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以2010年全国31省市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生活消费支出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生活消费支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生活消费支出各变量之间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消费水平与收入水平密切相关;相对于其他消费支出,食品支出在农村居民家庭整个消费支出的比重仍然很大,说明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还没有完全实现从传统的"温饱型"到"小康型"的全面升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半个多世纪以来,谢腊彝族消费结构经历了两次转型性的变迁:20世纪50年代土地改革后,消费结构由生存危机型向生存保障型转变;20世纪80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又由生存保障型向温饱型转变,并逐渐向小康型过渡。随着家庭经济收入的增加,谢腊彝族家庭消费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在未来8-10年内完成向小康转型。目前阻碍家庭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的主要因素既有传统消费习惯又有农村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需要加以引导和调节。  相似文献   

3.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总过程中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经济增长有赖于最终消费需求的扩大。根据淮安市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的统计数据,采用ELES模型,运用EVIEWS软件,建立消费需求的函数模型,分析淮安市居民的基本消费支出,与全省对照比较,通过计算边际消费倾向、增量投向系数等指数,在对消费需求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可以看出,淮安市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已由温饱型基本上过渡到小康型,正在向服务类消费演进。  相似文献   

4.
伊犁地区民族饮食文化研究(之二)--民族饮食文化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使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伊犁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这首先体现在人们的饮食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在饮食结构、饮食习惯、饮食方式、饮食消费等诸多方面,开始从温饱型迈入小康型;从吃饭只是为了填饱肚子向吃得科学营养、吃得健康长寿方面转变;吃饭已经不再只是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而是一种社交,一种享受,一种感情交流的纽带。  相似文献   

5.
武汉市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5年来武汉市居民家庭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及服务等基本生活消费支出虽总量在增加,但所占消费总额的比重却逐年下降。而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教育等服务类消费与居住消费支出在绝对量增加的同时占消费总额的比重也逐年加大。这一变化趋势表明武汉市居民家庭消费已从温饱型向发展型、富裕享受型发展。  相似文献   

6.
家庭消费文化的概念,是多个学科的交叉、渗透及融合。追根溯源,文化是最本质的种概念。 本文从文化概念着手,试图通过概念的类属的自上而下分析,并列结合的整合,构建起家庭消费文化的基本内涵,并分析其功能。  相似文献   

7.
我们当前积极倡导的家庭理性消费模式可称为节约型家庭消费模式,这是一种以主动节约、可持续发展为主导思想的新型家庭消费模式。构建节约型家庭消费模式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其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建立在科学选取有效指标的基础之上。通过建立健全节约型家庭消费模式评价体系,推动节约的消费理念、适度的消费水平、优化的消费结构、科学的消费方式、理性的消费行为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小康前成人对教育的消费是“工具性”的。小康生存条件下,成人“人本”教育消费既有显增长点,也有准消费趋向和隐消费空白,呈现出诸多特点。成人教育只有紧扣这些特点进行本土化建构,才能把“人本”教育理想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9.
节约型家庭消费模式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新概念。建立节约型家庭消费模式对于山东省推进节约型家庭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变发展方式、构建和谐山东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探讨了节约型家庭消费模式的内涵及现阶段山东省建立节约型家庭消费模式的原则和目标。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讲话发表后,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全国各地都在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都在朝小康社会的目标迅猛迈进。 小康的涵义是什么?意味着什么?小康社会是介于温饱型社会与富裕型社会之间的一个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世界各国的社会发展情况基本可分为贫困型、温饱型、小康型、富裕型。参照国际上的标准,小康的涵义大致可归纳为: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800~1000美元;居民拥有的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开始从传统的温饱型消费向较高层次的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发展。但是由于一系列的原因,在这转型消费阶段,少数人的消费行为已步入了误区,出现了高消费、超前消费、公款消费、封建迷信消费、黄色消费等一系列病态消费现象,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木文试图从道德的视角对之进行矫治,以期建立起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健康的消费形式。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 ,文化消费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为人们所关注。而文化消费与其他消费相比较 ,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在分析文化消费与精神活动关系的基础上 ,针对我国当前文化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强调在文化消费的理念上要增强文化消费意识 ,在实践中要积极加以引导。对保证社会文化消费结构的合理 ,提高文化消费质量 ,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当我们把家庭作为一个微观领域施以政治哲学方面的考察时,会发现,家庭内部诸成员之间确实存在着一种类似于政治领域的权力关系。传统中国社会由于其“家国天下”的宗法体系,更是为家庭生活披上了一层政治权力的色彩。而消费生活作为家庭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了权力的特性。在当代中国,随着货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家庭消费权力的形式、内容、分配状况等均出现了新的发展态势,学界也已对其作出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和探索。故作者旨在从消费主体的倾斜、消费客体的多样化、消费时间的占有状况三个维度来审视和比较中国传统与现代家庭中的消费现象,从而试析中国家庭消费权力的现代嬗变问题。  相似文献   

14.
波德里亚等人的消费理论因其产生语境与阐释语境与中国语境存在差异,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的文化消费现实。在我国的文化消费及发展战略中,实现民众的平等而不是差异是一个主导策略。如果说平等是我国推进文化消费带动社会趋向和谐的核心理念,那么利润最大化则是激发中国的文化艺术生产单位走入日常生活,贴近民众的首选策略。在社会主义语境中多侧面、多层次的文化消费带动了文化生产,影响了文化产品的功能,使文化生产——消费系统不断调整内在结构,使消费对象、消费品身份、评判模式以及服务理念都发生着新的逆转。  相似文献   

15.
托妮·莫瑞森作品多处描写了一战后到六七十年代美国黑人独特的消费文化现象。鲍德里亚有关消费文化的理论可以很好地解读莫瑞森作品中与消费文化密切相关的几个方面,即饮食、穿着、娱乐休闲、品牌以及身体消费,分析"大众消费模式"所带来的美国黑人消费价值观和道德伦理观的转变,并借此探讨消费对于黑人的符号价值意义和颠覆作用。  相似文献   

16.
90年代以来,泉州市区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显著的改善。虽然一些收入较低的家庭还只能将消费重点放在基本生活必需品上,但都在从温饱型向小康型的生活过渡。居民家庭在满足衣,食、住、行、用的同时,家庭的消费主体、膳食结构、居住条件、交通通讯、家庭设备、文化娱乐教育以及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都有着很大的变化,呈现如下新特点: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以物为中心的全球化过程中,消费与文化越来越受到普遍的关注,消费文化也无疑成为全球性文化问题。本文从文化与当前社会消费的互动关系中发现:一方面,商品消费中渗透着文化意义,符号价值淹没了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在文化视野中阐释消费,可以看出文化将是消费的终极意义和归宿。立足于以上的分析,将透视出这种文化视野中的消费分析即消费文化对于现今中国国情有着巨大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消费是可持续发展的延伸与深化。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 ,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 ,把小康生活建设与可持续消费相结合 ,以小康生活标准为基础 ,在吃、穿、住、行、用等各个方面建立起与我国可持续发展相应的可持续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19.
现代消费的"文化性"突出表现为象征消费的普遍化、消费操纵日益明显以及消费成为身份区分和认同的一个独立因素.因此,消费文化与人的消费的关系从消费者主权转向生产者主权,而生产者主权毋宁说代表了整个资本对消费的控制欲望,形成了基于经济资本驱动下的对消费的文化控制--文化权力.现代消费中存在多层次的文化权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上海市民为研究对象,从消费文化这个新视角,在旅游消费对象、旅游消费观念、旅游消费行为模式三个层IfIf上探究旅游消费中所蕴含的文化本质与文化影响,并通过调查统计分析揭示了上海市民旅游消费意识普遍增强、旅游消费结构尚不合理的现状,总结出上海市民旅游消费类型日益多样化、旅游消费模式逐渐科学化、合理化等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