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季著名爱国报人彭翼仲(诒孙,1864—1921)主办的《启蒙画报》,不仅是北京最早的画报,即在我国早期画报中,亦属“销行甚广”,颇具影响者。然而在既往的记述与研究中,关于该画报的种种情况,诸家所述却较乱,或语焉不详,或言而多误。就同一作者观,每后先不一;就同一文献论,又皆此确彼谬。因考其原委,俾澄清歧说,以求其实。  相似文献   

2.
画报是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中兴起的一种期刊,在现代传媒中有一定位置。现代传媒所关心的基本目标是最终的传播或宣传效果,这就需要画报中多种传播手段的有效配置与合作。画报在其形式上,是以摄影为主体,但在实质上追求“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思想,也就是追求画报...  相似文献   

3.
翻阅中国画报的历史 ,盛衰交替 ,消长起伏 ,已愈百年。尤其是1949年以后 ,各省、市、区几乎都有一份综合性画报。作为“喉舌”、“窗口”、“阵地”的画报以其纪实、精美的图文 ,在相当一段时间内 ,曾颇得广大读者的青睐。然而 ,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 ,各种画报已如明日黄花 ,风光不再。除了几本靠政府财政补贴的画报 ,还在步履维艰地生存着 ,大多数自负盈亏的画报几乎都挣扎在度日如年的困境中。发行多者上万 ,少者不逾千。或与社会单位“联办”、“协办”、“合办” ,或“卖版面” ,或拉赞助 ,或成立“理事会”、“联谊会”、“董事会”…  相似文献   

4.
冯金牛 《图书馆杂志》1999,18(10):37-38
在中国近代出版史上,产生于清代光绪年间的石印画报是一种独特的连续出版物。说它独特,主要是因为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石印画报大多是报纸的附属出版物,或是报纸的附赠品,由报社发卖,或随报赠阅,流传很广,影响很大;二是石印画报从一出现就致力于反映社会时事新闻,介绍外国科学知识,贴近社会,贴近时代,被称做“新闻画”,图文并茂,浅显易懂,极受读者欢迎。 据统计,辛亥革命以前,有70多种石印画报问世。(点石斋画报)可称是中国近代出版史上最早的石印画报。该画报创刊于光绪十年(1884年),由(申报)馆属下的点石…  相似文献   

5.
陶红  李萌 《编辑之友》2018,(6):91-97
近代新闻画报中图像与语言被承载于同一体中,构成了多重互文关系.画报图文的外在呈现方式被称之为显性互文,这里的“文”主要指语言对图像逆仿的图外文和指示说明的图内文.画报中语言对图像的模仿,更指涉皮尔士符号学中代表项、对象与解释项间的内在转换机制,可称之为隐性互文.当然,语言与图像的转译并非完全对等,而存在具备一定张力的缝隙,当缝隙扩大时,语图之间会相互矛盾甚至出现语图悖反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图片是一份画报的主角 不久前的戛纳电影节上,DV电影的活色生香激起了普通人"人人可做大导演"的梦想.而对于画报编辑来说,当一名"导演",则不仅仅是梦想,更是一种自我要求了.在一般报纸或杂志类媒体当中,图片往往是作为补充说明的作用而存在,画报则不同.由于画报"以图片解说新闻"的特性,图片在画报版面中往往起到了独立叙事的作用,可以说是记录新闻事件的主角.因此,画报的图片,无论在编辑手法还是摄影角度上,都会有一些比较特殊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1902年创刊的《启蒙画报》是近代北京的第一份画报。作为一份真正关注儿童教育及命运的报刊,《启蒙画报》以其"教材"性质的定位,拥有数量众多的儿童读者,其对于晚清"蒙学"的倡导,"童智"的启迪以及"新儿童"形象的塑造,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学界对于《启蒙画报》已有相关探讨,或侧重介绍和考述,或从新闻传播学角度展开研究。本文另辟新义,从"启蒙"视角出发,将以《启蒙画报》为代表的晚清画报置于近代中国"启蒙运动"的整体脉络与民族国家构建历程中,反思其成就与困境。  相似文献   

8.
李丹超 《新闻世界》2013,(4):208-210
画报在新闻事业发展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在我国,从1884年5月创刊的《点石斋画报》开始,画报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地改革发展。本文在收集了大量近现代画报研究资料的前提下,通过对(《点石斋画报》、《良友画报》、《人民画报》和当代图片杂志与网络画报的分析,从不同时期画报所体现出的特性和历史背景,以画报传递信息对视觉感官的刺激论述读图时代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9.
董勇 《今传媒》2003,(6):42-43
中国画报的根,若要追寻起来,可以上溯至原始人的摩崖壁画和陶纹刻画。那些生殖崇拜的图画,那些渔猎体验的再现或表现,被载于陶钵和山洞的摩崖等物质材料上,又用于人们的认知和审美活动,那不正是一种“画报”嘛?为了和现代观念的画报有所区别,我们不妨把它叫做中国画报的“原生态”。 而奴隶社会镌刻在兽骨和龟甲上的图形字画,则把中国画报由“原生态”推到了“萌生态”。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时期,是画报的“隐生态”或日“寄生态”。因为图的符号化的结果,导致文字的迅速发展成熟,在认知和审美领域里,画的许多功能被字所  相似文献   

10.
项玫 《新闻记者》2005,(2):40-42
不久前的戛纳电影节上,DV电影的活色生香激起了普通人“人人可做大导演”的梦想。而对于画报编辑来说,当一名“导演”,则不仅仅是梦想。更是一种自我要求了。在一般报纸或杂志类媒体当中,图片往往是作为补充说明的作用而存在,画报则不同。由于画报“以图片解说新闻”的特性。图片在画报版面中往往起到了独立叙事的作用,可以说是记录新闻事件的主角。因此,画报的图片。无论在编辑手法还是摄影角度上。都会有一些比较特殊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我国最早的画报的不同记载关于我国最早的画报的记载,在报学史上一直是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点石斋画报》。较早的是1927年戈公振所著的《中国报学史》中说:“石印既行,始有绘画时事者,如《点石斋画报》、《飞影阁画报》、《书画谱报》等是”。1931年萨空了在所著《五十年来中国画报之三个时期》中说:“中国之画报始祖,说者皆谓上海《点石斋画报》、  相似文献   

12.
《今传媒》1998,(1)
《陕西画报》在全国同行中获奖本刊讯《陕西画报》在去年9月全国首届画报评比和’97画报理论研讨会上获得六个奖项。经中宣部、新闻出版署同意,全国画报联谊会于1997年9月在黑龙江亚布力风车山庄召开,内容是进行全国首届画报评奖暨’97画报理论研讨。新闻出版...  相似文献   

13.
1884年,由美查主办,风俗画家吴友如主编的《点石斋画报》开始发行,一经出版就成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时事新闻画报。至停刊时,《点石斋画报》已发行了4666幅新闻画。本文旨在从美术层面分析画报中对明暗、体积的表现,研究《点石斋画报》的画师们是如何融合中西绘法,为我们描述出了一个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晚清社会,希望其图像的表现手法和影响能为如今的新闻摄影作品和新闻图片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20年代的民国“画报潮”,发生在画报史的铜版时期,它在彼时的读者视野中是一场热闹的画报出版与传播活动,被建构为时人记忆中的“画报潮”与出版热。本文借助阅读史的方法,从读者的视角切入,聚焦“画报潮”中的编读互动过程,再现其带来的意义共享实践。研究发现,在画报的日常生产实践中,编者和读者之间在印刷、版面、选材等方面展开了探索式的交流,以此调适画报的出版,使画报生产呈现出开放性和动态性;而编读间在平日的积极互动与节庆中的消极应对两方面的默契,则反映了“画报潮”建构的社会空间。这一过程使作为主要读者群的知识阶层在“国家徘徊于歧路”的困顿中聊以慰藉。  相似文献   

15.
画报,画报,以“画”为主,但又离不开文字。所谓“图文并茂”四字,正切中画报的本色特点。而且,纵观国内外的画报改革,画报中的文字还有日趋加重的迹向。文字不再是画报中可有可无的“鸡肋”,而是和图片有着某种密切的关联,并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存在,因此,有必要对画报中的文字进行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6.
变中求生存变中求发展──《民族画报》改版前后车文龙《民族画报》创刊于1955年2月,是建国初期继《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创刊之后又一本由国家创办的画报。画报创刊43年来,曾经两次停刊,走过了风雨坎坷的艰难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画报出...  相似文献   

17.
提到老上海的风情,就会想到旗袍、百乐门、霞飞路、月份牌广告……这一切都可以在一本《良友》画报中寻踪觅迹。《良友》画报于1926年创办于上海,是中国第一本大型综合性画报,有人说它是一本时尚刊物,也有人说它是一本新闻画报,其内容包罗万象,说它是一个时代的镜像也绝不过分。它的发行量达到4万多份,销量仅次于邹韬奋的《生活》周刊。《良友》画报的发行经营对于期刊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作为一份视觉性期刊,它在审美品格上也是意识超前的,最重要的是它作为一个文化载体对时代的文化和大众日常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大众传播媒体对都市的现代化进程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良友》画报作为诞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一份大型综合画报,甫一出现就受到了大众的广泛认可。画报立体的构造着这座大都会的语境与空间。本文以都市符号、女性叙事、消费文化为关键词对《良友》画报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9.
1884年在上海创办的《点石斋画报》风行世上之后,“画报”在中国便成了出版物中的重要一员。彭永祥在《中国近代画报简介1877—1919》中,通过对二十多个图书馆的调查,统计出我国从1877年到1949年间,共出版画报约八百种。当时最主要的出版重地上海,既是中国画报的发源地,又是出版画报最多的地区。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我们做了一个《解放军画报》阅读方式的调查。在100份问卷中,有41位读者认同“看”画报,有59名读者在“读”下面打了“√”。读者普遍认为,现在的《解放军画报》比以前信息量大,内容更丰富了,他们已不是过去简简单单地看画报,而是耐人寻味地读画报。由“看”变“读”,一字之变,却反映了《解放军画报》三个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