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高考理科数学第五题为: “设O为复平面的原点,Z_1和Z_2为复平面内的两个动点,并且满足:(1)Z_1和Z_2所对应的复数的辐角分别为定值θ和-θ(0<θ<π/2),(2)△OZ_1Z_2的面积为定值S。求△OZ_1Z_2的重心Z所对应的复数的模的最小值。”这道题,考生只要概念清楚,能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复数的表达式、三角形重心的坐标公式、复数模的表达式(或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三角形两边与夹角表示的面积公式,按评分标准就可得10分(本题满分15分)。如果考生有较清晰的思路,能够进行基本的三角恒等  相似文献   

2.
八五年高考理科数学第五题: 设o为复平面的原点,z_1和z_2为复平面内的两个动点。并且满足: (1)z_1和z_2所对应的复数的辐角分别为定值θ和-θ(0<θ<π/2); (2)△Oz_1z_2的面积为定值S。求△Oz_1z_2的重心z所对应的复数的模的最小值。解:在△Oz_1z_2中,中线|OA|≥高|OB|(如图1),  相似文献   

3.
如图1,《立体几何》课本给出了: S△ABC·cosθ=S△BCD 推广,可得①若平面图形面积为S,其所在平面a与平面β所成二面角为θ,则此平面图形在平面β的射影面积S’=S·cosθ进一步地,图1 ②若圆锥(台)的侧面积为S,其母线与底面所成角为θ,则其侧面在底面的射影面积S’=Scosθ. 用此结论,求解空间角与面积问题,如:  相似文献   

4.
<正>下面的例1是笔者所在学校去年高三复习与备考中的一道模考题.例1如图1,某商业中心O有通往正东方向和北偏东30°方向的两条街道,某公园P位于商业中心北偏东θ角0<θ<π/2,tanθ=3 3(1/2),且与商业中心O的距离为(21)(1/2),且与商业中心O的距离为(21)(1/2)公里处,现要经过公园P修一条直路分别与两条街道交汇于A,B两处.(1)当AB沿正北方向时,试求商业中心  相似文献   

5.
命题,若△ABC所在平面β与过AB的平面α成角θ,另两边AC,BC与平面α所成的角分别为θ_1,θ_2,A,B为△ABC的两个内角,则 sin~2θ_1 sin~2θ_2 =(sin~2A sin~2B)sin~2θ  相似文献   

6.
例1.O 为复平面原点,Z_1和 Z_2为动点,且满足:(1)Z_1与 Z_2对应复数幅角为定值θ和-θ(θ<θ<π/2);(2)△OZ_1Z_2面积为定值 S.求△OZ_1Z_2重心所对应复数模的最小值.  相似文献   

7.
题目如图1,已知三棱锥A—BCD 的侧棱 AD 垂直于底面BCD,侧面 ABC 与底面所成的角为θ,求证:V_(三棱锥)=1/3S_(△ABC)·AD  相似文献   

8.
<正>我们知道,在平面内,到两个定点F1、F2距离的和是定值的动点轨迹是椭圆,其中,该定值大于F1F2.若将该问题进一步拓展,提出以下问题:在△ABC所在平面内,到点A、B、C距离之和是定值的动点轨迹是什么曲线?在知网文献的“全文”栏中输入检索条件“到三个定点的距离的和”,可以得到13篇文章,时间跨度为2001—2020年度.其中有1篇文章研究的是数轴上“到三个定点距离之和为定值的问题”[1],  相似文献   

9.
今年全国高考(理工农医类)数学第五题是一道很好的试题.命题如下: 设O为复平面的原点,Z_1 和Z_2为复平面内的两个动点,并且满足: (1)Z_1和Z_2所对应的复数的幅角分别为定值θ和-θ(0<θ<π/2), (2)△OZ_1Z_2的面积为定值S. 求△OZ_1Z_2真的重心Z所对应的复数的模的最小值. 应用本题给出的条件解题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复)平面上的点与复数构成一一对应.复数  相似文献   

10.
涉及三等分角线的又一定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勒定理是涉及三等分角线的著名定理,类比三角形的内心与旁心,可得到一个令人吃惊而又全然意外的结论: 定理如图,设AE和AF,BD和BF,CD和CE分别是∠A,∠QBC,∠PCB的三等分线,则△DEF是正三角形,且其边长为8RsinA/3sin(60°-B/3)sin(60°-C/3),其中R为△ABC的外接圆半径。证明:需引入下列两个三角恒等式: (1)sinθ =4sinθ/3sin(60°-θ/3)sin(60°+θ/3). (2)sin~2α+sin~2β十2sinαsinβcos(α+β) =sin~2(α+β). 在△BCD中,由正弦定理得  相似文献   

11.
1.轨迹为直线例1若三棱锥A-BCD的侧面内一动点P到底面BCD的距离与到棱AB的距离相等,则动点P的轨迹与△ABC组成图形可能是()解如图1,作PO⊥平面BCD于点O,PH⊥AB于H,则PH=PO.在平面BCD中,作OG⊥  相似文献   

12.
求二面角的一般方法是根据定义找出二面角的平面角,然后通过论证计算求解,下面介绍一种较简捷的方法,即应用面积射影定理求解,可避免作、找、论证二面角的平面角.面积射影定理:若二面角M—a一N的大小为θ,在平面M内的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为S,它在平面N上的射影面积为S′,则有:cosθ=S′/S.证:设平面M内的△ABC,且S_(△ABC)=S(1)若△ABC的边AB与交线a重合(如图1),设C在平面N上的射影为C′,则S_(△ABC′)=S′,在平面M内过C作CE(?)a于E,连C′E,则∠CEC′=θ,在Rt△CC′E中:C′E=CE·cosθ.∴cosθ=C′E/CE=(1/2C′E·AB)/(1/2CE·AB)=S′/S.(2)若△ABC的边AB∥平面N(如图2),则过AB作平面N′∥平面N,设C在平面N,N′内的射影分别为C′C″.A、B在平面N上的射影分别是A′、B′则△A′B′C′、△ABC″分别是△ABC在N、N′  相似文献   

13.
定理若四边形一条对角线平行另一条对角线,则此对角线必平分该四边形的面积,其逆命题亦成立。如图1,(1)若AE=EC,则S_(△ABD)=S_(△BCD);(2)若S_(△ABD)=S_(△BCD),则AE=EC。这两个命题是显然成立的,读者可根据图1自己证明。下面举例说明它的应用。例1 如图2,在(?)ABCD中,E是对角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对第58届白俄罗斯数学奥林匹克决赛的一道平面几何试题进行了空间上的推广,得到了如下结论:设P为四面体ABCD内的任意一点,过P分别作面ABC、面BCD、面CDA、面DAB的平行平面截四面体所得截面分别为△A1B1C1,△B2C2D2,△C3D3A3,△D4A4B4,则有(S△A1B1C1/S△ABC)1/2+(S△B2C2D2S/△BCD)1/2+(S△C3D3A3/S△CDA)1/2+(S△D4A4B4/S△DAB)1/2=3.  相似文献   

15.
“构造法”解题是把题中的条件来一番“加工”,探求出解题途径的一种解题方法。它对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很有好处。现以个人的教学总结,分述如下。一、构造一个“几何图形” [例1] 在△ABC中,求证:a~2-2ac cos(60° B)=b~2-2bccos(60° A) 证:以AB为边在△ABC形外作正△ABD连CD,在△BCD与△ACD中,由余弦定理知 CD~2=a~2 c~2-2accos(60° B)  相似文献   

16.
“斜线和平面所成的角,是这条斜线和平面内经过斜足的直线所成的一切角中最小的角”,这是斜线和平面所成角的一个重要性质,它在解决立体几何中有关角的不等式问题时,大有用处. [例1]rt△ABC的斜边BC在平面α内,且两直角边AB、AC与α所成的角分别为θ_1、θ_2.求证:  相似文献   

17.
在平面几何的不等式领域,有如下著名的Erdos-Mordell不等式成立。设P为△ABC内一点,P到三边距离分别为PD,PE,PF,则 PA+PB+PC≥2(PD+PE+PF).(1) 在此,笔者将(1)及其相关命题从平面(二维)三角形向空间(三维)四面体中推广,推广的方法是类比,由此可体会出从平面到空间的过渡中数学内在的结构美。定理一在四面体ABCD内有一点P、P到平面△BCD,△ACD,△ABD,△BAC的垂线  相似文献   

18.
体积的应用     
一、求距离我们知道直线和平面间的距离以及两个平行平面间的距离都是通过求点到平面的距离而获得的。而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往往也是转化为直线和平面间的距离或两个平行平面间的距离。因此求点到平面的距离就成为求距离的重要手段了。这里我们用体积的办法求距离。例1.如图,在单位正方体ABCD-A_1B_1C_1D_1中,求点A与平面A_1BD的距离。考虑三棱锥A_1-ABD其体积为1/3 1/2 1·1·1=1/6。如果以A为顶点A_1BD为底面,则设其高为x,而S_(△A1BD)=(3~(1/2))/4((2~(1/2))~2=(3~(1/2))/2 例2棱锥S-ABC的底面是边长为4(2~(1/2))的正三角形ABC,侧棱SC垂直于底面所在平面,长为2。有一条直线过S点和棱BC的中点,另一条过C点和棱AB的中点,求此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证:如图  相似文献   

19.
直角三角形中有很多重要的结论,其中有两个要记住并不难,而应用却非易事.这两个重要结论根据内容可以概括为两个“一半”:(1)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是斜边的一半.(2)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是斜边的一半.不要小看它们说的只是“一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作用大着呢!例1如图△ABC中,∠ACB=90°,CD是高,∠A=30°.求证:BD=14AB.分析:要注意寻找30°角所对的直角边.在Rt△ABC中,∠A=30°,∴BC=12AB.在Rt△BCD中,∠BCD=30°,BD=12BC.∴BD=14AB.例2在△ABC中,AB=AC,AB=2a,∠B=15°,则AB边上的高CD=.分析:依…  相似文献   

20.
习题:如图1,正三棱柱的底面边长是4cm,过BC的一个平面与底面成30°的二面角,交侧棱AA′于D,求AD的长和截面△BCD的面积.分析关键是截面与棱AA′的交点D的确定及二面角D-BC-A为30°的应用.解取BC的中点E,分别连结DE和AE,有DE⊥BC,AE⊥BC,在Rt△DEA中,∠DEA=30°.因为AE=$23×4=2$3(cm),所以AD=AEtan30°=2(cm),所以DE=2AD=4(cm).所以SΔBCD=21BC·DE=8(cm2).探究1改变本题条件,可得变式1.变式1正三棱柱的底面边长是4cm,侧棱长为6cm,过BC的一个平面与底面成θ角(θ为锐角),求此平面被三棱柱所截的截面面积.解析确定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