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别了,那道风景》整部小说虽然以对历史上真实发生的大屠杀的认识为线索结构全篇,却彰显了自我救赎的主题。对大屠杀历史的逃避给人的心灵铸造了一把枷锁。挣扎在其中的人,只能通过与自身和解,不排斥他者,与同类人联合起来共同面对人类的历史,才有可能实现自我救赎,而这条救赎之路却是道阻且长,无法毕其功于一役。  相似文献   

2.
读经心语     
用指尖轻轻捻着这墨迹清晰的一页,慢慢翻开,心中的那道风景逐渐渲染开来。  相似文献   

3.
傅宁榕 《辅导员》2009,(24):39-39
不知不觉中,在自己热爱的行业里埋头行走了整十三个年头。一个个脚印将日子串连成的记忆,犹如那道风景,亮丽而永远不会远离。记忆中,孩子们一张张甜美的笑靥,是风景中最耀眼的美丽。  相似文献   

4.
刘晓焱 《学子》2009,(9):34-34
暂短的暑假转瞬即逝,带着几分心急,我们跨进了高三这道门槛,紧随这个虚设的门槛之后,是一道真正的、需要我们花费心力去面对的门槛。对于那道门槛,总会有人顺利、成功地跨越,也总会有人掉转方向,与里面的风景失之交臂。  相似文献   

5.
花祭     
春天的最后一朵花隐去了它的芬芳,随着微风的“侵袭”,花朵被强迫脱下身上最美的一部分,眼前只留下遍地的残花,让我不得不哽咽,不得不把眼前的那道风景隐藏在我心底。  相似文献   

6.
浩荡洞庭水,巍峨岳阳楼。湖水涵楼,益显大气;楼上瞰湖,更见壮观。登楼远眺,那道极富魅力的风景便会映入眼帘:“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历代多少“迁  相似文献   

7.
读经心语     
用指尖轻轻捻着这墨迹清晰的一页,慢慢翻开,心中的那道风景逐渐渲染开来。道学庄子梧桐树下,抱琴而卧,趣生万千,归于自由。北冥有鱼,其名为鲲。你虽贫困潦倒,困顿不堪,但却超然地鄙弃荣华富贵、权利名  相似文献   

8.
母亲的风景     
总是在冬天到来时,才会想起早过了母亲的生日,一如总是错过家乡满山的杜鹃花,在每一个春天之后。 家乡在海边,因了“玉环”这个美丽的名字,果然玲珑剔透、淡雅青翠。但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最美的莫过于被称作“柴爿花”的红杜鹃以及关于红杜鹃的那道风景了。  相似文献   

9.
曾传芳 《涪陵师专学报》2013,(5):107-112,140
美国著名作家威廉·斯泰伦的《苏菲的选择》被认为是以纳粹大屠杀为题材的反思文学作品。小说言说了20世纪人类历史上惨绝人寰的纳粹大屠杀事件,书写了叙述者/作者的成长故事,评论了小说本身的创作。小说的叙事具有极大的包容性,融言说历史、书写成长和评论创作三种文本于一体,多重叙事共同彰显小说的多重主题,表现了作家叙述纳粹大屠杀事件的独特叙事风格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0.
她以女性的视角审视世界,反思社会,反思人类,对社会上的一事一物总是敏锐地洞察,细心地发现,以细腻的情感,展现人生的大爱与社会美的存在以及生命的艰难,道出女性那道阴柔祥静的风景。纵观周芳的散文,虽写小女人事,但却从小女人事中见出大情怀,以小见大,即便生活琐事,也写得妙趣横生,生机盎然。周芳的散文题材广泛,万事万物均有涉猎,一草一木皆有发现,在观察中深思,在生活中悟道。周芳的散文不同于其他散文,她是用诗的语言,用古典诗词美学,以跳跃的意境,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1.
我曾无数次驻足菁菁校园,也曾无数次徘徊于这幽静的林中小径,可就不曾留恋在你的身旁,校园的那道风景——那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竹林占地不大,原是墙边空地,现在茂密得像一片海洋。细丝一样的阳光尖锐无比,可就穿不透竹林的浓荫,潮水般的阳光  相似文献   

12.
一颗心在十几年同样的风景里迷茫过后,总有一缕阳光轻柔地弥漫开来,悄悄拨散了阴霾。那道阳光藏在时光里某个不知名的角落,可能早已熟悉却视而不见,可能一直映照却初次探察。它是一滴露珠上倒映的雄伟的世界,是一片泡沫上焕发的七色光彩——心灵受伤  相似文献   

13.
我的时间     
点评:这是一篇非常真实的作文,作者对高三学生和家长的生活状态及心理状态的描摹,读来让人倍感亲切,比如“周末校门口”那道独特的风景,有关自主招生的内容。这些自然流淌的文字,与屡见不鲜的宿构与套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文之所以能得满分,很大程度上便是源于阅卷老师对真实的写作态度的欣赏。  相似文献   

14.
以色列在国家建构和治理过程中充分展现了大屠杀记忆的政治功用,竭力打造大屠杀记忆的公共空间。它通过建立以亚德·瓦谢姆为核心的纪念场所、确立大屠杀纪念日与纪念仪式、规范教育体系中的大屠杀教育内容与形式、建设大屠杀网站、制作大屠杀影像等多元方式来建构历史记忆,推动大屠杀记忆逐步迈向公共历史领域,让未曾经历过大屠杀的以色列公众从大屠杀公共记忆中找寻历史通感。公众则借助纪念馆、纪念日、学校教育、历史遗迹、影像媒介等途径与历史互动,形成对大屠杀记忆的自我认知与评判。  相似文献   

15.
张述林 《地理教育》2014,(3):4-5,60
正风景现象是在各种自然地理和人类活动作用下发生的,风它同地理学科有最直接的联系,应有专门的地理学来研究风景。风景地理侧重于研究自然风景的地域特色和分布规律,人类活动影响和创造的人文风景的显著特征与空间变化,探讨各种风景特征的分布变化和空间结构,分析人类活动对风景空间结构的影响。简言之,风景地理是一门运用地理学理论与方法,解释、分析风景空间差异和人景关系变化规律的学问。一、风景地理中的风景概念1.风景是构景要素在特定区域美感表现的时空组合体风景之所以不同于景色、  相似文献   

16.
战争是把双刃剑,伤人伤己。在战争中没有全身而退。只有惨败而归。那道用血肉筑起的胜利之城,从来就不曾金碧辉煌过。让我们轻拾橄榄枝,遍插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握手祈祷。愿和平与人类共存、永在……  相似文献   

17.
正是由于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积极参与大屠杀教育、保存大屠杀记忆,大屠杀话语才在国际社会占据了日益重要的地位。国际组织主要从战争罪行证据的调查与搜集、大屠杀纪念与教育活动的开展、与"否认大屠杀"等反犹主义行为做斗争等方面保存大屠杀记忆,并且将大屠杀纪念与教育活动日益制度化。国际组织对大屠杀记忆的传承有助于帮助公众了解大屠杀以及种族仇恨的危险性,推动创伤教育成为公共文化的重要内涵与道德基石,但在此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对创伤记忆的政治化解读与道德滥用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在事发时几乎毫无"美国性"的纳粹大屠杀,战后非但没有消弭于美国社会,反而逐步上升为美国国史和国家记忆的重要部分。二战期间美国未能切实援助犹太人的内疚感,在大屠杀真相浮出水面后,逐步转变为关注大屠杀、勿让悲剧重演的警钟,成为美国对待大屠杀态度转变的起点。以《安妮日记》《大屠杀》为代表的大众文化作品,对大屠杀进行去犹太性、美国化加工与诠释,在民众中引发激烈的情感共振。"艾希曼审判"成为大屠杀记忆美国化进程中的里程碑事件。"梵二会议"不仅使基督徒学者反思并研究大屠杀,也使犹太人开始将大屠杀记忆作为强化民族认同的重要纽带。黑人民权运动推动长期遭遇不公与歧视的中下层民众将大屠杀视为揭露社会撕裂、达成权益诉求的有力工具。诞生于美国国内政治危机、被打上鲜明政治烙印的美国大屠杀纪念馆,其建立过程是大屠杀记忆美国化的主线,其建立标志着大屠杀记忆美国化的完成。  相似文献   

19.
秦汉时期司法领域的大屠杀事件层出不穷,共有67起。这些司法性大屠杀事件有着鲜明的特点:时间上,存在两个发生的高峰期。级别管辖上,司法性大屠杀多由中央司法机关所为。性质上,大肆株连,处刑苦毒。主客体方面,司法性大屠杀的危险主要来自君主,受害者主要为统治阶级内部的成员。引起司法性大屠杀事件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三:专制集权制度的不成熟、不完善,政府的执政能力低下以及法家重刑主义思想的遗毒。  相似文献   

20.
<正>2014年9月7-22日,第五届犹太大屠杀中国教育者专题研讨会在以色列耶路撒冷召开。本次会议由以色列亚德·瓦谢姆犹太大屠杀纪念馆、大屠杀博物馆和大屠杀国际研究院主办,艾德森家族基金会赞助,共有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多所高校的30名师生参加了会议。研讨会宗旨是让中国师生详尽地了解犹太大屠杀历史及其教育,议题涵盖犹太历史文化、反犹主义、纳粹大屠杀、大屠杀教育与记忆等内容。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