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儒家和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儒家和谐教育思想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儒家将人视为宇宙的中心,认为只有人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才会有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的全面发展在儒家和谐教育思想中体现为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即使人成为“圣人”,成为“大人”。孟子认为,圣人具有“浩然之气”,那么浩然之气究竟是什么呢?“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王阳明的《〈大学〉…  相似文献   

2.
和谐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而人自身的和谐,就是要有健全、和谐的人格。而和谐人格是青少年理想人格,是“人在生理、心理、伦理、法律、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一系列素质与品质处于协调、平衡与统一状态,它是指人、自然、社会相互和谐的一种人格行为”。青少年和谐人  相似文献   

3.
从“和谐”的字义来看,“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有顺和、协调、无冲突之意。和谐是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存在的最理想状态。和谐也是教育的追求。我国古代的“教学相长”思想,第斯多惠的人格和谐教育观,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发展观等。这些和谐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倡导和谐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和谐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和谐充分发展作为目标,把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性教育影响力量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在和谐基础上产生“谐振效应”,  相似文献   

4.
中华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和谐观念和对和谐社会的憧憬,尤其是儒道两家思想中有着大量关于“和谐”的探索和追求,先秦儒家孔子的“中庸”思想,孟子的“人和”理念,汉儒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观念;道家创始人老子的“小国寡民”理想,稷下道家“以人为本”的思想,庄周追求天和、人和、心和的自由精神等,成为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质,就是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本,以人的个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为本。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内涵和基本价值取向,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精髓。“以知识为本”和“以技术为本”的教育,不能培养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素质教育是全面和谐发展的前提,人文教育是全面和谐发展的支撑,个性发展是全面和谐发展的核心。  相似文献   

6.
窦玉荣 《现代语文》2010,(8):155-157
一、“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1.“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全面地、和谐地发展个性”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 “全面”是指人的个性发展所需要的各个方面。我们要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中的和谐与均衡。全面发展教育关注的是学生在各方面的一种有差异的和谐。  相似文献   

7.
从孔子教育的人文主义谈发展的学生观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孔子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提倡发展的学生观.强调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儿童的成长,认为教育要体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思想,体现教育公平的原则,师生之间建立“亦师亦友”的和谐关系,使学生生动、活泼、健康地全面发展.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想。  相似文献   

8.
论和谐的学校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碧 《教育探索》2003,42(3):44-46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要求有和谐的学校管理来保证,但由“物欲”、“权欲”而导致的“不和谐”现象,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目标的完善与实现。我们认为,学校管理应当追求和谐之境。和谐的学校管理具有对立统一性、自由愉悦性和超功利性,它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儒家和谐思想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关系团结和睦、个人身心协调发展等丰富的内涵。儒家和谐思想虽然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有着若干重大原则区别,但其中崇尚和谐统一的追求、“和而不同”的矛盾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协和万邦”的国家关系观以及“忠恕之道”的道德修养方法,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都有着重要而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天人合一”思想是儒家学者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这里的“天”指“天道”即自然规律。“人”指“人道”即人类社会的规律。“天人合一”也就是说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类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在儒家学者看来,人与自然理应和谐相处。而不是征服自然、与自然对立。人是自然演化的产物。同时又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道”是“天道”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今天,“和谐社会”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和谐”一词也频频见诸报端杂志。应该看到,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科学发展观”,再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系列命题的提出不仅反映了一个对于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深入认识的过程,体现了我们国家越来越明显的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倾向,也体现了国家发展的价值取向——和谐,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人的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和境遇,为了更好的建设人本身。而作为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为最高追求的教育,如何造就和谐发展之人才,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下的教育追求人的和谐发展。大学是和谐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对全民素质的提升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应将和谐的教育思想贯穿到具体的大学教学活动中。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是指人的德、智、体、美诸方面正常、健全、自由和谐发展.但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只提“人的全面发展”,“自由和谐发展”很少有人提.个体的“一技之长”往往被人们忽视.但是,人的“一技之长”,又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追求个体的特殊性的发展.事实证明,这种人的特殊性的发展对社会发展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在教育实践中,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一技之长”的辩证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新析   总被引:58,自引:0,他引:58  
把握“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实质,应确立两个理论前提:第一,“人的全面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理想、一种追求、一种社会和人生的信念;第二,“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不具有绝对的意义。同时,“人的全面发展”还应包含四个层面的内涵,即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多方面发展、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15.
和谐的理念是贯穿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一条红线,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状态是黄炎培毕生追求的理想状态,他所提倡的职业教育实为当代和谐教育的先声。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中的和谐理念不仅促进了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关于大学生和谐人格构建的德育思考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和谐人格是个体组织好内部心理因素并且协调好外在关系的最佳人格,是健全统一的心理人格,也是善美相谐的道德人格,培养具有和谐人格的大学生是高校德育的根本追求。然而当今大学生的人格冲突正从人格的“单面化”倾向、“知行分离”、心理健康隐患以及忽视外在关系的和谐等诸多方面表现出来。高校德育要构建大学生和谐人格,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必须在德育实践中倡导审美化德育、树立大学生“我与你”的世界观、借鉴儒家“中和”教育理念,发挥其人格教育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7.
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内涵及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儒家倡导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相互帮助,社会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保持融洽的关系。和谐的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而和谐的校园能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和谐德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和谐德育研究以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从德育要素的整体联系入手,深化多层面教育规律的研究与运用,构建德育过程诸要素之间的和谐关系,增强德育的合力,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及整体素质和谐发展。和谐德育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原理为理论基础,传承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整体和谐"、"和而不同"的思想,借鉴西方文化中"美德乃是一种和谐"、"公正即和谐"的文化思想,吸纳教育学、社会学中的和谐思想。  相似文献   

19.
“中和位育“是传统儒家道德智慧的精髓,儒家“和“的思想,追求的是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其内涵就是关于“和谐“的教育.儒家的和谐德育思想提倡一种和谐共存的道德智慧,对于当代德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德育工作要通过提升学生的道德智慧水平,培育身心和谐的个体.  相似文献   

20.
人的发展的本质内涵伴随着人们对理想教育目标的不断追求而日益丰富。文章剖析了我国教育目标的历史演进,并尝试构建了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相对应的我国教育目标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