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5 毫秒
1.
以长白山区不同海拔森林湿地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海拔和土壤盐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在550~815 m低海拔湿地含量较高,在847~1 280 m高海拔湿地含量较低,土壤全氮含量随海拔的升高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海拔550 m的湿地含量最高;土壤全磷含量呈波动变化,海拔1 280 m含量最高.各海拔湿地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以0~5 cm土层积累较多,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C/N比值随海拔升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海拔815 m处比值最高.C/P、N/P比值随海拔升高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波动变化,C/P比值在815 m海拔处最高,N/P比值在550 m海拔处最高,各海拔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比空间变异均较大.相关性分析表明:海拔与土壤C、N、N/P具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土壤盐度与C/P、N/P有极显著相关关系、与C、N、P有显著相关关系.说明,海拔和土壤盐度是影响长白山森林湿地土壤C、N、P含量,以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选取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水稻种植地(水田)和玉米种植地(旱地)两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以及不种植作物的荒地(对照)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有机碳、全氮及全磷含量并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1)在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下,水田土壤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最高,全磷含量最低;旱地土壤的全氮含量最低;(2)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下,水田土壤的C/N、C/P、N/P均最高,且与荒地、旱地土壤均存在显著性差异;(3)相关性分析表明,全氮随有机碳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全磷随着有机碳和全氮的增加而降低;C/N随着全磷的增加而降低,N/P随有机碳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3.
氮沉降是影响土壤有机碳矿化的重要因素,而不同形态氮素对有机碳矿化的影响仍不清楚。为探讨不同形态氮输入对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以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为例,通过室内培养,研究硝态氮、铵态氮和有机氮输入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每种氮输入类型设置对照、低、中、高4个氮输入梯度。结果表明:(1)无机氮(硝态氮和铵态氮)输入抑制表层(0~ 20 cm )土壤有机碳矿化( p <0.05),降幅为8.84%~25.63%,对中层(20~60 cm)土壤有机碳矿化无显著影响;硝态氮输入促进下层(60~80 cm)土壤有机碳矿化,增幅为23.24%~32.75%,对底层土壤(80~100 cm)有机碳矿化无显著影响;铵态氮输入促进60~100 cm深度土壤有机碳矿化,增幅为46.42%~109.7%。(2)有机氮输入抑制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矿化( p < 0.05 ),降幅为11.33%~25.93%;对20~40 cm深度土壤有机碳矿化无显著作用,对其他土层土壤有机碳矿化主要为促进作用,增幅为26.77%~231.64%。综上,硝态氮、铵态氮输入对0~100 cm深度土壤有机碳矿化无显著影响,而有机氮输入则促进0~100 cm深度土壤有机碳矿化,且有机氮输入的促进作用大于无机氮( p <0.05)。因此,有机氮输入将显著削弱研究区芦苇湿地土壤有机碳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揭示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土氮素分布情况的影响,在延边地区水稻田选取7个典型地块,分0~10 cm和10~20 cm采集土壤样品,测定了土壤有效氮、全氮、无机氮及有机氮各组分含量。结果表明:土壤氮素随层次的增加呈减少的趋势;不同施肥方式对0~10 cm水解氮、全氮、有机氮含量有显著或以上水平影响。施肥方式对10~20 cm土层中全氮含量有显著性影响。有机、无机肥配施有利于土壤有效氮的积累。施有机肥有利于全氮、有机氮的积累;土壤氮素以有机氮为主;就通径分析的直接效应而言,氨基糖态氮、酸解未知氮、非酸解氮对有效氮的影响较为显著,氨基酸态氮与有效氮呈很小负相关。氨基酸态氮是通过其他组分间接影响有效氮。就通径分析总体效应而言,非酸解氮对有效氮影响最大。促进非酸解氮、酸解未知氮的转化,增加有效氮积累是合理施肥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以福州平原稻田为研究对象,对对照、石膏渣、海贝壳、生物炭和铁炉渣5种处理样地0~3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样地相比,石膏渣、海贝壳、生物炭和铁炉渣施加后均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土壤团聚体碳和磷含量,其中碳分别增加了6.89%,8.44%,11.41%和5.41%;磷分别增加了4.59%,9.17%,7.34%和11.01%;对氮含量的影响无显著变化。不同粒级间的对比表明,全碳、全氮、全磷含量随团聚体粒级的增大显著增加(P0.05),C/N随粒级增大而增加,C/P、N/P随粒级的增加而减小。从不同废弃物施加条件下与不同粒级团聚体养分和生态化学计量比特征来看,石膏渣、海贝壳、生物炭和铁炉渣施加均能提高土壤团聚体的养分含量,粒级对团聚体养分含量和生态化学计量比也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渭北旱原不同树龄果园的土壤养分特征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土壤的全氮、全磷含量在不同树龄果园中的分布特征,在渭北旱原王东沟试区。选取树龄为1、5、10、15、20a果园及农田为研究样地,分层采集0-10cm、10-20cm土壤样品,采用F10wSvs仪器测定,分析得出土壤中的全氮、全磷的含量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苹果种植时间增加,土壤表层的全氮和全磷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土壤全氮含量随之降低,全磷含量随之增加。在垂直空间上,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的全氮、全磷含量下降。根据土壤中全氮全磷的变化特征,在平衡施肥的基础上,及时定量调控土壤养分,进而提高果园土壤质量和农业生产持续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苹果梨园不同土层有机氮组分的分布特征,在延边苹果梨园内挖掘剖面,并按土壤自然发生层分层采集样品,采用Bremner有机氮分级法测定苹果梨园土壤各剖面层次有机氮组分含量。结果表明,同一土层,除氨基糖态氮和非酸解氮含量外,其余有机氮组分的含量均为荒地大于苹果梨园土;且随土层加深,苹果梨园土和荒地酸解全氮含量、非酸解氮含量及有机氮各组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有机氮各组分含量占全氮的比率不同,酸解氨态氮和氨基酸态氮在酸解有机氮组分中均占有较高比例,尤其是酸解氨态氮在各土层的酸解有机氮组分中均占最高的比例,酸解氨态氮和氨基酸态氮为延边苹果梨园土壤中最重要的有机氮形态。  相似文献   

8.
为改善马尾松人工纯林林分结构单一、地力衰退等现象,文章以乡土树种木荷(Schima superb)进行补阔的马尾松木荷混交林分土壤为研究对象,马尾松纯林和木荷纯林做对照,研究马尾松纯林补阔后不同林分土壤全碳、氮含量变化及差异,研究结果表明:Ⅰ木荷林具有较高的土壤全碳含量,马尾松木荷混交林次之,马尾松林相对较低,马尾松纯林补植木荷阔叶树后显著提升了土壤全碳含量;Ⅱ土壤全氮含量均表现为木荷林>马尾松木荷混交林>马尾松林,表明马尾松林补植木荷阔叶树后提升了土壤N储量;Ⅲ马尾松木荷混交林、木荷林的C/N均低于马尾松林,表明马尾松林补植木荷阔叶树后降低了土壤C/N.  相似文献   

9.
以空间代替时间方法研究了黔西北喀斯特地区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草本群落阶段、藤刺灌丛阶段、灌乔林阶段、次生乔林阶段和顶级群落阶段的土壤环境,结果表明:随着演替的进行,0~20 cm土层土壤容重逐渐下降,到顶级群落阶段仅为0.9492 g/cm3;20~40 cm及40~100 cm土层土壤容重逐渐升高,但0~100cm土层平均容重逐渐降低; 0~20cm土层含水量逐渐升高,顶级群落阶段明显高于其它阶段;20~40锄及40~100cm土层含水量随植被恢复演替呈总体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选取福州茉莉种植土壤,对常规与有机种植模式下的0~5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组成与分布、平均质量直径D_(MW)、几何平均直径D_(GM)、分形维数(D)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1常规茉莉种植土壤在0~50 cm土层以微团聚体(0.25mm)含量最高,67.63%,而1 mm粒级团聚体含量最低,4.13%;有机茉莉种植土壤在0~20 cm土层以大团聚体(R0.25)含量居多,59.30%,在20~50 cm土层以微团聚体(0.25 mm)所占比重大,53.36%;2有机种植在0~50 cm土层(R0.25)含量增加,分别提高了84.27%、126.85%、235.38%;3与常规种植相比,有机茉莉种植土壤团聚体D_(MW)和D_(GM)在0~50 cm土层均有所提高,常规和有机茉莉种植土壤团聚体D分别为2.84~2.92和2.53~2.85,有机茉莉种植土壤团聚体D相对较低,表明有机种植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以科尔沁沙地榆树疏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放牧和短期围封处理,距离中心榆树不同距离和不同方向的土壤有机碳、铵态氮和速效磷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最高值在0-20cm土层和20-50cm土层内均出现在围封样地,这证明短期围封对于有机碳含量增加具有一定作用,在同一方向上,土壤有机碳最高值均出现在围封处理样环上。短期围封对土壤铵态氮有显著影响,围封处理后土壤铵态氮明显增加,短期围封对不同方向不同土层的土壤速效磷含量影响不一致。由此可知,短期封育可使榆树疏林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发生显著改善,使有机碳、速效磷和铵态氮等土壤养分大量回归,使得草原有向高质量土壤性质良好演变的趋势,但由于封育年限过短导致土壤铵态氮和速效磷增加只在表层,深层土壤铵态氮和速效磷含量增加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草海沉积物有机质空间分布与来源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草海湿地这一典型高原湖泊湿地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7个表层沉积物和3根代表性湖区沉积物柱芯总有机碳(TOC)含量、有机碳δ(13)C及C/N值,探讨了草海湿地表层沉积物和三个重点湖区不同深度沉积物有机质的主要来源,并利用有机碳δ(13)C及C/N值,探讨了草海湿地表层沉积物和三个重点湖区不同深度沉积物有机质的主要来源,并利用有机碳δ(13)C和C/N值对表层沉积物有机碳来源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草海表层沉积物中TOC含量、δ(13)C和C/N值对表层沉积物有机碳来源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草海表层沉积物中TOC含量、δ(13)C和C/N值变化范围分别为6.86%(13)C和C/N值变化范围分别为6.86%34.85%,-28.49%34.85%,-28.49%-18.19%,7.36-18.19%,7.3611.12;表层沉积物有机碳主要来源于藻类生产和沉水植物,沉水植物贡献率为49.7%,藻类初级生产的贡献率为48.8%,而陆源输入只对东部湖区有较小影响;东部湖区上部沉积物有机碳主要来源于藻类,底部受到藻类生长、陆源输入及沉水植物共同影响,湖心沉积物有机碳主要来源于藻  相似文献   

13.
土壤细菌是土壤微生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土壤有机碳变化与之密切相关,研究不同环境下土壤细菌特征对提高土壤肥力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对不同环境土壤细菌进行培养与分析,并研究了其土壤细菌菌落在不同温度、酸度及不同土层深度时细菌菌落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环境的土壤中,以菜地里的土壤细菌种类和数量最多,为1.0× 108cfu/g,湖边土壤的细菌数量最少,为6.67×107cfu/g.本培养实验表明,大多细菌最适合的生长环境为pH≈7,土层深度为10cm,温度30℃~40℃的条件下.所以,适宜的环境及人为施肥与耕作可以提高土壤的微生物量.  相似文献   

14.
以沙地云杉林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三种林型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了3种林型不同土层0-10cm、10-20cm、20-30cm、30-40cm、40-50cm硝态氮、树脂磷总磷及全钾含量季节性动态特征.为沙地云杉土壤养分季节动态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利用贵州省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贵阳中心区)(1∶250000)成果,对贵阳中心区土壤碳密度和碳储量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主要取得如下成果:(1)贵阳中心区表层、中层和深层土壤全碳密度平均值分别0.68×10~4t/km~2、2.22×10~4t/km~2、3.15×10~4t/km~2,高于四川、湖南等其他省区,全碳储量分别为0.16×10~9t、0.53×10~9t、0.76×10~9t;(2)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密度较高,有机碳储量占全碳储量约90%,表明有机碳极为丰富,土地较肥沃,适宜于农业生产;(3)土壤有机碳密度随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及生态系统的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4)区内(0~1.8 m)无机碳密度平均值为0.31×10~4t/km~2,无机碳储量为0.08×10~9t,仅占总碳量的10%.研究成果可为碳循环研究、生态环境影响和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对新乡市四区六县(凤泉区、红旗区、卫滨区、牧野区、获嘉县、原阳县、封丘县、延津县、新乡县、长垣县)的各种土壤类型田间持水量抽样调查结果表明:1.不同质地土壤的耕层(0~20 cm)田间持水量不同,砂土田间持水量范围8.45%~11.30%;壤土田间持水量范围11.49%~26.90%;粘土田间持水量范围24.83%~32.53%;2.相同质地土壤不同层次的田间持水量也不尽相同,砂土20~40cm土层的田间持水量7.23%~9.57%,40~60 cm土层的田间持水量9.88%~10.71%;壤土0~20 cm土层的田间持水量14.84%~25.78%,40~60 cm土层的田间持水量11.49%~26.90%;粘土20~40 cm土层的田间持水量24.83%~27.80%,40~60 cm土层的田间持水量32.16%~33.12%.  相似文献   

17.
湿地生态系统是一种有别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特殊生态系统。是地球上重要的有机碳储库,也是C02、CH4、和N20的源和汇。湿地土壤中的碳储量最丰富、碳密度最高,其中不同组分的有机碳对于土壤的固碳作用程度差异明显,对于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关系也相当密切。文章综述了土壤有机碳形态的分类方法,分析了湿地生态系统中不同组分的土壤有机碳与土壤碳固定的关系,讨论了土地利用对土壤有机碳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盐渍土水分下渗能力及水盐动态运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盐渍化土壤水分下渗规律、水分下渗能力及水盐动态运移过程,设计了土壤剖面分层定水头供水及土壤剖面变水头供水下渗实验。测定不同层位土壤水分下渗率、含水率、孔隙水溶液电导率及土壤体电导率等参数,进行入渗条件下水盐动态运移规律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盐渍化土水分下渗规律可由积水入渗Kostiakov模型进行刻画;浅层0~40 cm土壤相对于深层40~60 cm土壤具有较强的拦截和贮存入渗水分能力;盐渍化土壤盐分变动带位于浅层0~40 cm,且20~40 cm深度的土壤盐分波动幅度较大,深层40~60 cm土壤孔隙水溶液盐分向下运移的通量与土壤体盐分对其的补充量达到动态平衡,水分下渗过程中深层土壤孔隙水盐分含量相对平稳。实验结果为盐渍土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四川盆地紫色土小流域土壤的可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植被类型对紫色土壤可蚀性的影响,调查和测试了紫色土丘陵区3个典型小流域内林地、园地和旱耕地的表层土壤(0-20 cm)的理化性质,并利用EPIC公式计算了土壤可蚀性K值,结果表明:样地表层土壤(0-20 cm)可蚀性K值大小顺序依次是:SP4〉SP7〉SP5〉SP2〉SP6〉SP3〉SP1;除全磷与K值相关性较小外,K值与其他影响因子达到了显著(极显著)相关;K值与各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关程度:有机碳〉砂粒〉粉粒=黏粒〉全氮〉全磷。因此,提高有机碳含量,降低化肥的使用量,促进土壤团聚体形成,增加团聚度,是增加紫色土抗蚀性能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马鹏  李志忠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1(11):111-115,118
对伊犁河谷新垦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剖面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明显不同,都是未开垦荒地最大,杨树林地、树上干杏林地次之,油葵地(耕地)最小,撂荒地因弃耕比油葵地稍大;土壤全磷则是树上干杏林地最大,油葵地最小。新垦区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随着深度变大含量都有所减小,表现出的表聚的特征,并且有机质与全氮含量随深度增加差异也逐渐减小。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全氮、全磷含量相关性较好,尤其是有机质与全氮具有更高的相关度。为了防止土地肥力逐渐退化,研究区应提倡以林草为主的土地利用方式,并且在耕作中适量增施有机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