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沿着奔腾的澜沧江逆流而上,只为再次探访滇西高原深处的秘境云龙。是夜,在功果桥镇枕着澜沧江的涛声安然入眠。翌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就被云龙的诗人若河叫醒,说要看看澜沧江东边大山上的"云龙"。江边的稻田已泛黄,晨风将稻香轻轻送进鼻孔,沁入心间,让人好不惬意。"看,‘云龙’现身了!"一抬眼,对面大山的腰际,一条长长的云带在轻盈地飘逸,云带的南端,还  相似文献   

2.
游走云龙     
吕雪 《大理文化》2011,(9):70-73
云龙地处三江并流风景区的咽喉,从云龙可以很方便地行走到怒江、澜沧江,顺澜沧江到达兰坪后可以进入金沙江。虽然现在交通已经很方便,但走云龙最开心的还是自驾车。早上从下关出发,经大保高速路到跃进出口,转经老滇缅公路到黄连铺,然后,就拐上一条名字很好听的公路——黄金公路。一路上溪水潺潺、绿树掩映,  相似文献   

3.
云水谣     
一 水是云龙的灵魂. 一踏进这座藏于群山深处的小城,水,便以不同的存在方式,如影随形. 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澜沧江,从表村乡上松坪村入云龙境内,一路向南,流经表村和旧州的十九个村寨.伴着从高山之巅奔流向北的一江流水,一代代乡民逐水而居,生息繁衍,耕种劳作,生活安然.江边那座叫旧州的小镇,是我对云龙最初的记忆和认识.  相似文献   

4.
若河 《大理文化》2014,(11):88-89
一直觉得在澜沧江边旧州的日子最难以忘怀。 旧州是云龙县最具亚热带气候的地方,被人称为是云龙的“鱼米之乡”,我曾在梯田包围的一所农村职业中学教书,在学校中就可以看见滚滚南流的澜沧江水,眼中出现的是在翠竹梯田掩映下的一座座美丽的山村。  相似文献   

5.
云龙二题     
老井云龙多盐,云龙多井。所以云龙多以"井"为地名。古代的云龙,八大盐井辐射了周边地区,云龙食盐远销腾越、西藏和印度。因盐运而兴起的驿道四通八达。在那些盐贵如金的岁月里,当打卤熬盐作为一种淘生方式在历史的舞台上为这一方的人们带来幸福生活的希望的时候,在人们心里,用马帮驮回来的,已不仅仅是物质经济的往来、  相似文献   

6.
云龙记行     
一路向西,有座小城依江而建,顺山而围,山水相伴,适宜人居.亘古相传,因此地水汽较多,常年起雾,雾起澜沧江畔,形如游龙,经久不散,故名云龙.记忆中的云龙轩昂飘逸,独具魅力.千年白族村——诺邓,历史悠久,民风淳朴,生态和人文环境绝佳;地貌特殊的"太极图"极具灵性,招揽四方游客……其历史的厚重感与山水的灵秀交相辉映.这天造地设的美景,充满着古老和隽永!  相似文献   

7.
一   与多年之后见过的大江大河相比,我最早认识的沘江只能算是一条极普通的小河.作为澜沧江的一条支流,它发源于兰坪县金顶的羊路山中,从金鸡桥开始由北向南贯穿云龙县境.……  相似文献   

8.
滇西高原气势磅礴,横断山脉怀抱里的云龙县,有三条洋溢着生命质感的江流:澜沧江、怒江、沘江.如果说澜沧江是一首奔腾万里气壮山河的交响曲,怒江是一支澎湃激昂粗犷奔放的壮歌,那么,沘江就是一首质朴本色的田园诗.当它一路澎湃地和这一片神奇的土地激情相拥的时候,一幅壮阔的高山大河相间的秘境瞬间就在这里展现.在沘江的两岸,有众多的美丽村寨和集镇.宝丰,就是一个静静地躺在沘江臂弯里的白族古镇.  相似文献   

9.
古老的道人山,位于"三江并流"南段,拔海三千五百九十六米,巍峨绮丽,云雾缭绕,气象万千,澜沧江奔腾山下,碧罗雪山连绵进云龙县境.经漕涧坝子,顺三崇山南下,过铁厂村"石棺材"丫口,走过"牛头峰",便进入了道人山.相传明代有自称"海轩道人"在此山出家建庙而得名.……  相似文献   

10.
云龙,地处滇西北高原的三江并流腹地,是个多山、多河流、多民族的偏远地区,其历史渊源流长,早在西汉元封二年即公元前109年就有史料记载,名为比苏县;宋《大理府志》云:"澜沧江上夜覆云雾,晨则渐升如龙",遂更名为云龙。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杂居着白族、傈僳族、汉族、回族、彝族、苗族等二十个少数民族,各民族的婚丧嫁娶、生老病死、起  相似文献   

11.
正人到中年之后便少不了常常回望,对记忆中的人与事也愈来愈在意。这不,每次回老家探望父母而经过云龙县城,只要看到石门老街区的一片新老房屋时,许多往事就少不了浮现在眼前。一在没有走出云龙县境之前,对我来说石门老街区就是一个居住人口最多的地方,也是一个让人羡慕不已的地方。毕竟作为云龙县城的一个主要居民区,无论其地位还是其居民待遇都是最好的。居住在老街区的居民,他们享受着国家供给的粮食、肉食和蔬菜,同时也享受着工作的最基  相似文献   

12.
天池行记     
杨木华 《大理文化》2017,(12):71-74
正"来了不想走,走了还回来,我想把云龙偷走,我的心却被你偷走,我本想把云龙偷走,最后却被你偷走。"这是《偷走云龙》中回环往复的歌词,一声声,一遍遍,道尽了我的心声。1对于云龙来说,我是过客。可是,我确实是走了还回来的过客。这是我第四次到云龙了。后来和云龙的老同学聊天时我说:我都可以当云龙的导游了。云龙是滇西一个偏远的山区县,更多人熟悉的是上过"舌尖上的中  相似文献   

13.
我要坐在澜沧江边,坐上一天,甚至更长,并付出自己的目光,安静地注视这条大江的缓急与清浑。在这篇文字里,出现了许多我无法避开的矫情话语。——题记  相似文献   

14.
在云南,我的足迹总是在山路与田畴之间游荡。我知道,我仅仅是云南的大地上一个轻如草籽的游魂。当我的身影转瞬之间被一片郁郁葱葱的植物遮住,云南的乡村便把我揽到阴影里,用它们的湿气,告诉我。其实我的脚下有太多被时光掩盖住的往事.顺着泥土里纷繁的根须,努力地生长出来。于是,我在云南的行走,总会发现一些事物,让我在有生之年深爱着它们.并且为之沉迷。在永平,一片澜沧江边的热气腾腾的土地。  相似文献   

15.
正一直想在收获的季节去拜访一位老师,一位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老艺人,这是我多年来的想法。小城云龙,深藏在大理州偏远的深山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好地方。这里被誉为世界桥梁的博物馆,有通京桥、彩凤桥等著名桥梁;也有闻名遐迩的中国"舌尖上"的美食——诺邓火腿。这里居住着古老淳朴的少数民族,有着神秘多姿的民俗活动,至今依然流传在云龙检槽乡的"耳子歌"就是其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16.
“诺水之阳,产邓井“(雍正&;lt;云龙州志&;gt;).诺邓是云龙县澜沧江以东开发最早的一个白族村寨.&;lt;新纂云南通志&;gt;载:汉代云南有二井,安宁井、云龙井.唐&;#183;樊绰&;lt;蛮书&;gt;戴:剑川有细诺邓井(当时属剑川节度地,这里的细诺邓井,即现在的诺邓村).云龙五井(诺邓井、石门井、天井、大井、宝丰井)中,诺邓井是开发最早的一个盐并,云龙五井盛产食盐,曾远销至保山、腾冲,直达缅甸边境,因而闻名全滇.明朝至清雍正年间曾设有诺邓井盐课司,并派任盐课大使.诺邓这个白族小山村,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云龙,人们称诺邓不叫村或镇,而一直称为“诺邓井“.……  相似文献   

17.
一棵树     
蒋德海 《大理文化》2010,(10):39-41
我的家乡隐藏在滇西永平境内的崇山峻岭深处,奔腾不息的澜沧江就从村庄后面的河谷里欢快地淌过。河谷那边是一眼看不到边的茂密森林,靠近我家的这一边,也是一片墨绿色的大森  相似文献   

18.
行走云龙     
杨木华 《大理文化》2014,(11):81-83
云龙,是一个悠远神秘的地方,仰慕累积多年,直到某一个冬日,在顺濞下大保高速又上跃进一级路后,才真真切切地靠近云龙县。未到云龙,沿途的清澈河流与缤纷山林,让内心的期待渐次叠加:云龙,你会用怎样的风景,来迎接我这个挑剔的过客?  相似文献   

19.
杨卓如 《大理文化》2010,(9):102-112
一云龙是盐马古道的一个重要起点,这是由于在云龙江沿线以诺邓井、石门井、宝丰井、天井、大井、顺荡井、师井、山井等古代云龙各产盐区盐业的开发和繁荣而形成的。盐马古道的存在,使云龙人民在高山大川之间架设起了一座座各种各样的桥梁,使云龙成为了有名的"古桥梁博物馆";盐马古道的存在,使云龙沿途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古代集镇,如石门、宝丰、旧州、漕涧、诺邓等;使云龙的经济和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人才辈出,民族融合,使远在边地的云龙  相似文献   

20.
印象云龙     
杨湛 《大理文化》2012,(11):73-77
寓居大理,前后也有二十余年了,其他县都去过,就是没有到过云龙。壬辰正月初四,与妻儿驱车,欲取道云龙、兰坪到剑川马登。下高速,至漾濞跃进,便走上了至云龙的二级路,新修的柏油路平坦宽阔,车少,路沿顺濞河往西北,过黄莲铺、永平北斗,到团结乡,已是云龙地界。穿隧道后,一路下坡,至谷底,一片楼群,数条街道,是为云龙县城。云龙县城坐落于溉江河畔,沿河建城,四山围聚,所在清秀,窃以为,有山有水,便是好地方,云龙山水俱备,幽静窝严,因白族聚居,斯文一脉,自古亦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