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延巳词中所透露出来的悲剧精神来自词人对现实政治人生的体察和参悟,带有政治意志性质。所以,解读其悲剧意蕴更要从更深的思维层面进行。  相似文献   

2.
冯延巳词中所透露出来的悲剧精神来自词人对现实政治人生的体察和参悟,带有政治意志性质。所以,解读其悲剧意蕴更要从更深的思维层面进行。  相似文献   

3.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悲剧价值的人物之一.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美好政治理想被现实击毁,最终选择了自沉汨罗.他的悲剧,是一个政治家的悲剧,是一个伟大灵魂的悲剧.屈原及其作品具有突出的悲剧美学特征,其悲剧性表现在政治理想和人生命运两个方面.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屈原悲剧的根本原因,性格和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是屈原悲剧的重要心理原因.屈原以其进步的思想、高洁的人格、不朽的作品和九死不悔的精神让后世哀思和仰慕.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屈原一直以我国伟大的悲剧性的爱国主义诗人的形象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对国家的忠贞不渝,成为后代人们学习的楷模,也因其悲剧人生深受后人惋叹。对于悲剧的探讨,无论是屈原自己,还是后代研究屈原的学者,都认为是当时的黑暗的政治环境造成的。然而,仅仅把目光停留于外部原因,我们无法认识真实的屈原。本文试图从屈原悲剧的内因着手,探讨屈原的盲目自大和能力缺陷是其悲剧的根本原因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5.
苏教版教材中选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屈原传部分,后面有"太史公曰"的内容,从文字表面看起来有矛盾的地方,学生把握不住司马迁对屈原的态度,而这个问题历来在学术界也颇有争议。本人结合对屈原以及贾谊的生平和作品的解读得出了能够为学生所接受的结论。认为司马迁对屈原的态度并没有矛盾的地方,只是他在认识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思维有一些变化,而最终对屈原的评价仍是赞同的,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6.
《怀沙》是屈原的"绝笔",在题意和内容上学者们多乐于探究。运用文献法和诠释法解读《怀沙》,再一次从屈原的诗作中触摸他真实的感人的呼吸,拥抱他美玉的无瑕的心灵,旨在唤起人们对这位爱国诗人倾心的仰慕和深切的怀念。  相似文献   

7.
屈原人格特质中蕴含着悲剧性的内核,由其悲剧人格所导引的生命意识、批判精神迥异于其他士人的理性思维。在孔子止步的地方,屈原采取了激烈的抗争、极端的自杀方式。死亡成了延续生命和摆脱臣妾意识的最高方式。庄子和屈原在批判对象、批判深度上判然有别,二人的批判精神显示了鲜明的个性色彩。和孔子、庄子等士阶层比较,屈原为先秦实践理性提供了富有鲜明楚文化和个性色彩的理性价值。  相似文献   

8.
屈原的"神游"与庄子的"逍遥游"都是具有浪漫色彩的奇特的精神之游。两者在"游"的写法、体验、结局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屈原的"神游"是用一种正面铺陈的写法,写出了诗人去留两难的矛盾心境,他感觉无路可走,选择以死捍卫理想。庄子的"逍遥游"则是用一种反面衬托的"跳过法",写出了他对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的追求,但这一理想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于是,庄子无奈地选择了顺应世俗、与世浮沉。屈原与庄子的"游"都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悲剧的诞生》是尼采早期一部很重要的著作,这部著作从题目上看是谈论艺术的,但尼采实际上借助对艺术的思考进行对悲剧的哲学解释,或者借助于艺术解释对自己的哲学思想进行旁注。历来的西方学者在解读《悲剧的诞生》时也仅仅从哲学单一维度进行解读。因而,尼采的悲剧观与尼采的哲学观往往混同在一起而无法对尼采的悲剧观作真正的解读。针对以往西方学者解读尼采时存在的不足,本文试图运用法国后现代哲学家列维纳斯的“他者”理论,在确立悲剧作为艺术主体地位的同时,综合运用哲学、美学、伦理、宗教、神话等他性视角对尼采的悲剧观进行多视角、多维度的解读。在运用“他者”视角进行解读的同时,又通过“他者”视角对尼采的悲剧观进行“非我”的特征现照,以进一步通过“他者”的确证来界定悲剧的自身特征,从而达到多视角、多维度对悲剧的自我确证的目的。总而言之,尼采的悲剧观是一种崭新的悲剧哲学,这种哲学全力弘扬生命本体特征,具有多元文化整合力。  相似文献   

10.
洛夫为台湾现代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独特的人生经历形成了他"孤绝"的心路历程,而骨子里的中国传统文人气质使其一生的创作都关注于人类的生存,执著于对悲剧生命体验的阐释。纵观洛夫的作品,他的诗风由前期对悲剧生命体验的"抗争"转向后期对悲剧生命体验的"释",并创立了"天涯美学"的诗歌理论。  相似文献   

11.
刘高先 《成才之路》2012,(19):33-33
通过解读屈原的《离骚》,找寻屈原受到抑屈而呐喊的原因。通过屈原心灵的激情咏怀,展现一个自我生命存在的历练与挣扎。  相似文献   

12.
杨静 《安康学院学报》1996,(2):14-18,21
论述屈原悲剧的审美意义,并从屈原所处的时代和他的个性特征,生平遭遇等方面来分析这一悲剧的成因;再从屈原对后世的影响中探讨其人格美的诸多方面。同时将屈原的悲剧和人格美结合起来,作进—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代表作《儿子与情人》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精神分析小说,男主人公保罗的爱情悲剧在该小说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主要从两方面来分析导致保罗爱情悲剧的原因,即"俄底普斯"情结和两位情人的性格缺陷。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是在发生了时空置换的文化差异中来解读屈原的。在史官文化的感召下,司马迁剖析了造成屈原悲剧的社会和思想缘起,再以儒家的文艺理论对《骚》进行了文化定位,纳《骚》入诗,揭示了创作主体的悲剧心态和作品的悲剧精神。司马迁还从游士文化角度和道家观念出发,反思屈原命运的最后结局,寄寓了司马迁复杂的情绪和人生感喟。论文最后分析了司马迁作这种解读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5.
屈原《天问》连类问法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问》以奇著称,但有些地方给人文义不顺之感,令人难以解读,所以有人认为《天问》存在大量错简。本文认为《天问》是一首带有理性色彩的抒情诗,屈原以诗人的发散思维方式提出问题,结缀全篇。连类而及,便是其中一种很重要的提问方式。  相似文献   

16.
屈原人格论     
面对当代生命价值困惑的现实 ,探讨代表我们民族精神的古代贤人的生命观念和人格价值是必要的。本文主要从原创角度分析解剖了屈原人格形成的内外因、文化内涵与社会意义。两位亡国之君楚怀王、楚顷襄王时代是屈原悲剧人生的历史背景 ,贵族的血统与政治责任感、文人的本质与浪漫激情是屈原人格的原动力 ,对生命的珍惜 ,留恋促使屈原选择宁死不屈的生命方式 ,也是悲剧中最感人、最令后世人深思的矛盾和融合。  相似文献   

17.
屈原的悲剧 ,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 ,也不仅是楚国的悲剧 ,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剧。屈原的品格、追求和作为的确是廉洁、高尚和正当、正确的 ,是符合人类理性和历史的必然潮流的。但楚国当时的社会环境的恶劣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弊病使得屈原及类似屈原这样的志士仁人难以避免悲剧的命运。这足以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尤金·奥尼尔不光是对美国戏剧有功,对世界戏剧都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他的大部分作品是带有强烈个人印记且别具匠心的悲剧。本文从他的家庭环境和自身的成长经历、冲突的宗教信仰以及古希腊悲剧对其悲剧观形成所带来的影响来解读他的悲剧世界  相似文献   

19.
焦兵新 《教师》2011,(5):128-128
史铁生的文学创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富有哲学性的思考使其成为当代文坛中不可忽视的存在,他对残缺人生的解读,对生存困境和生命意识的拷问以及他充满哲理的思考有着独特的理性魅力,他在"写作之夜",力图追寻人生的终极所在,思考关于苦难、生命、死亡、活着、爱、宗教、孤独、残疾、爱情等问题,深入传达他对于人类存在和人生存本质的理解和思考,可以这样认为,史铁生的创作正是对人类"存在"不断地勘探与呈现的精神之旅。  相似文献   

20.
海明威的作品蕴含着深刻的存在主义思想,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命题,可以为我们解读《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哈里形象提供全新的视角。哈里长期生活在自欺之中,贪图享乐,将自己的堕落归咎于情人海伦的富有,直到生命走到尽头他才幡然醒悟。哈里的人生悲剧充分体现了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中关于"自欺"、"自由"和"焦虑"的哲学思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