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8 毫秒
1.
不同层次足球运动参与者运动损伤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调查了4类人群(青少年运动员、中学生、大学生和体育专业学生)足球运动损伤的一般情况,结合相关献,通过比较,探讨不同水平的足球运动参与运动损伤的特点与一般规律。显示:足球运动损伤多发于足踝、膝和大腿等部位,专业化程度低的参与足踝更容易受伤;扭伤、挫伤、拉伤和擦伤是足球运动损伤的4大类型,专业队员挫伤最多见,一般参与更容易发生扭伤和擦伤;一般足球运动参与缺乏有效的足球运动损伤防治知识。认为足球运动损伤的发生往往是多因素引起,建议加强损伤原因的综合分析,特别是损伤心理学分析。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足球运动损伤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对大学生足球运动损伤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足踝部受伤率最高(42.0%);常见的损伤类型包括扭伤(43.4%),擦伤(24.3%),挫伤(13.7%),和拉伤(13.7%);主要操作原因是场地质量不好、准备活动不足、缺乏自我保护和犯规等,建议加强运动损伤防治知识的传授和健康心理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现代篮球运动高度争夺愈演愈烈,为此,提高我国篮球运动水平的当务之急应是加强对高个子队员尤其是特高队员的发现和培养.以1999年参加全国少年甲组比赛的28名特高队员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比较法、数理统计法,对少年甲组男篮特高队员的身高状况、体重状况、伤病状况、训练年限及身体素质与基本技术水平现状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从而得出结论:现阶段我国从事篮球训练的特高队员人数少、参加训练的年龄晚、身体形态不够匀称、运动员过早地出现运动损伤;特高队员篮球专项身体素质与基本技术训练水平中存在着运用有球技术较差、快速灵活的移动能力及完成动作的规范性方面急需加强,无氧状态下的专项耐力素质有待提高等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4.
我国优秀击剑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特点及预防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我国击剑运动员损伤的发病规律,在第十一届亚运会中国击剑队集训期间,笔者采用病史询问和详细的局部检查,调查了中国击剑集训队和部分省市击剑队193名队员的运动损伤情况,结果显示:带伤者172人,占89.12%,共289例次,涉及到38种损伤,其中慢性损伤占90%以上,训练年限越长,损伤的发生率越高,发病部位集中于持剑手侧的膝关节伸膝装置(25%)持剑手侧肩部(9.7%),腰部肌(13%)和踝关节(9.3%)等。从剑种上看,花剑选手以持剑手侧膝关节髌腱腱病和髌尖末端病、持剑手侧腕关节软组织劳损多见,而重佩剑队员则以持剑手肩关节软组织损伤多见。损伤的基本原因与击剑专项技术的特殊要求有密切关系,其次与忽视准备活动和放松练习等有关,由此,提出了以加强肌肉力量训练,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并重点结合运动前的防护准备,加强医务监督的预防原则。  相似文献   

5.
我国优秀男子网球运动员运动损伤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调查访问等方法对我国优秀男子网球运动员运动损伤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规律以及愈后效果等.结果表明:我国优秀男子网球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率100%;以急性损伤和中、轻度损伤为主;以关节韧带损伤、肌肉损伤、滑囊炎、软组织挫伤为主;运动损伤的部位主要集中在膝、踝、肘、腕和肩关节等;运动损伤发生于日常的专项训练与身体素质训练时期.导致运动损伤的原因包括:运动性疲劳或运动量过大、专项训练过多、局部负担过重、自我保护意识差、心理状态不佳、带伤训练或比赛、准备活动不充分等.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我国四个奥运水上项目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运动损伤的发生与训练的年限运动员的年龄及项目技术特点有关;(2)运动损伤的部位主要集中在腰、腿、膝等部位,造成损伤的原因除项目特点和训练手段外,主要是大强度超负荷训练造成的,建议加强训练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7.
女子足球在我国是一个新兴的运动项目,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了解女子足球运动损伤的状况,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对女子足球运动的发展有一定意义。但是国内有关女子足球运动损伤的材料未见报导,为此我们对参加1983年广州春季女子足球邀请赛的陕西、辽宁等11个运动队进行了损伤情况的调查。被调查者年龄13—18岁,训练年限3月~4年。调查内容包括:运动史;参加足球训练以来损伤情况、治疗经过,对训练的影响的详细询问;运动器官的临床检查。调查结果整理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的调查研究表明,女子标枪运动员初始专项年龄,达到健将水平的年龄和所需时间与世界级选手基本一致,表现出特有的规律性,但在创造本人最高成绩和训练上存在明显差距,我国优秀女子标枪运动员运动寿命比世界选手平均少5.5岁,明显存在早衰现象,从训练学因素研究表明,导致我国女子标枪运动员早衰的致因是:运动负荷过大,基础阶段训练手段单一,大力量练习过多,运动年限较短,过于追求专项成绩,运动损伤严重等。  相似文献   

9.
运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对参加安徽省第十三届大学生运动会六支体育院校队伍共计129名排球队员进行了有关运动损伤的调查及病因分析。结果显示:队员运动损伤的部位主要集中于指腕关节、肩关节、腰背肌群、膝关节和脚踝等处,且不同位置上的队员其损伤发生的部位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损伤发生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训练和组织过程中缺乏科学性,训练、比赛前的准备活动做的不够充分,身体机能欠佳以及心理状态不良等。建议运动损伤应从训练和比赛、队伍组织管理过程和日常心理及思想教育等方面进行防治并举,以便于最大限度地减少队员运动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中国女子足球运动员踝关节损伤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和调查访问法,对参加广西梧州冬训的七支女子足球队的145名运动员进行了踝关节损伤的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成年女足运动员的踝关节损伤率为33%。在踝关节损伤中,踝关节事韧带的损伤率为60.6%,且多发生在训练年限1~5年的运动员。损伤的原因主要是训练水平不足、局部负荷过重、技术动作不合理等。针对踝关节损伤的原因机理,提出康复和预防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女子足球运动员膝关节运动损伤调查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2月-3月,在全国成年女子足球队昆明春训期间,对18支女足运动队共370名运动员进行了运动损伤调查.特别是对女足运动员膝关节的损伤针对病因,病程,采取的治疗,受伤的环境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分析,并根据损伤调查结果提出了防治膝关节损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长期进行脚斗士运动训练和比赛的人群下肢关节慢性运动损伤的情况。方法:以90名参加脚斗士运动训练四年以上不同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X线、CT、核磁共振检查等方法对训练者下肢关节的慢性损伤情况进行调查并与未参加该项运动的学生对照组对比。结果:长时间从事脚斗士运动下肢关节的损伤情况与对照组存在差异,慢性损伤的发生率为:骶髂关节5.6%、髋关节3.3%、膝关节27.8%、踝关节34.4%、足关节16.7%,均高于对照组。结论:角斗士比赛及训练过程中存在慢性损伤的风险。训练时间过长、训练场地不规范、训练方式不合理、对运动损伤的认识不够是造成这些慢性损伤的主要原因,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及改进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3.
运用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参加2010年春训的全国12支青少年女子足球队130名优秀运动员进行运动损伤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女子足球运动损伤发生率为132.8%,其中急性损伤占50.8%,慢性损伤占49.2%。损伤中膝关节、踝关节和腰部最为多见,其发生率分别为41%、34.4%和19.7%。对其病因、病程、损伤种类及治疗方法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分析,根据损伤调查结果提出了防治运动损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对我国优秀女子手球运动员运动创伤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我国九运会女子手球前 8名队 12 1名运动员创伤特点的分析 ,旨在寻找预防或减少创伤的措施。采用问卷调查及访谈形式获取资料并进行常规数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 ,女子手球运动员创伤发生率为 6 1.16 % ;创伤分布以下肢 (5 7.39% )居多 ,上肢 (2 6 .0 9% )次之 ;创伤类型以肌肉拉伤 (39.13% )和韧带损伤 (33.91% )最多见 ;专项训练中创伤最多 (6 9.5 7% ) ;训练年限越长 ,创伤发生率越高。认为 ,应科学安排训练计划 ,加强身体薄弱部位的专门练习 ,重视各种护具和支持带的使用 ,做好训练前、后的热身和整理活动 ,加强医务监督 ,以减少创伤的发生 ,减轻创伤程度。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优秀毽球运动员运动损伤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6年福建省第六届少数民族运动会毽球比赛的56名男女优秀毽球运动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福建省优秀男子毽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率为87.1%,福建省优秀女子毽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率为84.0%,损伤率与技术运动运用不合理、准备活动不充分、场地器材等因素有关。常见损伤类型有韧带损伤(43.8%)、关节损伤(31.3%)、肌肉损伤(24.9%),损伤部位以大腿、膝部、足踝部、腰、小腿比较多见。结合毽球运动特点就导致损伤原因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提出了预防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怀化学院乒乓球专项课运动损伤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乒乓球专项课运动损伤情况较严重,发生率达70%;发生运动损伤的部位依次是肩关节、腰部、膝关节、踝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指关节;导致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是:训练水平不足、准备活动不充分、疲劳堆积、身体素质差。针对损伤原因,提出了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优秀沙滩排球运动员运动损伤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参加第十届全运会沙滩排球决赛阶段的全部男女运动员进行运动损伤的流行病学调查,旨在探讨我国优秀沙滩排球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发生规律,为预防和减少沙滩排球运动损伤提供有效依据.结果显示,我国优秀沙滩排球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总体发生率为47.7%;急性运动损伤发生率的解剖学分布由肢体近端向远端逐渐增高,慢性损伤则呈相反趋势;我国优秀沙滩排球运动员的足踝部急、慢性损伤以及拦网时的运动损伤发生率显著高于国外.及时根据运动员的身体状态调整运动负荷、积极创新多样有效的训练方法、进一步提高准备活动质量、完善技术动作等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运动员的运动损伤.  相似文献   

18.
谈我国足球运动员的运动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年来,运动损伤一直困扰着足球运动员教学、训练和比赛的正常进行。根据这一情况,本将对影响足球运动员损伤的物理因素及心理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减少物理因素和心理因素造成运动员损伤的有效措施,从而为提高我国足球运动水平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对于比赛来说,准备活动是为克服人体各器官生理惰性,调整心理状态,适应比赛环境,缩短进入比赛状态时间和预防运动创伤而有目的进行的身体练习。中国女排在重大比赛中进入比赛的状态比较慢,这同中国女排在比赛前的准备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对10支女排俱乐部队和国家女排的训练活动进行了现场观察和统计,认为:国内高水平女排队伍(包括国家女排)比赛前准备活动只重视身体的准备,而忽视了心理的准备,准备活动内容没有新异性,这是造成进入比赛状态比较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通过对北京体育大学校排球代表队学生进行功能动作筛查,并对个案进行干预实验,为队伍提供风险报告和预防损伤的训练方案。结果:总分的平均值男排13.75,女排14.14,测试总分低于14分的男排为42.67%,女排为35.71%;男女排主动直膝抬腿得分均为项目中平均分最高的项目;男排总体不对称比例33%,女排为34.28%;男女排躯干旋转稳定性、肩部灵活性和深蹲测试测试得分较低;4名运动员干预后测试得分有提高。结论:男女排整体处于运动损伤高风险临界值;不对称比例较严重;男女排屈髋的主动灵活性、无负荷状态分腿能力、在骨盆稳定以及对侧腿保持主动伸展情况下大腿后部肌群的主动柔韧性相对较好;男排腰部损伤概率相对更大,女排中肩部损伤的概率较大;肩部灵活性、躯干稳定性是需要加强训练,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有助于运动员潜在损伤的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