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世界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身体形态、年龄、球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对比分析方法,对世界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5项基本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世界优秀女子网球单、双打运动员在身高、体重、年龄、克托莱指数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从统计的数据上看,女子单打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比双打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更合理、科学;双打运动员与单打运动员的年龄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均数上双打运动员的年龄大于单打运动员,球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即双打运动更加注重经验、配合。世界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除球龄、年龄、体重不具有正态分布效果外,其余2项结构特征正态分布效果均较好,说明世界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身高、克托莱指数都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显著特征。根据统计数据预测出95%可能性区间,此数据可以作为我国备战伦敦奥运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运用数量统计法、比较分析法、临场观察法揭示我国网球男子运动员与世界优秀男子运动员在发球技术运用能力方面存在的主要差距:我国网球男子运动员发球的力量、速度、发球与第三拍的进攻衔接以及发球落点的运用等方面同世界优秀运动员存在较大的差距.建议:努力提高发球力量速度,以适应当今网球男子比赛发展趋势;强化进攻理念,提高发球与第三拍进攻的衔接能力;加强战术意识培养,提高发球技术运用质量.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参加2015年中国网球公开赛8位中外优秀网球选手比赛中发球技术环节进行录像观察,对国内外优秀网球运动员发球特征与效果做作出初步分析.围绕网球发球的技术环节通过查阅图书馆、中国知网等文献,了解国内外对发球这一网球重要技术环节的相关理论依据、实践基础,并结合EXCEL软件对收集的数据根据网球运动员发球球速、一发成功率、一发得分率、二发得分率以及发球落点几个方面进行整理归类,从而得出中国优秀网球运动员与世界顶级网球选手在发球环节上面的差距,找出适合我国运动员特点的发球技术及训练方法,为以后他们日常发球训练提供可借鉴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优秀的网球职业运动员是否对球拍拍弦磅数变化有更好的区分能力以及拍弦磅数变化是否会影响到击球效果,本研究使用网球发球机发球,让18名优秀的网球职业运动员参加一个用不同拍弦磅数球拍的(从47磅~64磅)击球测试。从实验结果来看,61%测试者不能准确的区分6磅的拍弦磅数变化,击球后球飞行的平均速度是117 km/h,击球平均速度与落点失误数都与球拍拍弦磅数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优秀网球职业运动员对网球拍弦磅数变化的分辨能力与敏感度较低;优秀的网球职业运动员击球的落点与球拍磅数不存在显著性相关;在底线击球中优秀的网球职业运动员对使用不同磅数的球拍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与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5.
优秀男子网球运动员双打发球落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2008年上海网球大师杯8对男子网球双打世界顶尖运动员比赛的录像观察、统计和分析.认为网球双打发球较单打更为重要,发球落点选择比率与发球得分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硬地单打技术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近3年17场高水平的女子硬地网球赛事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发球应突出速度、落点和旋转的综合运用,底线技术强调稳定性和进攻性并具备一项以上制胜得分技能;具有较强的全场战术意识;科学合理的体能训练是提高女子网球竞技水平的保障。未来女子网球硬地技战术的发展趋势将是底线型为主的全场型打法,体能充沛并善于灵活运用各种技战术创造并把握得分机会的优秀女子选手将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7.
柏衍网球发球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我过我国优秀男子青少年网球运动员柏衍的发球技术进行三维录像及解析,分析了该运动员的膝关节、持拍手及球拍和上下肢配合的运动特征,认为柏衍采用FB站位技术,侧摆向上引拍,在抛球的方向上把握较好;下肢蹬伸充分,动作比较合理;发球时身体主要环节的用力顺序符合鞭打动作规律,击球点高度比较合理.但是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录像分析和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对2010年至2017年中国女子网球职业化运动员参加四大网球公开赛最优成绩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李娜在比赛经验优越于我国的其他优秀网球运动员,李娜的肌肉质量和肌力的优势更加有利于在赛场上的爆发力。李娜的非受迫性失误、得分能力、主动得分和接发球得分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这是李娜屡屡得冠的保证。与之对比的其他优秀网球运动员接发球的进攻力度不大,接发球击出制胜分数和非受迫性失误较少,在挽救破发点方面比李娜略显不足。通过对比,发现“李娜时代”与现今我国优秀女子网球单打运动员之间的差距,并提出了相适应的建议,旨在通过对“李娜时代”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的技术运用特征分析结果,为当代女子网球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际数据参考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助跑技术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第11届全国运动会田径比赛女子三级跳远决赛中前8名运动员为样本,采用比赛现场摄像与图像解析方法对研究对象的助跑技术进行运动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助跑技术主要特征表现为:(1)助跑距离和步数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而形成适合自己的固定模式;(2)助跑的最大速度、起跳前瞬间速度与世界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有显著性差异;(3)最后一步的摆动腿摆动不够积极主动;(4)和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助跑最后两步的变化幅度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世界优秀女子网球单打运动员制胜技战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方法,对世界优秀网球女子单打比赛23项技术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女子单打运动员制胜因素是一发得分、破发机会、二发得分、破发次数、非受迫失误.可以看出,优秀女子网球运动员主动进攻意识强烈,破发机会越多破发的得分才越高,运动员控球能力、意识强,在对抗中稳定性好.建议我国运动员加强主动进攻意识,实现得分方式“百花齐放、全面开花”,提高关键阶段“一球制胜”的能力,增强控球能力、控球意识,加强体能训练,增强与国外运动员训练、比赛的机会,培养过硬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1.
采用技术统计法、临场观察法、现场访问法、比较分析法揭示我国优秀男双选手与世界优秀男双选手在基本技术与战术运用、得失分结构等方面存在的主要差距;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世界优秀男双选手竞赛特点与我国男双选手存在的主要不足.建议:进一步提高发球质量,以适应当今男双比赛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强化前四拍的进攻理念,努力提高第三拍的进攻能力;以加强网前技术训练为基础,不断提高双上攻击能力;加强接发球训练,提高接发球能力;加强战术意识的培养,提高战术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2.
运用BP神经网络和多元回归对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的技战术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BP神经网络和多元回归构建的技战术能力模型都具有较高的拟合和预测效能,但BP神经网络在拟合和预测精度上优于多元回归;(2)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第一重要技战术能力为发抢能力,第二重要为发球轮相持能力和接抢能力,接发球轮相持为第四重要能力;(3)乒乓球运动员技战术能力间存在补偿效应,各种技战术水平组合的比赛评定总分大于13分即可获得比赛胜利.  相似文献   

13.
发球前三板技术是中国运动员克敌制胜的法宝,为中国的乒乓球运动取得好成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乒乓球大球和“无遮挡发球”的改革,我国运动员的发球及前三板技术优势不再明显。分析了各时期我国运动员的主要发球特点,研究新规则下乒乓球发球及前三板技术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与影响,找出目前我国运动员发球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为乒乓球教学与训练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核心力量训练对提高网球球速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调查法、教学实验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天津体育学院网球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的手段与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利用球速实验进行测试,用以评价核心力量训练对专项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核心力量训练,对网球专项训练中的发球球速和正手击球球速都有着一定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数据统计、临场观察等方法对全国大学生网球丙组、丁组男双运动员技战术运用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丙、丁组男双运动员在比赛中发球局战术多以压制对方反手、寻求稳定为主,接发球战术具有明显的单打接发球战术特点,临场阵型选择多以"一网一底"为主.在发球质量、接二发战术运用能力、网前抢网及中场对抗能力、破网能力、抓关键分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欠缺. 建议在训练及比赛中注重提高发球和接发球质量,强化"主动拦击,积极抢网",加大中场和近网拦截训练,提前攻守转换时间,并在加强沟通与信任的基础上,制定发球局与接发球局策略以形成不同的战术套路,从而逐步提高技战术运用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中国女子网球成就的社会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解到促使中国女子网球取得成就的社会原因,以及取得成就的女子网球所带来的社会价值,这些价值主要表现在政治上有提升国家威望、提高国家影响力的价值,在经济上有引导休闲消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价值,在文化上有加强中外交流、促进相互了解的价值,在教育上有激励青少年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网球属于高度职业化的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目,其技术动作具有高压力、高球速和非固定式击球方式等独特性。国内网球运动技能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战术录像分析、生物力学分析和教学研究等方面,但分别存在缺乏实践化、精细化和程序化问题。结合网球运动项目的本质属性,认为网球技术动作具有全面与特长、标准与特异、隐蔽与虚假、精细与经济、稳定与突变的特征。从感知、认知、决策和再认知的信息处理过程构建网球技术动作训练的理念框架,提出在网球技术动作训练中, 应注重感知能力的主导作用,强调认知能力的核心地位,丰富决策能力的评价功能,提升再认知能力的反馈功能。  相似文献   

18.
运用录像分析法对2011年澳网李娜半决赛、于底线型选手,主动得分能力强,非受迫性失误过多,够,上网成功率高。决赛的技术统计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李娜属击球稳定性有待提高;发球成功率较高,攻击力不  相似文献   

19.
运用瑞典Qualisys三维运动捕捉系统对11名优秀男子乒乓球运动员正手中远台拉冲和反手中远台拉冲的技术动作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正手中远台拉冲提高挥拍速度的主要环节在于转腰和挥大臂,其次为收前臂和甩腕;反手中远台拉冲提高挥拍速度的主要环节在于甩腕和伸肘,转腰的作用较小,其主流技术动作并没有充分发挥出转腰和挥大臂的作用;正手中远台拉冲之所以能获得较大的挥拍速度主要在于其肩部的转动(即转腰的发力)和挥大臂这两个环节明显优于反手;若反手中远台拉冲时稍向非持拍手侧引拍并适当加大肩背部的反转幅度,其在挥拍击球时能更充分地发挥转腰和挥大臂的作用,可以进一步提高反手中远台拉冲的击球质量。  相似文献   

20.
网球大力发球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原理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借助三维高速录像及直接线性变换(DLT)方法,获取我国优秀青年女子网球选手大力发球技术的运动学参数。揭示网球大力发球属鞭打类动作的特征,并完整地论证和提出了网球大力发球的基本技术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