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玉簪记》继承了《西厢记》里表达封建社会男女青年的爱情主题,写作上也以优美文笔著称,二者各有优势。但是《玉簪记》作为明传奇的奇葩,具有独特的创作特色。本文试图通过对比两篇中的"送别"画面,分析《玉簪记》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戏曲文化中,"琴"意象出现的频率很高。本文试以《西厢记》、《玉簪记》、《琴心记》为例,从人物环境构造、结构情节和主题建构方面探析"琴"意象在才子佳人戏曲中的审美价值和文学功能。  相似文献   

3.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王实甫的代表作,其中《长亭送别》一折已选入高中教材。《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它是以爱情为题材的杂剧高峰之作,是我国古典戏曲中一颗光辉灿烂的明星。明代贾仲明为王实甫写的吊词《凌波仙》中高度评价《西厢记》:“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相似文献   

4.
高濂的传奇《玉簪记》在晚明时期十分盛行,至今也在舞台搬演脱胎于《玉簪记》的《琴挑》《秋江》等戏曲。故事经历了笔记体小说《古今女史》、杂剧《张于湖误宿女真观》和小说《张于湖传》,张于湖的地位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在《玉簪记》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形象特征,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5.
社会政治因素一直是讨论金圣叹“腰斩”《水浒传》与《西厢记》的重点,但把《水浒传》和《西厢记》结合起来研究,可发现应有四个主要方面影响着金圣叹的“腰斩”:一,历史来源;二,人生观与世界观;三,文学批评创造性;四,文法艺术要求。正是在这些诸多因素的交织下,金圣叹斩定了《水浒传》与《西厢记》。  相似文献   

6.
《西厢记》作为“诲淫”的代表,历史上长期不断地遭到攻击和禁毁,特别是在清代。作为一种文化钳制的手段,《西厢记》的禁毁主要是以政令和舆论的方式对戏曲演出和流传进行干预。这种现象不仅体现了鲜明的国家意志,而且表现了部分士大夫的礼教立场。它直接影响了《西厢记》的批评方向,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批评方式.同时对《西厢记》的流传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7.
金圣叹认为《西厢记》为四本,止于《惊梦》,第五本为续作。本通过对金本《西厢记》的探究,认为金本《西厢》止于《惊梦》是故事情节的自然终结,是作品人物性格塑造的最后完结,同时也是金圣叹虚无主义人生观对戏剧主题的投影所致。因此,金本《西厢》止于《惊梦》更符合戏剧的情节结构的构造和人物性格塑造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深刻反映了金圣叹的美学观。  相似文献   

8.
侯苏 《文教资料》2012,(27):19-21
戏曲选本是中国戏曲史的一部分,研究戏曲作品离不开对戏曲选本的考察。高濂的《玉簪记》是明代传奇中杰出的作品之一,在戏曲选本里屡屡中选,足见其流传之广,深受人们欢迎。通过考察昆腔系统与诸腔系统《玉簪记》的选录情况,可知:由于声腔系统之间的差异与接受方式的不同,形成了《玉簪记》的昆腔与诸腔并行发展的状态,而不是所谓的"昆山腔系诸腔改调歌之"。  相似文献   

9.
预习的内容包括:作家作品、元杂剧及相关的戏曲知识,《西厢记》故事的发展流变及其流传影响,《西厢记》化用的诗词和典故,邮票与绘画等艺术形式的《西厢记》,应掌握的字词知识等。这些知识由教师用课件或网页的形式传到校园网上,事先提供给学生。另外,让学生课前自读单元知识短文《古代戏剧欣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中的宝黛爱情既从《西厢记》中得到启迪,又在《西厢记》的基础上有所超越。文章结合具体文本,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分析:对《西厢记》的阅读,宝黛跨越爱情的门槛;对《西厢记》的使用,宝黛享受爱情的密码;对《西厢记》的超越,宝黛得到爱情的升华。  相似文献   

11.
模糊语言认为模糊性是语言的属性。用这一理论来分析鲁迅的《阿Q正传》中的有些模糊语言,分析它们所产生的特殊的艺术效果,从而研究模糊语言的特殊功用。  相似文献   

12.
《李娃传》被认为是唐传奇中情节比较曲折的作品,但它的情节如何比以往任何小说都要复杂、曲折,未见有人讲清。若借助数理批评的一些理论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从数理批评角度看,《李娃传》有三个“三交节律”、两个“二变节律”、一个“六变节律”,这十九个不同节律之间繁复的重叠、交叉,使得《李娃传》的情节出现了非同一般的复杂、曲折、多波澜,从而前无古人。  相似文献   

13.
"父亲"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强烈的权威性,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父亲形象往往是崇高完美的。而《红楼梦》中的父亲形象却是负面的形象。本文从《红楼梦》中三类具有不同性格缺陷和恶德的父亲形象入手,探讨不同类型的父亲对子女教育失败的原因,以及他们对子女和家族的影响。在曹雪芹笔下这些父亲对子女的影响往往是负面的、消极的,对父亲这一形象的否定性描写,表明曹雪芹对父亲权威性的质疑。  相似文献   

14.
举出并分析了《红楼梦》中相术的例子,阐述了中国古代的相术发展,从《红楼梦》中对相术运用的角度对《红楼梦》的文本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一个小时的故事》是美国女作家凯特.肖班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小说以精简有力的文字,讲述一个深刻的故事,质疑了传统的婚姻,表达了对女性作为传统的“家庭天使”的角色的怀疑和否定,使原来处于男性中心社会视角盲区的现实得以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挑战了男性至上主义文学中的妇女形象,从中折射出女性的性属意识。  相似文献   

16.
在萧红的《呼兰河传》中,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出作者把地方风情上升到了地域文化的高度,达到了乡土文学的高峰。  相似文献   

17.
白族《读书歌》虽然渊源于汉族的梁祝传说,但在人物、情节以及环境、习俗的描绘等层面均表现出与汉族梁祝传说的明显不同。《读书歌》与汉族梁祝传说的差异是白族民众依据自身的生活语境、思想感情和文化传统对汉族梁祝传说进行加工的结果。《读书歌》与汉族梁祝传说的关联和相异既形象地展现了白族文化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也生动地揭示了文化交流过程中接受主体对异质文化的选择与创造。  相似文献   

18.
如果说宝、黛爱情是《红楼梦》中较显眼的情节叙事,那么"诉肺腑"则是宝、黛爱情最集中的一次显现。在这个章节中,作者不仅第一次向我们展示了宝、黛之间从朦胧撩人到肺腑倾诉的爱情发展,更向我们展示了以宝玉为中心的爱情路线行走的几种可能性。在这张爱情地图上,各有各的砝码,各有各的忧虑,而其背后隐藏着深深的家族利益。通过细读"诉肺腑"中的人和事,也许,我们能寻找出前生诺言转化为今世情缘的玄机,并瞭望出一个家族的命运。  相似文献   

19.
元杂剧与明传奇,是我国古代戏曲发展史上的两大高峰,在戏曲史和文学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戏剧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王实甫的《破窑记》杂剧和明代无名氏《彩楼记》传奇是元杂剧和明传奇兴盛时期的两部同题材戏曲作品,这两部剧作从内容到艺术表现形式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其原因与剧作家所处的文化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贾平凹把有关土匪和女人的相关作品结集出版,土匪、女人、性构成了小说中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匪事》表明了自己对该类题材主题的一个相对明确和集中的凸现:用一种温润的笔调再次表达自己对女性的人类学思考,经历了“废都批判”后贾平凹的这种低调对过去读者和评论家的误解作了委婉地反驳,通过女人的世界作家道出自己多年来对男人、女人、人类社会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