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康社会中的村落体育——山东三村的调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山东省肖庄村、沈泉庄村和后古镇村3个小康示范村的调查表明,村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村落体育软硬环境差别明显;文化传统不同,村民健身项目各有侧重;村民文化素质不同,体育认知各有差异;村领导重视程度不同,村落体育发展速度各异;体育公共产品供给不同,村落体育发展难以均衡.村落小康社会建设与村落体育发展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村落小康社会建设为村落体育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和良好氛围,使村民体育生活化成为可能;而村落体育也在提升村民人力资本,促进生活方式转变、凝聚村落共同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城乡二元体制使村落体育积弱积贫,政府机构改革使基层体育职能边缘化,农民外出务工使村落体育主体力量削弱,村落文化成为现代体育推行的"竞争性抑制",现代体育的村落推行是一个漫长的"文化选择"过程.建议:农村体育发展战略重点应逐步从乡镇转移到村落,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强调农民主体地位,遵循村落体育适应与变迁的规律,开展村民充满文化自信的体育活动,实现现代体育文化与优秀民间体育文化的对接和融合,以促进村落体育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回顾了我国“农村体育“研究的历史,对农村体育及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和反思了农村体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村落体育是农村体育的主体,新时期村落体育的研究将广泛开展,其研究方法和研究体系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3.
“全球发展倡议”是中国以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为现实背景提出的重大倡议。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际体育援助的总体格局也发生重大变化。格局之变、理念之变和需求生变为中国进一步提升体育对外援助的影响力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存在体育援助领域话语权处于相对弱势、参与主体较为单一和体育援助项目可持续性不强等诸多挑战。研究认为,中国应以全球发展倡议为切入点,从明确战略目标、推动结构改革和创新方式方法等方面,着力构建新时代体育对外援助体系,提升我国体育对外援助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五育融合”视域下中华特色体育课程建设既是对新时期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新要求的回应,也是在课程建设中落实“五育融合”理念的实践探索。认为,基于“五育融合”的中华特色体育课程的价值导向是通向人的全面发展,主体间性是“五育融合”体育课程的哲学基础,具身认知理论则为课程设计和实施发挥支撑作用。基于射艺课程的实践探索,提出实现“五育融合”中华特色体育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完善顶层设计,制定统筹规划和实施策略,确保“五育融合”体育课程建设的系统性推进;重视师生的“交互主体性”作用,设计动态开放的课程内容,推动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构建体育与多学科融合的教学生态环境,提升教师“五育融合”的“掌控力”和“融通力”;推动校内外多部门、多学科协同合作,多主体搭建体育与诸育融合的课程建设平台。  相似文献   

5.
坚持人民主体性是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分析了人民主体性具有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和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3种内涵,从权利维度、实践维度和创造维度对体育治理现代化建设中的“人民主体性”进行了维度考量,提出了在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途径中落实人民主体性原则的具体建议,包括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实现为国争光为民谋福;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们多元消费需求;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丰富人民体育文化生活;深化体育对外交流合作,增强国民自信心和自豪感。  相似文献   

6.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指引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应有之义。“以人民为中心”视角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助力健康中国建设、适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以人民为中心”视角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是一切为了人民、主体是一切依靠人民、要求是一切从问题出发、效果是一切由人民检验。鉴于此,提出“以人民为中心”视角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制定“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产业发展战略、培育“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市场主体、提供“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产品与服务供给。  相似文献   

7.
运用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对民间体育共同体、村落经济共同体及二者之间的共生、互惠现象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民间体育共同体与村落经济共同体是以村民为建构主体,以村落社会空间为建构场域,服务于民间体育文化发展、村落经济发展的村落内生性共同体。在民间体育共同体与村落经济共同体共生体系建构中,村落社会空间提供了共生场域,村落民众成为共生主体,并承担着对共同体稳定与协调运行的共生责任,以此对共同体、村落社会产生共生效应。民间体育成为共同体之间实现互惠的通道文化,促使共同体之间的团结协作,形成互惠效应,并在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交互过程中,为共生体系提供能量补给,推动共同体的可持续运行,对民间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弘扬、村落社会经济发展乃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实现形成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在祖国改革开放背景下农村传统体育的发展状况,文章以"双胜"村落为研究对象,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文献和访谈的研究方法,对该村落三十多年来传统体育状况历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村民的生活方式进入了多元化,现代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改变,导致了民族传统体育意识衰退,村落传统体育的发展随着农村经济的转型和面临多元文化思想的磨合而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但从文化的传承、当前的经济水平、文化思想的准备与接受等多方面的现实问题都决定了对村落传统体育的发展有其不可替代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体育课程中“学生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邵伟德 《体育教学》2008,(10):65-66
构建学生的主体性是近些年来我国教育理论界关注的重心,体育新课程的颁布也明确指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与指导思想,在理论上,体育课程与其它的学科课程的地位具有等同性,正因为体育课程与其它课程具有同等对话的基础,体育课程也同样存在着教育学科课程中共性的问题,以“学生为主体”的课题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学校体育界要讨论的话题,因此研究体育课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然而目前关于体育课程中学生的主体性问题的讨论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笔者认为有关学生主体性的表述尚有进一步探讨的余地。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个案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湘南霞流镇的村落体育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当前城镇化水平下,村落暂不具备现代体育项目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但具有传统体育项目生存的时空及制度条件;创建和发展村落体育是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重要途径,但不应把城市社区体育经验强加于村落,也不能采用统一模式发展村落体育.应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活动的体育健身价值,以传统习俗引领农民体育健身.乡镇政府部门应实地统筹经济与体育的发展,谨防“体育大跃进”.  相似文献   

11.
村落是农村的主体,村落社区的建设是农村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而村落社区体育的发展是村落社区的主要内容之一,农村体育的发展必须要关注村落社区体育的发展。本文在介绍村落社区体育的基础上,探讨村落社区体育的特点,分析村落体育发展的社会意义,为村落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2.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运用博弈论对全民健身视角下村落传统体育制度的主体行为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随着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农村户籍改革的推动,农村传统体育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步伐不协调,其根源是农村传统体育制度的滞后性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表现为制度主体的内生博弈与多元博弈失衡,并从制度的理论体系构建、制度行为的规范等方面优化村落传统体育制度。  相似文献   

13.
从村落看村落体育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个案研究等方法,从村落的视角探讨村落体育的发展。认为:村落时间制度、生产生活方式、生活空间和村落文化是村落体育的内在规定性。从不同视角对村落体育会有不同认识,也会带来不同的发展思路。村落体育形态多元、功能多重,村落体育与"官语"体育相去甚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村落体育的基础和保证,村落需要有自信的体育文化,需要找回被遮蔽的传统民间体育文化价值,村落体育的发展需要"培育、输入"并举,需要村落精英带动,需要学校体育的辐射。  相似文献   

14.
根据衡水市村落体育调查中出现的"村落特征",从从众效应的角度对衡水市村落体育发展中的政府行为进行研究。建议利用大众传播手段改变村民的健身态度;在村民中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把健身团体建到农民身边;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吸引更多的群众关注和参与健身。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考察、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影响湘西州苗族村落体育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影响湘西州苗族村落体育发展的首要因素是经济;其次是湘西州苗族村落社会结构的变迁、村落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文化水平、体育意识、村落体育的组织及管理指导等方面是影响湘西州苗族村落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对策是发展湘西州苗族村落经济,加快村落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提高湘西州苗族村落农民的体育文化知识;强化湘西州苗族村落村民体育意识;培养湘西州苗族村落体育骨干,建立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提高湘西州苗族村落领导对村落体育的认识,营造良好的村落体育软环境。旨在对湘西州苗族村落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给予深刻理解,为湘西州苗族村落体育的积极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可操作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对一个村落体育的考察与分析   总被引:35,自引:5,他引:30  
罗湘林 《体育科学》2006,26(4):86-95
为了更为真切地理解农村体育的实际状况,探寻其发展轨迹与内在运行规律,以个案研究的方式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通过对一个村落体育的发展沿革、活动内容与结构以及其功能的考察,探析及推演村落体育活动的一般状况与规律。研究发现,村落体育在社会变迁中表现出调适性,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村落体育的结构可分解为体育活动主体、体育活动条件和体育活动形式3个构成要素,体育活动则有“仪式性”、“功利性”、“娱乐性”等多种类型;而功能表现出混同的综合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农村体育的根基:村落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村落是农村的主体,村落体育是农村体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农村体育以小城镇为重点面临诸多困惑:小城镇体育内容远离村落农民实际,带动、辐射作用并不明显。村落是农民生活的现实场景,村落农民最需要体育的意境,村落应是农村体育的根基。发展农村体育,工作重心应下沉,因地、因时、更应因人,积极发挥村落带头人的作用,并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围绕崔墩“为何要穿马灯”这一问题为思考的主线,捕捉其中的文化功能显现,以此探讨村落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问题.通过调查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文化功能是维持传统体育的生命力;村落是发挥其文化功能的基本社区;村落传统体育的文化功能能否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是决定村落传统体育兴衰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19.
加快体育强国建设是党和政府对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蓝图绘制,“新型举国体制”是推进这一进程的有力方略。体育强国建设的多维赶超性需要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保障,任务复合性需要新型举国体制的主体协同,功能多元性需要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演进。新型举国体制在领导核心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并日益体现出“元主体”的治理特征,在价值取向上由为国争光的体育转向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在资源配置上由人、财、物等硬资源的计划配置向人、财、物、文化、精神等软、硬资源市场化主导配置转变;在参与力量上由政府单一主体向政府、市场、社会、家庭等多元力量协同增效转变;在发展环境上由原有的融入全球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双循环格局构建;在作用领域上由重点服务竞技体育到更加关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新型举国体制拥有适用于青少年体育和学校体育的“社会动员”模式,适用于竞技体育关键环节的“政产学研会”深度融合模式,适用于产业链升级和职业体育的“龙头企业”整合带动发展模式。提出了以“新型举国体制”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路径:包括发挥元主体价值,选定战略力量,设定重要项目,完善评估激励等。  相似文献   

20.
高冰  张海燕 《精武》2013,(21):1-2
以衡水市村落为研究对象,对衡水市村落体育的发展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衡水市村落体育组织管理滞后,体育设施缺乏,组织网络不健全,体育活动两级分化严重,传统体育项目深受群众喜爱。经费和村民的锻炼意识不再是影响农村开展体育活动的首要制约因素,锻炼指导的缺乏成为新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