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朱瑛 《辽宁教育》2009,(10):31-34
一、什么叫语文意识 王尚文先生说:"语文意识是指我们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布局谋篇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即对语文的自觉关注."它包含着朗读的标准意识,说话的达情意识,书写的规范意识,词汇、名言警句、常见典故、生活素材的积累意识,语言运用的通顺、得体意识,与常见文体相关的审美、评价意识.  相似文献   

2.
语文意识具体指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对语言文字正确表达、运用、积累,对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一种自觉、有意识的心理活动。语文意识应从小培养,因此很有必要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与培养学生语文意识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人们诟病、声讨课堂教学中的“非语文”“伪语文”现象。“非语文”“伪语文”问题的实质其实是语文意识淡薄,归根结蒂是文本意识、文体意识淡薄。文本意识,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对语言文字等文本内容自觉关注的心理倾向。文体意识,就是对文本体式自觉关注的心理倾向。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语文意识?有人认为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关注就是语文意识.关于这个话题,朱光潜先生有过一段经典的阐述:"一篇文学作品到了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确妥帖,心里所要说的与手里所写出来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那一句话只有那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是那么一回事……"①朱先生所讲的"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这种对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关注,正是一种可贵的"语文意识",这是长期的语文知识积累和语言文字运用所形成的习惯.从表面上看,朱先生所说的"语文"指的是语言文字.其实,确切地说他指的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语文素养,简而言之就是培养人的语感。评价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可以是多面的,但任何评价不能脱离了语文的本质——语言文字。而语文意识则是通向语感的桥梁和阶梯,培养好学生的语文意识,是教学的有效保障和语感培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基础训练的同时,必须着眼于小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呢?  相似文献   

7.
语文意识,用王尚文先生的话说,就是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关注。语文意识关注的是言语本身的物质存在,就是要认真听听它的声音,辨辨它的色彩,掂掂它的分量,摸摸它的“体温”,把它摆在它与整体的关系之中,摆在它和语境的关系之中反复审视、掂量、咀嚼、玩味,从这里出发,走上正确的语文学习之路。王先生认为,语文意识是语文素养生成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是语文教学的阶梯。语文意识从哪里来?本文以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搭石》一课为例,阐述自己的想法与做法。  相似文献   

8.
语文意识,用王尚文先生的话说,就是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关注.语文意识关注的是言语本身的物质存在,就是要认真听听它的声音,辨辨它的色彩,掂掂它的分量,摸摸它的"体温",把它摆在它与整体的关系之中,摆在它和语境的关系之中反复审视、掂量、咀嚼、玩味,从这里出发,走上正确的语文学习之路.王先生认为,语文意识是语文素养生成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是语文教学的阶梯.语文意识从哪里来?本文以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搭石》一课为例,阐述自己的想法与做法.  相似文献   

9.
何为语文意识?王尚文先生说:语文意识是指我们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布局谋篇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即对语文的自觉关注。在实际教学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进程往往是以提问作为主要路径的,绝大部  相似文献   

10.
关注生命,唤醒和培养学生生命意识是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与人文关怀教育,不仅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能培养学生健康、健全的人格及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是语文人文性的有效体现,更是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的强烈召唤。作为护校的一名语文教师,笔者认为生命教育的渗透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靠语言文字的魅力感染学生,靠语言文字的动力推动学生,靠语言文字的能力促进学生,有效地渗透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注重人的个性的发展、情感的和谐、内心的体验。"语文教育通过语文历练过程,全面、综合地提高受教育者的语文素质,使受教育者具有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素养、言语行为素质、文学审美素质和语文习惯素质。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让语言文字鲜活起来,让学生在感悟中习得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呢?  相似文献   

12.
杨春芳  王平 《生活教育》2014,(15):73-75
语文意识就是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关注。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成为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培养"语文意识"主要包含"激发学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关注语文学习中的细节"三个环节,通过在一线的教学经历详细论述培养学生"语文意识"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3.
关注生命,唤醒和培养学生生命意识是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与人文关怀教育,不仅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能培养学生健康、健全的人格及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是语文人文性的有效体现,更是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的强烈召唤.作为护校的一名语文教师,笔者认为生命教育的渗透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靠语言文字的魅力感染学生,靠语言文字的动力推动学生,靠语言文字的能力促进学生,有效地渗透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14.
所谓语文意识,就是要关注文章到底是怎么说的,即关注文章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只有关注“怎么说”,才能准确把握“说什么”。我们语文教学就是要聚焦于“怎么说”,以培养语文意识为自己的天职,并以此为起点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5.
生命教育不再是德育课的专项,作为基础课的语文课在教授学生语言文字的同时,也要责无旁贷地重视生命教育的内容,重视对生命本身的关怀。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们的生命意识呢?以下是本人有关语文教育与生命意识培养的几点建议。一、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渗透生命意识教育语文阅读教学是进行"生命教育"的主阵地,但也不能一味强调,否则会失去语文的本位。毕竟语文课还是要保留语文的味道的,如过分强调对生命价值、生命意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堂不仅是语言文字的课堂,更要给予学生探索的机会,使语文学习真正走进儿童的心灵深处,激发孩子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俗话说“文以载道”,语文学科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教育,更应担负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培养生命意识,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悟生命,获得生命意识的唤醒呢?  相似文献   

18.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虽然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位,但关于语文教学的纷争并没有就此结束。所谓“文”、“道”之争,依然是焦点所在。有的老师说:“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本于此,语文课应该着力于养成和强化学生的语文意识……什么是语文意识?它是我们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谋篇布局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陈苏丹 《教师》2014,(6):23-24
思维能力对一个人来说至关重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中学语文课堂的基本目标之一,语文教师应树立把语言文字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的意识,面向全体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采用恰当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20.
黄可椿 《成才之路》2021,(11):48-49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语用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深入解读文本,善于从文本中挖掘语用训练点,引导学生在理解品味语言中习得语言,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