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诗文小说"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出现的一些羼入大量韵的言小说被孙楷第先生命名为“诗小说”。“诗小说”这种形式的出现与言小说的内部发展有关,也与一定的审美接受心理有关。小说中夹杂作为“第二语言”的韵来抒情、言志而不是写景状物的传统,可追溯到史传学和唐前小说中,才子佳人题咏、唱酬的模式受《莺莺传》以至《西厢记》、《娇红记》的影响甚大。这些小说中的韵的水平虽然低下,但它们仍是迎合了这样一种心理:既辑录了才子佳人的诗词与其本事,一定程度上迎合了雅的心理需求;又因写风月之事,具有相当的传奇性,而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俗”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2.
花溪逸士黄岩的《岭南逸史》是一部与众不同的才子佳人小说。它没有一般才子佳人花前月下,诗赋传情,及第团圆的惯常描写,而是把他们置身于兵戈战阵之中,在刀光剑影的沙场演绎他们传奇的浪漫故事。书中所叙大多于史有征,在情节、人物、战争等描写上模仿《三国演义》的痕迹十分明显,因此可以说《岭南逸史》是一部《三国演义》化的才子佳人小说。  相似文献   

3.
张恨水从《玉梨魂》一纸风行到归于沉寂的现象中得出结论,小说要有恒久的读者效应必须重视叙事、情调,表现悲喜结合的场面,这种选择体现了他强烈的读者意识,循着这样的写作思路,张恨水的小说增强了叙事密度,摒弃了《玉梨魂》式的过于繁复的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以及不合理的诗词堆砌,他的改良既贴近大众的阅读习惯,又顺应了文坛提倡简洁文风的大势。  相似文献   

4.
陈荣 《文教资料》2007,(8):58-60
本文主要论述了《鼓掌绝尘》对《金瓶梅》性爱观的拨正和反思,主要以“情”和“礼”来反拨《金瓶梅》中的“欲”,通过才子佳人的“才”来抵挡金钱“财”对人的异化。其实《鼓掌绝尘》对《金瓶梅》性爱观的拨正和反思正是才子佳人小说对人欲横流的晚明小说特别是艳情小说反拨的一个典型。但《鼓掌绝尘》终因其不成熟和《金瓶梅》在明朝不可替代的地位而落入了尴尬境地。这种拨正和反思最终也以“无奈”而收场,或者我们可以大胆地说,这种结果本身就是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5.
《玉梨魂》是鸳鸯蝴蝶派"开山之祖"徐枕亚的代表作,也是鸳鸯蝴蝶派的重要力作。小说叙述了一男二女的"哀情"纠缠。其中意象的选取和营造是其小说中的叙述特色之一。主要的意象有:花,泪,疾病,死亡;这些意象对表现小说主人公的性格、思想等具有指示意义,对小说主题意蕴的挖掘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就文本中的这些意象进行分析,旨在更好地解读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未完成的金批《史记》的最大贡献,在于金圣叹看到这部作品的传人本质,抓住了中国文学发展中史传文学与小说、戏曲的关系这个重要链结,在三者的横向比较中,宏观地研究了三类文本在创作方法上的异同。这集中表现于在对《史记》与《水浒传》的比较批评中,他提出了“文”与“事”这一对概念,表达了对历史真实、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关系的认识。他认为,史家必须同时是文学家,述史必须与文学创作同步;修史者处理“文”与“事”的关系,应当以“文”为主,作为历史真实的“事”,不过是提供了创造艺术形象的材料-这就是《史记》已作出典范的“为文计,不为事计”。对于小说创作,上述原则更是题中之义。那么,可否轻视“事”呢?回答是否定的。但是,在史传与小说的创作中,情形并不一样:《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传》是“因文生事”。一“运”一“生”之间,史传文学在艺术创造上的局限性与小说的自在性已经了然,故从传承性看,小说之于史传,是青山于蓝而胜于蓝。在《史记》与《西厢记》的比较批评中,金圣叹认为其共同处是都纯熟地运用了戛然而止法和狮子滚球法。金批《史记》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在《才子必读古文》中以知人论世的态度,对九十余篇论赞进行评点。  相似文献   

7.
《游仙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小说,《莺莺传》是唐传奇中最富盛名的爱情小说,这两部小说有许多相似之处。将《游仙窟》和《莺莺传》加以对照,不难发现,这两篇唐传奇中才子佳人形象、情节构成、感情模式以及表现手法的应用等方面都成为后世才子佳人小说创作的基本范式,从《游仙窟》的"纵欲"到《莺莺传》的"忍情",文人性观念从开放转向内敛,这种转变也促使了后来的才子佳人小说的情爱关系由重"色"向重"情"转变。  相似文献   

8.
徐枕亚在《玉梨魂》的写作中多次点出对宝黛爱情的赞赏及叹息,何梦霞与白梨影的爱情与宝黛爱情也颇有相似之处。将两部小说中的主人公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徐枕亚对宝黛爱情的理解并不是全面的,一方面徐枕亚吸取了宝黛二人的人物形象特点以及二人之间的相处模式,但是在更重要的命题也就是小说整体情感的抒发上,徐枕亚对《红楼梦》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的"悲凉"上,并未思考这种悲凉的深层原因,也未能将它成功地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出来。观照《玉梨魂》对《红楼梦》的借鉴关系,我们可以对《玉梨魂》的价值有更加准确的把握。  相似文献   

9.
张海锋 《阅读与鉴赏》2009,(10):31-31,30
鲁迅先生的小说中.从构思和体裁特征上来说,有一种“散文式”的小说,如《狂人日记》、《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等,这种“散文式”小说把描写、叙述、抒情、议论等手法自然融为一体,给作者表现主观世界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可以使作者情思并至地抒写情感和表述自己的思想。《一件小事》就是一篇有浓郁的散文韵味的小说,是典型的“散文式”小说。  相似文献   

10.
人们往往只注意《红楼梦》对才子佳人小说的批判与否定,这是有失偏颇的。章从五个方面论述了《红楼梦》对才子佳人小说的借鉴与创新,阐明了才子佳人小说对《红楼梦》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小说在唐五代时走向成熟,表现之一是此时的小说中开始大量夹杂诗歌。唐五代小说中诗歌具有叙事性强、通俗化、多绝句的特点。从艺术功能上看,这些诗歌具有刻画人物和组织结构的情节因素作用以及抒发情感、发表议论非情节因素功能。  相似文献   

12.
公案题材的作品在中国历代作品中都有所涉及,但直到宋代公案才作为小说的一个门类被正式命名.就从宋代开始,详述宋元、明、清三代最具代表性的公案小说文体和作品:宋元公案话本及文言公案小说;明代公案小说集及拟话本公案小说;清代侠义公案小说及<聊斋志异>.并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结合展现了公案小说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时代特征,将公案小说...  相似文献   

13.
宋代词人将生活中富有波折的事件或场面捕捉入词,创作了不少叙事性的作品,再现了十分精彩的生活场景。这些叙事词具有独特和丰富的故事情节,表现出跌宕起伏,含蕴深厚,灵动鲜活的艺术特色。它在继承前代叙事诗的基础上,及时地吸取小说和戏剧的表现手法,以新鲜活泼的内容、生动有趣的情节、小巧精致的格局,丰富了词体抒情的表现方式,体现了宋词创作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晚清的狎邪小说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文本《花月痕》和《青楼梦》为标的,以叙事学理论为依托,尝试从预叙、时间刻度和叙事视角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并希望通过细读分析,能做到对作者写作套路更准确的把握和对文本脉络更加清晰的理解,进而在此基础上对整个晚清狎邪小说的叙事特征有一个概貌性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明代话本小说要兼顾到说话艺术本身的特点,满足作为说话底本的要求,在叙事策略上频繁运用复述手法.本文旨在探讨复述手法在话本小说中运用的特点、原因及叙述效果,考察深藏其中的说话传统和社会文化心理,并进而追踪话本小说衰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结构主义叙事学的视角,将公案作为一种叙事单元,考察其在《水浒传》中所表现出的新的叙事结构和叙事意义,指出《水浒传》为适应小说篇幅的增加、小说体制的变革,有意识地打破传统的公案叙事结构,发展、衍生出了新的叙事形态,丰富了小说中公案的叙事功能,从而推动了明清小说、特别是章回小说中的公案创作。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叙事诗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然而叙事诗理论却一直到东汉班固才真正提出来,即<汉书·艺文志>"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这标志着中国叙事诗理论走向自觉.班固清楚地认识到叙事诗的特征是在"感于哀乐"之"情"背后隐藏着"缘事而发"之"事",这种认识在两汉时期是一个重大的进步.汉代乐府采诗制度,对叙事诗理论走向自觉产生了的极大的推动作用.采诗传统源自先秦,发展于两汉,在采诗传统的背后是一种政治诗学观,即通过诗歌干预现实政治.这一政治诗学观对后世文人叙事诗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中晚唐时期,我国古代小说开始发端。古文运动提倡的“文章合为时而作”的现实主义精神逐渐影响到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加之借古讽今的手法在小说中的应用,形成了饶有特色的中晚唐历史小说。在中晚唐历史小说和唐代咏史诗中,主人公的感慨通常是作者自己思想感情的流露,唐朝诗人对安史之乱的体会尤其深刻,这在中晚唐的历史小说中也有所反映,朝廷的腐败以及劳动人民所受到的创伤是小说和诗歌作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因此使得中晚唐历史小说同咏史诗能够融为一体,并且有唐一代,诗词盛行,小说从中汲取营养也非常合乎时宜。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唐代文人创作的文言小说唐传奇,素为治古小说史的学者所重视,对其叙事功能及艺术的分析,已作多方面的阐释。然而,唐传奇因作家的特殊身份(兼诗人),且兴盛于充满浓郁诗情的时代,因而呈现出鲜明的诗化特征,具体表现为人物、主题、形式的诗化。三方面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形成了唐传奇诗化的独特的艺术品格,对后世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黄世仲享有“革命派小说大家”之誉,他的成名作历史小说《洪秀全演义》,其一,以史料记载为依据,以历史人物为“原型”,以“合情理”为基础,以“感觉力之宏大”为宗旨,具有小说的“演事”特性,其二,创造了中国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史诗”型叙事文本,在叙事方式上,既继承了中国典型小说“讲史”之长,也表现了“写人”的性格发展和传奇色彩,运用了多人并进的“集束式”艺术结构,其三,在人物塑造上,采取了虚实相间,即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方法,作者“写人”有两个特点:改变传统小说的“脸谱化”倾向;写出了人物性格变化发展的轨迹,这是与许多晚清小说的最大区别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