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戊戌维新时期,正在向近代知识分子转化的新绅士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社会近代民族主义情绪空前高涨的时代背景下,以西方现代社会学("群学")理论为思想基础在各地建立了众多学会。这些学会大多具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和组织体系,内部关系体现着西方现代民主和平等的原则;采用了集会演讲、创办报刊、刊印图书、举办学堂、兴办图书馆等活动形式,有的学会还利用现代科学仪器和设备开展活动;这些学会具有文化启蒙、社会整合和政治动员之现代功能。因此,戊戌年间的维新学会是一种具有强烈现代性色彩的新型社会团体。  相似文献   

2.
~~戊戌变法时期成立的学会、学堂、报馆分布图@王铨忠 @李立雄~~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一册,载有《戊戌日记》一书(以下简称《日记》),附《自书戊戌纪略后》(《日记》钞本名《戊戌纪略》)一篇,署名袁世凯。袁世凯是戊戌政变的关键人物。《日记》是唯一以当事人身份详细记述谭嗣同夜访法华寺,与之密谋的材料,因此特别引人注目,近人论著,时有征引。但是,袁世凯为什么在戊戌政变后的第八天写下这篇《日记》?其主要内容是否可信?这些是值得研究的。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个政治运动——戊戌变法,由那拉氏发动的一八九八年九月的政变宣告结束了。但作为一个思想启蒙运动——已经形成的戊戌社会思潮,并没有因“六君子”的被杀而夭折,它在戊戌政变后仍有所发展、甚至有很大的发展(至少推延到一九○三年)。从思潮角度研究戊戌社会,开阔了戊戌变法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5.
谭嗣同、庸才常是中国近代史上由改良转向革命的过渡人物。同为从改良到革命转变中的典型代表,戊戌以前,谭、唐两人的政治思想有何异同,戊戌失败后,唐才常又是怎样的继承和发扬谭嗣同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为何两人都末能完成这一转化?本文拟就这些方面探讨从改良向革命转变过程中谭嗣同与后才常的异同。一、戊戌前谭、唐政治思想之异同(一)谭、唐政治思想的形成具有相同的历史背景:甲午战败的刺激,是两人政治思想形成的外在动因。甲午以前,早在康有为已经“发愤上书万言,极言时危,请及时变法”的同期,谭嗣同们热衷于封建文化;…  相似文献   

6.
杨天石同志在《光绪皇帝与康有为的“戊戌密谋”》一文中认为,在戊戌年(1898年)“光绪是了解并同意康有为杀荣(荣禄)、围园(颐和园)、废后(慈禧太后)密谋的,并曾命令袁世凯实施”。此说值得商榷。 (一) 光绪皇帝不了解康有为“密谋”杨文援引毕永年的《诡谋直纪》、袁世凯的《戊戌日记》等史料中关于康有为、谭嗣同等准备把“圍园废后密谋”奏明光绪帝的记载,断言光绪帝是了解“密谋”的。“准备奏请”不等于实际已经奏请,康有为、梁启超等从未说过已将“密谋”奏明光绪帝,杨文亦未引证一条“已经奏请”的史料。事实上,康有为等未将“密谋”奏明光绪帝。戊戌七月,盛传慈禧太后将利用九月在  相似文献   

7.
戊戌前后,在社会生产的推动和“科学救国”思潮的激荡下,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其他志士仁人发动了一场旨在给中国引进并建立近代科学的群众性活动,作者称其为“戊戌新科学运动”。这场运动起始于1895年的公车上书,结束于1903年资产阶级革命的蜂起。在此期间,资产阶级维新派通过立学会、创报刊、译新书和编书目等活动,较为完整地把西方近代科学的优秀成果引入了中国并使之广泛传播开来,其中既有近代科学家在天文学、物理  相似文献   

8.
窃国大盗袁世凯五十岁生日,在北洋公所大摆宴席,有谄袁之徒献上祝寿联:戊戌八月,戊申八月;我佛万年,我公万年。该联上联中的"戊戌八月"是指戊戌政变发生的时间,而这正是袁氏发  相似文献   

9.
强学会是中国资产阶级早年的政治性团体,是被当时称为“兼学校与政党而一之”的组织。它是在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成立的。强学会的成立时间很是短暂,组织也很松懈,但对维新运动的掀起和“戊戌新政”的出现,还是起过一定作用的。本文试图就这个问题,提出一些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10.
《戊戌奏稿》一书于宣统三年(1911)在日木出版,内收康有为戊戌年间所上奏折20篇,编书序文5篇,历来被作为研究康有为及维新派变法思想、纲领和主张的基本依据.1973年,台湾学者黄彰健著《康有为戊戌真奏议》,于附录中对《戊戌奏稿》的“真伪”进行鉴定,认为除两篇外,书中奏折、序文皆系戊戌政变后重撰之作.黄的结论是正确的.但由于当财史料的缺乏和仅限于附带考订,黄著对该书的说明过于粗疏.除此之外,我国大陆史学界对《戊戌奏稿》“真伪”问题的提出则较晚.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将《戊戌奏稿》全部作为真件收入.同年,陈凤鸣发表《康有为戊戌条陈汇录》一文,根据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所藏光绪二十四年内府抄本《杰土上书汇录》(简称《汇录》),指出《戊戌奏稿》与康有为戊戌年进呈原稿有不同;次年孔祥吉著文,主要据《汇录》,结合其他清代文书档案,进一步分析“《戊戌奏稿》的改墓及其原因”,引起  相似文献   

11.
近十年来,戊戌变法研究在国内外新史料的发掘,公车上书,戊戌政变的时间、过程和原因,以及戊戌时期的政治变革、戊戌思潮和重要人物等方面的研究,呈现多领域、多角度、百花齐放的局面,其中一些领域的研究呈现突出重点、集中讨论的可喜现象,取得重大进展.尤其戊戌政变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和围绕公车上书问题出现的几次论战,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2.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吏上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运动,这就决定了戊戌变法必然是“自上而下”的行进向度,“自上而下”与变法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否定“自上而下”就等于否定变法本身。变法、改革与革命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基本形式,不能以成败论其道路的合理性,戊戌变法的失败与“自上而下”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是一次不成熟的改革运动。  相似文献   

13.
清末政治风雨如晦、风云诡谲之时,是倡行改良,还是号召革命,构成了改良派和革命派的斗争焦点。康有为在戊戌前后“一以贯之”借董子学以推行其改良主张;章太炎则经历了一个从改良到革命的转换过程;刘师培以董子学比附现代民主之义和民族主义,并反驳改良派的理论根基公羊学,以此来驳斥改良,宣传革命。章太炎、刘师培与康有为的争论,表明上是古文经对今文经的学术论争,实际上体现的是革命与改良的政治斗争,体现了社会上改良思潮向革命思潮的一轮转换。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维新派利用澳门独特的政治条件和地理位置,从事维新思想的宣传和变法维新活动。戊戌变法失败前后,澳门见证了维新派和维新运动的兴衰。  相似文献   

15.
味经书院是由民间资本筹建、管理并得到官方认可的一个教学机构.其教学强调经世致用.以"实学"为主,山长亲自为学生讲课.该书院教书与刊书相结合,出版了大量高质量传统经史书籍.味经书院不仅培养了一批既有国学根底又有经世本领的英才,更成为戊戌维新运动时期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基地,这里诞生了严复<天演论>的第一个刊本,推进了西北地区维新运动.  相似文献   

16.
康有为政治制度改革思想的形成及变化,明显地从七上书中表现出来,《上清帝第一书》为第一阶段,为政治制度改革思想萌芽时期;《第二书》、《第三书》、《第四书》、《第五书》为第二阶段,此时他形成了君主立宪思想;《第六书》、《第七书》为第三阶段,他的政治制度改革思想趋向例退与保守。作为维新派领袖,其政治制度改革思想的形成和变化直接影响了变法的进程及成败。  相似文献   

17.
戊戌维新时期,在湖南的开明官绅支持下,维新派开办南学会作为宣传救亡维新思想的阵地。通过学会讲学活动,维新派提倡“文明排外”,开展“学战”,倡明“素王改制”思想,以期于拯救危亡,启蒙大众,推进维新变法。讲学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湖南地区的维新活动。  相似文献   

18.
戊戌变法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从开始到失败仅持续了103天,因此戊戌变法又叫百日维新。变法失败后,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所有新政,除京师大学堂(即今北京大学)和各地新式学堂被保留外,其余主要新政措施均被废止。戊戌变法失败之快,结局之惨,可谓历史仅见。变法者与生俱来的悲剧性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清代有关捐纳的社会舆论在甲午战争前后空前活跃,且逐渐形成"三论"并存、"停"论为主流的宏观态势.然而,因主张停捐的力量与主张行捐的力量相比劣势明显,致使停捐论在戊戌变法后遭受重挫.但是,经此时段,停捐论已深入人心,朝野有识之士对清王朝腐败根源的认识亦愈加深刻,并最终将捐纳与清王朝一同抛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