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育,即思想、政治、品德教育.思想意识的培养,政治观点的树立,道德观念的形成,总是通过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与社会影响相互矛盾、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德育管理过程也是学校对外部社会影响反映的过程.学校德育管理能否取得最佳效果,重要的一环就是正确调处德育管理与社会影响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和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理想和信念、善恶标准都受到了挑战和冲击.高校德育面临着四大困境,一是社会变革带来的负面影响对高校德育形成的冲击,二是西方社会思潮对高校德育的冲击,三是网络文化对高校德育的冲击,四是大学生自身、家庭和学校的种种不利影响对高校德育的冲击.这些都迫使高校德育必须面对挑战以求得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人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培养离不开学校、家庭的教育,更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学校的德育应和家庭、社会配合,构成"三位一体"的德育新模式,完善个人道德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德育一直将德育的价值取向与德育过程混为一谈。总以为只要教师把道德观念和价值概念讲给学生,学生就能获得相应的品德。实际上,受教育者从接受道德观念到形成道德行为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必须伴随着道德思维水平的提高和道德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典型地区的调查发现,现阶段中小学生存在着爱国认识模糊、理想信念淡漠,道德观念上情理相混、道德选择上知行分离等问题.这些问题与当下的教育生态有着密切关系.深化当代中小学德育改革,需要在转变德育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加强德育问题诊断,提升学校德育实践力,改善学校内外环境等.  相似文献   

6.
王晓芳 《家长》2022,(2):78-80
道德与法治对小学生来说是一门重要的品德课程,它不单是讲解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该门学科可以将德育与法治意识相结合.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德育的培养,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明辨是非,为将来的社会生存能力培养奠定良好基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小学阶段教学中进行德育培养引起教师的广泛关注.做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不...  相似文献   

7.
社会转型期经济结构和政治体制的变化必然会引发人们思想文化、道德观念的重构.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的兴衰成败.文章从当代高校德育现状入手,立足实践,对高校积极开展以拓展训练为载体的体验式德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人的社会实践是由人的观念支配的,这一观念就是人在认知的基础上建构的实践观念.实践观念不仅承载着人的价值观念,也承载着人的道德观念,是在人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活动中所形成的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产物.而道德观念本身也是一种价值观念,它与人的实践观念一道通过人的感性实践活动及其结果呈现出来.因此,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建构科学而合理的实践观念就成为社会道德建设的核心内容.有了科学而合理的实践观念,才可能有科学而合理的道德观念.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念正是现代科学道德观念的直接体现.  相似文献   

9.
小学是学生情感道德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因而德育是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当下,小学德育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本文章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洗完能提高小学德育质量。  相似文献   

10.
德育环境影响大学生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形成,也影响大学生成长的方向与动力.以宿舍研究为例研究德育环境与大学生健康成才的关系,分析当前高校学生生活园区的德育环境现状,探讨优化学生生活园区德育环境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论社会实践对德育模式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实践是道德发展的天然"关系场",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必然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通过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体验,能够更真挚、更鲜活地激发受教育者自我意识的觉醒,形成明确的自我引导和自我控制能力,最终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因此,高校必须优化德育模式,纠正对"灌输"模式的片面理解。高校德育并非道德原则的单向"灌输",而是做出理智的道德选择的逻辑基础,德育重在结合社会生活实践,唤醒个体自我对美德的向往和追求。  相似文献   

12.
人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培养离不开学校、家庭的教育,更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学校的德育应与家庭、社会配合.构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新模式.完善个人德育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3.
道德认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分析高职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找出适合高职教育特色的思想道德教育对策和措施,从而提高高职生德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4.
从古至今.无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是社会主义新中国,德育一直摆在很重要的位置上.但目前,在中国这个一直推崇道德教育的国度里,德育的处境却有些不妙.可以说,德育正面临着全方位的矛盾,从道德观念、德育内容到德育方法都存在着问题.传统的德育内容对学生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过去行之有效的种种方法在今天也显得苍白软弱.有人感慨:现在的教育对象成了纵然花九牛二虎之力也难以感动的“上帝”!成了刀枪不入的绝缘体!一些德育工作者深感江郎才尽,回天乏力.德育这种无能为力的状况很难适应大变革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赫尔巴特的德育理论源于古典哲学,他建构了自己的道德观念,阐述了影响德性形成的因素,并提出了以德育为目的的训育。青少年的道德品质下降问题备受社会关注,批判与继承赫尔巴特的德育理论对今天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德育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观念,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其成员施加影响,使之成为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具有一定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者.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大学生道德教育面临着多元文化的挑战,文化多元化使道德观念多元化,出现了道德观念认同危机及道德观念相对主义化等问题,高校在进行道德教育时也出现了迷失方向的现象。以上问题的出现要求各高校在德育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意识,培养学生的道德人格,增强其道德鉴别的能力,实行民主、开放的德育方式,以建立和谐共生的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与之相联系的道德观念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对计划经济及其道德观念的反思,使人们认识到任何一种道德观念形态的存在都必然受到社会大文化背景,尤其是现实经济基础的制约.计划经济体制,决定了其整个社会道德观念是对个人自主性的排斥和对个人绝对服从"集体"与国家的强调.市场经济体制,必然促进社会道德观念的变革,推动基本利益关系和基本行为准则的调整,重塑社会成员的集体观念、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并以此推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9.
国际化的推进将高校大学生的德育建设带入了一个新的环境。国际化的基本价值观蕴含着较高的道德人格要求,冲击着传统的爱国情感,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国际化所带来的激烈文化冲突冲击着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同时,国际化的负面效应也影响着高校德育的效果。人们应该从新情况出发,强化工作力度,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法,摸索新形势下大学生德育的新规律、新对策。  相似文献   

20.
"德育万能论"的思维定势长期以来一直影响人们对于近年来高职院校所出现的道德异化的理性判断,认为高校德育该负"无限"责任.但由于高职院校其德育工作的特殊性,德育目标、德育对象内化的特点、德育实施过程、德育环境的局限性,高校德育对于学生的社会教化只能起引导而不是决定作用.但高职院校能否、又将如何超越"德育有限性",使高校德育的教化功能成为可能?本文从道德观念、生活实践、专业渗透、情感教育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