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湘中民歌有情趣之美、理趣之美、意趣之美、智趣之美、谐趣之美、雅趣之美。  相似文献   

2.
(一)强调真情实感就会"取消了文学艺术"? 孙绍振先生为了贬低"真情实感论",有意抬高散文的"谐趣"而贬低散文的"情趣".他说:"有了真实的情绪和感觉……充其量勉强接近抒情散文而已……充其量也就是情趣,与幽默的谐趣无缘."两个"充其量",透露出他对"真情实感论"的偏见. 我不同意这种观点.我的看法是:"情感之于文章,无时无处可以或缺.无论哪一种散文,只有写得好不好的区别,没有天生的高低贵贱.‘情趣’与‘谐趣’亦同此理.情趣、理趣、谐趣、禅趣、雅趣、俗趣、童稚趣、老辣趣……你尽可以有所偏爱,但不能罢黜百趣,独尊谐趣.""真情实感"是个大概念,"趣"是小概念.一切"趣"都离不开"情",谐趣亦然.谐趣固好,他趣亦妙,只看你艺术表现如何.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小圣施威降大圣》展示课为例,通过复述与分析课例,对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堂趣味横生、意趣盎然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用雅趣、理趣、情趣、智趣和谐趣点靓语文课堂的观点,实践性与指导意义都很强.  相似文献   

4.
《二程遗书》是哲学名著,但若从文学角度解读,则既能发现新的文学趣味,还可打开新的思想史研究空间。《二程遗书》的文学趣味集中体现为"道喻",即用譬喻方式说解形而上学问题。先秦诸子典籍尤其《论》、《孟》、《老》、《庄》,是二程"道喻"的主要渊源。二程某些"道喻"的表达方式,具有不同于以往哲学著述的日常化趣味,表现为:故事的真实性,情境的代入感,生活的归纳法。此类日常化"道喻",在理学语录中颇为常见,揭示了宋代哲学方法论的重大新变:为日常生活确立形而上学价值。这就是二程"道喻"所承载的思想史意义。而这种哲学方法论新变,亦体现在苏轼诗文中,表现为"理趣"。"理趣"与"道喻"的呼应,印证了文学与哲学的深层联系。  相似文献   

5.
曹瑞娟 《现代语文》2005,(10):27-28,31
苏轼(1037~1101)堪称中国文学史上一座无可争议的高峰."如果没有苏轼,宋代文学将会平淡得多."对于苏轼的研究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苏学".中国文学史的长可群星璀璨,而苏轼之不同于李白、杜甫、曹雪芹等文学大家的独特魅力,就在于也在坎坷的人生旅途中表现出了超逸的人格风范,并将其种种人生感受和哲思无不尽意地付诸文学创作.他能够把自己从时代氛围、自身经历中所获得的人生感悟融注于具体形象和日常生活之中,浑然无迹,使作品呈现出一种生动的"理趣".  相似文献   

6.
王小波的小说和杂文中都饱含着丰富的趣味,寓庄于谐,将深刻的洞察赋予嬉笑怒骂、揶榆嘲讽当中.其小说中的趣味已经得到了评论者的关注,但是其杂文中的趣味性却评论者寥寥.总的说来,王小波的杂文中体现的趣味性大致可分为谐趣、雅趣和理趣三种类型,而他本人的生活态度和文学观念则是产生这些趣味的真正因素.  相似文献   

7.
汪曾祺的小说非常讲究笔墨趣味。他的小说语言有绵和、黏糯、筋道的味道,能把文字的雅趣与俗趣、古趣与洋趣、谐趣与真趣熔为一炉,达到“打通”时空、语体、文体使之“不隔”的语言“化”境。  相似文献   

8.
苏轼是一个诙谐的人,诙谐早已作为一种文化品格融入了他的整个文学生命。苏轼的诗词作品有极大一部分充满着谐趣,这种谐趣大致可分为两类:单纯的诙谐和寓庄于谐,而且,苏轼的诗词作品中体现的这种诙谐是有它自身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轨迹的,是在他的生平经历、性格气质、才气学识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因此,苏轼的诗词作品不仅反映出他的谐趣,而且“蚀刻”了他的谐趣的发展历程;苏轼的诗词作品闪耀着智慧的光辉和乐观的精神,是他一生人格的结晶,具有重大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设计思想] 这首词展现了苏轼被贬黄州时的基本心境:泰然、旷达,自解、思“归”。我们当以字词句意为立足点,意境理趣为突破点,反复吟咏,体会其疏朗刚健之风、旷达深邃之境以及深刻透辟之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10.
苏轼以豪放词饮誉于世,本文却着意反弹琵琶,因为他的词集中婉约绮丽之作几及大半,其豪放超逸之作也每每用艳笔点染,使之不失词体“要眇宜修”之特性。苏轼体现词“要眇宜修”文体特性的方式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即沿袭从温庭筠到柳永的题材及写法;对温韦晏柳式的题材作雅化深化处理,主要是加进自己的兴感和理趣;在豪放超逸的题材和风格中加入柔婉绮丽之笔。梳理这些方面,既有利于认识苏词创作的总体风貌,也有利于认识词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的文体特性。  相似文献   

11.
“雅正”是张炎词学贡献的主要特征。在理论主张上,张炎以“雅正”为中心,从核心理论、具体创作方法理论和对流行理论问题的批判三方面进行了阐述;在创作实践上,张炎以“求雅”为目标,从创作技巧和创作心态两方面作了极大的努力。也正因此,形成了他词学理论、创作实践的局限。  相似文献   

12.
刘志坚是当代具有独特风格的散文家,其散文的主要特色表现为两点:一是情理交融,富于蕴藉;二是语言流转,清丽活泼。刘志坚是一个语言意识很强的作家,他的作品在语言方面常常呈现出古雅文气、灵动鲜活、调侃幽默的风格。  相似文献   

13.
"黑色幽默"是20世纪60年代风行于美国的一种文学流派,约塞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是黑色幽默的经典代表作,以夸张、超现实的手法,成功地运用黑色幽默深刻地批判了美国社会的腐朽和黑暗,堪称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4.
学界历来认为张九龄散文大多是文学性不强的公文,所以占《曲江集》四分之三的张九龄散文研究非常薄弱。但笔者认为,张九龄的各类散文都有着较高的文学价值,就体制方面考察,其文章顺应时代文风,把散文引入骈文,使其文章含有散文的精神气势,具有骈散相间、典雅自然的审美特征,大大加速了了唐代开元年间文章骈散结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林语堂发明了“幽默”一词,建构了他的幽默文学观。在“语丝”时期,将“幽默”看成是“真实的,宽容的,同情的人生观”,此间的散文,多在“真实”、真诚上面用力,讽刺力量较强。“论语”、“人间世”时期的幽默则多从个人性灵上抒写闲适的情调,其幽默观中多带个人主义色彩,是“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自由主义的人生观。他的幽默观和幽默小品创作又特别重视幽默的审美价值,创造了滑稽、机警、俏皮、讽刺的“笑”的美感情趣。  相似文献   

16.
指出沈从文众多批评文字中有关“作家论”部分很有特色。阐析了他的文学批评以创作实践为出发点,感性直观地提出问题,发表评论,观点落到实处。从对沈从文关于“海派”作家穆时英和“京派”作家冯文炳的评论就可以管窥沈从文文学批评的旨趣与风格。他的评论,不论亲疏,目光如炬;善用“横向比较”,一石二鸟。维护着文学的独立性、自足性和尊严。  相似文献   

17.
信仰的坚执和对现世生活的肯定是王蒙文学理想的核心。他的杂文从独特的角度承载着这种理想。在杂文中,他文学理想中的雅与俗以王蒙式的幽默和讽刺和谐地表现出来。读者在笑声中感受到他的理性和爱憎。  相似文献   

18.
道家文化对林语堂文学思想的影响非常深重,使他由早期的"文艺必谈政治"转为文艺必须"超政治"、"近人生",并建立了"幽默"、"闲适"、"性灵"论,追求道家美学的审美特质,如尚"自然"、主"真"、求"趣"等。林语堂的文学观点是中国道家美学与西方表现论"联姻"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老舍是蜚声中外文坛的"幽默大师"。他一向以独特的幽默诙谐的风格著称,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老舍幽默并不是油腔滑调,只追求表面笑料,以求一笑了之,而是追求更加生活化,在庸常的人生矛盾中领略喜剧意味,谑而不虐,使幽默更具深厚的思想底蕴,形成一种丰厚的内在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20.
Despite the popular belief that fun has a positive impact in learning contexts, empirical research on fun in the classroom has been limited. To extend research in this area, the goal of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and validate a new scale to assess fun in the classroom and examine its relationship with student engagement. The multi-stage scale development effort resulted in a two-dimensional measure, including fun activities and fun delivery. Fun activities reflect a variety of hands-on exercises and ways to promote social involvement among students. Fun delivery is more instructor-focused, including the use of humor, creative examples, and storytelling. Interestingly, fun delivery, but not fun activities,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student engagement.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not all fun is equal and highlight the need for additional research to validate the impact of fun on meaningful student outcom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