意指文化翻译的基本准则,即要求译语从文化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文化所要传达的意义、形式及风格。翻译中“文化传真”度的把握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殷丰立 《内江科技》2009,30(1):27-27
“信达雅”和德国功能学派“目的论”分别是中西翻译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翻译理论之一.本文通过对这两种翻译理论的异同进行比较来讨论它们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韩流”来袭“哈”风正起,“韩流”来了。什么是“哈”?“哈”源于台湾青少年文化的流行用语,意指“非常想要得到,近乎疯狂程度”,像“我很哈你”,就是代表“我疯狂想要得到你”。“哈韩族”就是指一群狂热追求韩国流行娱乐文化,连穿着打扮、思想行为都仿效的人。曾有一篇报道这样描写“哈韩”一族的酷扮相:“他们穿着太  相似文献   

9.
陈丽娇 《科教文汇》2007,(12S):189-190
根据目的论,译文在译语文化中要实现的功能将影响翻译的过程。本文分析了五四前的译语文化环境,儿童翻译文学在这一时期要实现的目的,以及这预期目的对翻译过程产生的影响,从而在整体上把握了“五四”前的儿童文学翻译的脉络。  相似文献   

10.
胡艳萍 《科教文汇》2009,(33):259-259
[ku^21]在安化方言里是个使用频率很高的程度副词,相当于普通话的“很、非常”,暂借同音字“古”表示。本文从语义特征、句法分布、句法功能方面来探讨“古”的基本用法。  相似文献   

11.
朱芬 《科教文汇》2008,(30):237-237
本文重新审视了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中国翻译界关于功能对等论的争论,解读所谓奈达的“困境”和翻译研究的“死胡同”,并对此后翻译研究由规范性向描述性转变的现象进行了思考。认为对等论有其局限性,但不失为翻译研究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与描述性研究并举。  相似文献   

12.
王慧 《科教文汇》2008,(20):256-256
由于社会、历史、环境、习俗、宗教、思维等方面的差异,翻译要实现两种语言的完全对等几乎是不可能的。翻译时,译者有权利针对不同的文本、不同的受众,选择最适合的翻译方法。有时为了更清楚地表达原文的意思,译者不得不在原文的基础上略有增删。“增”或“删”的翻译手法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李小漫 《科教文汇》2008,(19):254-254
本文主要阐述了文化、语言、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证了文化翻译的理论基础,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进行研究,探索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文化“传真”意指文化翻译的基本准则,即要求译语从文化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文化所要传达的意义、形式及风格,同时指出翻译中文化信息走失的几种情况,然后列举几种补偿手段以减少信息的损失。并指出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提高对文化信息走失的识别能力,选择不同的补偿策略。  相似文献   

14.
英汉“Red”与红色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铁英  石佳 《科教文汇》2008,(8):178-178
中西方文化中表示颜色的词语都很丰富。但由于民族风俗、思维方式、地理位置、民族心理、宗教信仰等文化背景的差异,英汉两个民族对各种颜色在视觉上和心理上所产生的联想、象征的意义、蕴含的寓意不尽相同。本文仅以“红色”为例,分析其在英汉中的不同联想意义并探寻其文化历史根源,以便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民族的差异,使其对英语学习及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翻译实践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贵刊开辟“创造教育”栏目及“争鸣与探讨”栏目,这太及时、太重要了!在中国的学校教育中,不是教育学生敢于独立思考、敢于打破常规创立全新的学说,而是教育学生从小就要人云亦云,一味地迎合考官的口味,以取得高分,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知识,而是为了考高分。在“应试教育”的思想指导下,不少考官、老师强烈反对学生有与标准答案不同的看法,学生在分数—这一“命根子”的压力下,从小养成了不敢有创新思想的习惯。这是危害极大的“教育”!在“应试教育”的方针指导下,有不少“经严格、正规训练”出来的杂志编辑不敢刊登与权威…  相似文献   

16.
毕宏伟  金海英 《科教文汇》2008,(33):154-154
在英汉翻译中,由于种种原因,总会有翻译错误出现。为了提高翻译能力,本文从“同形异义”结构入手分析此类错误、其产生原因,及如何避免,从而准确、通顺地完成英汉翻译。  相似文献   

17.
崔敏  孙忠文 《现代情报》2002,22(6):163-163,157
本文从语义学及修辞学角度出发,对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如何避免译出“貌合神离”的句子进行了初浅分析。通过对比翻译,进一步阐述了“貌合神离”与“貌离神合”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8.
路炜 《科教文汇》2007,(10Z):203-203
作为范围副词,“一概”和“一律”在基本的语义特征及语法功能上虽有很多共性,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本文拟在前人与时贤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词性、词义、对文体的选择、语法功能、语义内涵和语义指向、否定形式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试图廓清二者用法上的异同,以求减少留学生在使用时出现的偏误。  相似文献   

19.
朱启芸 《科教文汇》2007,(9S):194-195,206
话语标记语(discourse markers)是十分常见的一种话语现象,是一些在互动式言语交际中有着十分丰富的语用功能的词语或结构。在话语理解中它们可以引导听话人如何去处理后续话语或前述信息。在信息处理时,在一定的语境中,话语标记语可从局部或整体上对话语理解起引导或路标的作用,以帮助听话人识别各种语用关系,从而在认知上对话语理解进行制约。本文结合话语标记语“吧”的语用功能,对翻译实例进行分析和评价,说明在翻译过程中,对话语标记语的正确分析有助于译者正确理解原文,从而有利于翻译交际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阿利耶夫 《科教文汇》2008,(10):189-189
本论文主要目的是让汉英翻译者翻译时更深刻的了解1+2格式和2+1格式短语的区别。为什么选择“文学院”,这个例子呢?因为这是我个人在中国找工作的年轻人的简历上经常看到的一个问题。他们把“文学院”翻译成“Department of Literature”。这样的错翻译也可能你找工作时有影响的。专业和学院的名称要翻译正确。许多外国公司招聘时很重视院系和专业。我在这篇文章中研究证明“文学院”的英文翻译不是“Department of Literature”,而是“Department of Liberal Ar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