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朱小芳 《海外英语》2011,(9):179-180
语言是人类交流最基础的必要工具。语言具有能产性(即创造性)特征。充分理解语言的能产性对外语教学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该文通过阐述语言的能产性特征说明外语教学中应当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成果。随着外语教学与研究的不断发展,语言学家及外语教师越发重视语言学的研究及其与外语教学关系的研究。本文列举了乔姆斯基和海姆斯对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所下的定义,探讨语言运用与语言能力的区别并分析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人类交际分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两种,外语教学也应该在培养学生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两种能力上下功夫。故而,本文着重讨论非语言交际的作用、非语言行为在跨文化中意义上的差异以及在外语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即:注意文化差异,重视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与目的语相一致的非语言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试论非语言交际与外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交际由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组成。但是 ,在我国外语教学中非语言交际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本文论述了什么是非语言交际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和传授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分析了语言与化的关系及全球化给人类带来的挑战与对外语教学的高标准要求,论述了化知识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与介入的有关原则建议。  相似文献   

6.
非语言交际作为人类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交际中起着语言交际无法替代的作用,而外语教学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基础,因此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拟通过介绍非语言交际的功能和特点,非语言交际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来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非语言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7.
一、外语教学与创造能力 外语教学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密切关系。语百的本质是创造性的,人类可以用有限的语言规则生成无限的句子。表达无穷无尽的意思。创造离不开联想,人们在语言活动中也时时刻刻离不开联想。没有联想就无法把最简单的语言要索连接起来,表选一个明确的意思。大脑中语言机制的工作过程,是依据一定的规则和程序通过联想处理语言材料的过程。没有联想,人类的语言活动就不能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8.
语言转向是哲学研究的一次革命,同时也对人文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通过欧洲大陆语言哲学观来看语言转向对口译的发展,意在强调通过语言传统认识的改变对口译活动的影响,即强调译者主体性和语言本体论在口译质量评价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用于人类交际的一种口头符号系统,它被看做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工具。外语教学中应注意中西方语言与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影响,要针对这种差异现象更好地完成外语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海德格尔的哲学观和语言观,文章首先阐明“物”的本质以及艺术品作为符号对“物”本质的超越性;其次,分析了海德格尔在“最纯粹的被言说”即诗中探求“语言言说”本质的论证过程;最后,文章指出现代人已经抛却了神性的尺度,并论证了诗歌定是人类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1.
网络语言中词语读音、书写、意义的混乱和语法的随意草率对传统的规范语言构成挑战.现代汉语教学应重在引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语言文字运用观.  相似文献   

12.
身势语研究历史悠久,作为重要的交际手段,身势语具有五种基本功能,即:说明功能、辅助功能调节功能、标志功能及替代功能。身势语在儿童母语习得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解剖了目前在语体研究中被奉为核心观念的“得体”的概念,得到了语体研究的基本对象和语体构成的原子单位--语言特征,并分语言实体、语言学范畴和语用机制3个方面作了讨论。最后进一步讨论了相关的语体观及其在现代语言研究和自然语言处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外语测试不仅运用于外语教学过程中 ,而且被社会广泛地用作衡量外语能力的手段 ,测试结果成为评估外语能力最重要的参考指数。外语语言能力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的概念。外语测试结果受语言能力、策略能力、测试方法、个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为了确保测试结果较准确地反映被试掌握的外语知识 ,客观地衡量其外语水平 ,设计试题和测试方法时 ,应该充分考虑其有效性、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Fifty-four students were tested at specific time intervals over 10 years to determine best native language (NL) predictors of oral and written foreign language (FL) proficiency and FL aptitude. All participants completed two years of Spanish, French, or German. Each was administered measures of NL literacy, oral language, and cognitive ability in elementary school. A measure of FL aptitude was administered at the beginning of ninth grade and FL proficiency was evaluated at the end of the 10th grade. Among the variables, NL literacy measures were the best predictors of FL proficiency, and NL achievement and general (verbal) intelligence were strong predictors of FL aptitude. Results suggest that indices of NL literacy as early as first grade are related to FL proficiency and FL aptitude nine and 10 years later. Findings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connections between L1 and L2 skills, and for speculation that “lower level” skills in phonological processing are important for written language development and oral proficiency in a FL.  相似文献   

16.
作为翻译的直接对象,语篇是比字、词、句更大的语言概念,它传递一个完整的信息。以语篇为对象的语篇分析不局限于研究语言本身,而是扩大到语境以及语言的交际功能上来。正因为语篇分析的特点,它与翻译才能够相互促进,使翻译实现语言层面、言内因素以及言外因素的传递。本文阐述了语篇分析翻译的特点,并且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杨秋灵 《双语学习》2007,(11M):14-14,16
Critical Language Awareness (CLA) is an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 based on a critical sociocultural theory of language and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LA has a great relationship with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but there are few articles talking about it. So the author here will present 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A and English language.  相似文献   

18.
语言习得规律与语言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习得理论对外语教学有着重要意义,运用语言习得规律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激发释放学生头脑的巨大潜能,从而学好外语,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学习者所处语言环境对外语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学生虽然从小学到大学接近十年一直不间断学习外语,但收效并不明显,主要是学生缺乏很好的语言环境。本文主要从分析学生外语学习中的语言环境因素,并将这一原理应用于外语学习与教学当中,以提高学生外语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20.
变异语言体现人文精神,它是合目的性的特殊言语形式。规范语言体现科学精神,它是合规律性的普通言语形式。变异语言的人文精神与规范语言的科学精神是人类精神的内在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实践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通互渗,统一构建了语言的自然形态。变异语言与规范语言的矛盾统一性具体表现为:艺术性与科学性、感性与理性、临时性与稳定性、个别性与一般性的矛盾统一,这种矛盾统一反映了两种言语形式存在的现实性和丰富性、必要性和必然性,反映了语言现象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