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可通过积极吸引学生参与校本课程资料的收集、积极吸引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修订、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校本课程中的文艺创作、引导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教学、吸引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发动学生参与校本课程所涉及的社会服务六种途径,让学生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相似文献   

2.
一、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的开发实际上就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的,开放的、民主的决策过程,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及学生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课程计划的制订、实施和评价,采用“实践—评估-开发-实践-评估”的课程开发方式,实施“问题解决”即“自下而上”的教学模式。在这个开发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必须引起重视,那就是如何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好课程资源。所以说,校内外资源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重要作用绝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3.
高职校本课程的可持续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职校本课程可持续发展依赖于高职校本课程的可持续开发,本文首先从课程和“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入手,介绍了课程和环境的多样性及复杂性。然后提出:应探索课程,以应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复杂性;应解读环境,以保持校本课程开发的前瞻性。阐明了当前高职校本课程怎样才能可持续开发的一些重要问题。最后提出校本课程可持续开发的成功最终归结于校本课程开发者必须持续地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参加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教师加深对学生和教材的理解,校本课程开发也因此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抓手”。问题在于,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克服许多障碍;而且,校本课程开发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本身也存在局限。因此,需要对“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这一命题有更为谨慎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现代教育技术开发的校本课程,改变了以学科知识为取向的课程组织形式,采取以学生的发展或社会发展为取向的课程组织形式,把课程与学生身处的环境和个人经验联系起来。信息化支撑下的校本课程教学,体现自主性、研究性、互动性、增值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现代教育技术开发的校本课程,改变了以学科知识为取向的课程组织形式,采取以学生的发展或社会发展为取向的课程组织形式,把课程与学生身处的环境和个人经验联系起来。信息化支撑下的校本课程教学,体现自主性、研究性、互动性、增值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丰富校本课程,构建了"幸福星期三"校本课程教学模式——"全员参与、自主选择"走班制校本课程管理模式,让学生成为选修课程"菜单"的制定者。学期初学生自主"点菜"选择选修课程,每周三下午第一、二节课40门选修课程同时开放,学生按自选课程走班上选修课,学习兴趣激情勃发,校园生活多彩纷呈。  相似文献   

8.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参照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根据自己的教育经验和课程能力等,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特征和影响力的课程。它由“以校为本”和“课程开发”两个方面构成。“以校为本”强调教师参与课程开发过程,使教师成为课程开发者;强调以学校为基础,开发或选用适合学生的具体需要的课程;强调以校为本对课程进行持续地改进。校本课程开发是指“校本的课程开发”,而非“校本课程的开发”。基于这一理解,校本课程开发不仅包括对国家预留课程空间的全新开发,还包括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相似文献   

9.
文章首先分析了农村中小学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农村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对策,包括增加环境教育经费,加强区域交流与师资培训;把握学生兴趣,开展多样化的环境教育教学与实践活动;开发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于一体的参与与传承群体。  相似文献   

10.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和探索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质上是一所学校为基地而进行的、开放的、民主的决策过程,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与评价,采用“实践——评估——开发”的课程开发模式,实施“自下而上”的政策,以学生主动参与的形式出现的,蓬朗中心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探索就是这样展开的。  相似文献   

11.
杨冰  张馨革 《辽宁教育》2012,(19):17-18
我校的校本课程是秉承创新教育的理念形成的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力求在各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基础上,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引导学生欣赏和关爱大自然,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的知识、方法与能力,培养对环境友善的情感、态度和正确  相似文献   

12.
随着“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确立,校本课程作为学校开展个性化教育、实现教育个性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具有迫切的现实需要。多年课程改革的实践证明:校长参与、引领校本课程的建设,成为校本课程建设的领导者、推进者和合作者,可以更好地促进校本课程的建设,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刘梅 《江苏教育》2013,(12):73-73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以学校为基础,以教师和学生为参与主体,聘请课程专家、家长和社区人士等共同参与,对课程(包括国家和地方课程)进行选择、改编或全新开发的过程。它的目标是促进学生个性潜能的优势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更深层次地发展,学校的办学特色日益凸显。因此,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形成应是校本课程的最终追求。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的一种课程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一、校本教研的涵义所谓“校本教研”,就是“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家长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日益突显出来。只有当学生家长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助力而非阻力,并与学校和教师齐心协力的时候,校本课程的开发才能真正地顺利进行。一、家长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与作用教育是一项全民共同参与和合作的事业。在社会参与力量中,家长的参与对学生能够产生最为直接、有效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其影响程度不亚  相似文献   

16.
一、把搭建“民主参与”的平台.作为新课改深入发展的基础基础 教育的性质决定了课程改革必须坚持“民主参与”。学校应首先建立全方位的教育参与机制,让教育行政人员、研究人员、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平等对话。我们认为搭建一个民主参与的平台,有目的地邀请家长经常参与学校组织的教育改革活动,有目的地举办“家长开放日”以及各种面向社区、家长的交流会等活动,让社会、家长深入地了解新课改的思想内涵和它的深远意义,理解孩子们学习的心态和活动的乐趣。这对全面落实课程改革,促进学校管理的校本化与民主化,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这个崇尚“校本”的时代里,与“校本课程”、“校本培训”等一样,“校本教研”也是遍地开花。在我去过的许多实验学校里,“校本教研”都已成为学校日常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随手点击“校本教研”这个词,网上的相关文章铺天盖地——这几乎是一个热得发烫的时尚概念。但仔细检索这些文章,再加上亲身经历许多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一个问题时常萦绕在心头:“校本教研”到底为什么?这是一个原点性、基础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朱敬 《考试周刊》2013,(42):103-103
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对此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以国家传统体育项目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以自然资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潜在资源,不仅可以照顾本校学生的兴趣,对培养学生适应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全面提高素质有积极的作用,而且有助于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高中生面临高考压力,体育社团在中学的开展更能激发高中学生体育参与的兴趣,更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19.
野菜变奏曲     
校本课程强调的是以校为本,关注学生成长的需要,关注教师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在评估了社区、学校资源、师生需要后,决定将校本课程先开设起来,在实践中再完善。我们将校本课程定位为“创新与传统”,这不是狭义的发明创造活动,而是拓展的、开放的,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为目的的。学校根据这个大的主体又设置了创造思维训练、泥塑、读经典、人文素养、心理健康、小课题与小科技等综合实践活动。现以“野菜变奏曲”实践活动为例来详细说明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情况。初步调查知野菜我们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实施这次实…  相似文献   

20.
李明英 《青海教育》2005,(11):45-45
在新授课中,应用“参与探究型”课堂教学结构能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以发展思维为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参与探究型”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模式是:问题——探究——概括——答疑——练习。这一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