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以桂林师专为研究总体,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定量描述了在校大学生的恋爱现状及婚恋态度,试图为高校婚恋教育研究提供实践依据。研究表明:大学生婚恋观总趋势是积极健康的,但仍存在某些偏差,如恋爱动机复杂化;注重追求精神享受;对性持开放和宽容的态度;男女生在人际交往、消费行为上不同程度受到了恋爱的影响;初恋年龄的提前和结婚年龄的推后进一步强化了恋爱和婚姻的分离,这些有可能成为当代大学生婚恋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相似文献   

2.
以桂林师专为研究总体,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定量描述了在校大学生的恋爱现状及婚恋态度,试图为高校婚恋教育研究提供实践依据。研究表明:大学生婚恋观总趋势是积极健康的,但仍存在某些偏差,如恋爱动机复杂化;注重追求精神享受;对性持开放和宽容的态度;男女生在人际交往、消费行为上不同程度受到了恋爱的影响;初恋年龄的提前和结婚年龄的推后进一步强化了恋爱和婚姻的分离,这些有可能成为当代大学生婚恋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相似文献   

3.
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问卷(FAD)、婚恋价值观问卷(CMLCQ)、简易性态度量表对121名景颇族大学生家庭功能、婚恋观与性态度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景颇族大学生家庭功能的情感介入因子具有显著的城乡差异;(2)婚恋观的恋爱动机和婚姻价值观得分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3)婚恋观的性爱抉择观、婚姻角色观、婚姻忠诚度得分具有显著的专业差异;(4)景颇族大学生性态度开放倾向、情感倾向、需求倾向和回避倾向得分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4.
婚恋价值观是青年个体价值观在婚姻、恋爱问题上的体现,是青年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年的择偶、恋爱、婚姻都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非诚勿扰>等电视相亲节目的火爆反映了相亲过程的娱乐化,体现了当代青年婚恋价值观的变化和出现的种种问题.分析当代青年婚恋价值观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探寻帮助青年树立积极健康的婚恋价值观成为当代青年研究...  相似文献   

5.
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问卷(FAD)、婚恋价值观问卷(CMLCQ)、简易性态度量表对649名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德宏职业学院在校大学生家庭功能、婚恋观与性态度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①大学生家庭功能的行为控制得分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沟通因子得分具有显著的城乡差异;②大学生婚恋观的性爱抉择观、婚姻自主观、恋爱动机、婚姻忠诚度和婚姻价值观得分有显著性别差异,婚姻倾向具有显著的城乡差异,性爱抉择观具有显著的专业差异;③大学生性态度开放倾向、情感倾向、需求倾向和回避倾向得分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开放倾向具有显著的专业差异。  相似文献   

6.
婚恋观是人们对恋爱和婚姻的基本观点和看法。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关注高学历人群的婚恋观,主要涉及大学生的婚恋现状和特点,如恋爱观念、恋爱动机、择偶标准、婚姻观念、两性观点等,有的研究影响当代大学生婚恋的因素,如社会环境、教育环境等。但是,专门针对女研究生婚恋观的研究相对较少,而根据女研究生这一特定群体提出婚恋教育和辅导建议的就更少。  相似文献   

7.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滥觞,古希腊人的社会生活是其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恋爱和婚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主要部分,研究古希腊人的婚姻恋爱观念对更全面的认识古希腊的恋爱和婚姻乃至古希腊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古希腊人的婚恋观念及其成因进行论述,从而形成了对古希腊的婚恋观的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8.
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女大学生恋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婚恋观指大学生对婚前恋爱、婚姻生活以及婚恋过程中性爱取向的基本看法,它是大学生对待婚姻和恋爱的内在标准和主观看法,其不但直接影响个体对配偶的选择,还会影响个体对未来婚姻、家庭的责任和义务的承担。本文以高校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分析的方法,了解女大学生目前的恋爱现状和心理学特征,把握女大学生恋爱心理活动规律,开展科学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她们积极处理情感困境,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大连大学学报》2021,(6):45-51
人妖婚恋是指人类与妖怪在情爱或性爱的基础上产生的恋爱与婚姻关系。《太平广记》中收录了百余篇涉及人妖情爱、人妖恋爱、人妖婚恋情节的小说,这些小说有着明显的社会文化印记,如反映缔结婚姻方式、婚俗礼仪等婚俗文化,狐信仰、虎信仰、龙蛇信仰等民间信仰文化,以及佛道文化等。这些小说不仅为后世人妖婚恋小说的创作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来源。  相似文献   

10.
女性“读博”是一种人生价值增值过程,但媒体热衷于将其受教育程度和在婚恋市场中的受欢迎程度描绘为倒U型,甚至将其婚恋问题渲染上悲情色彩。通过质性研究发现,女博士并非婚恋“困难户”,她们没有放弃婚姻,只是暂时延迟了婚姻。在建构择偶标准时,女博士秉持“锦上添花”的态度,追求亲密关系、经济独立、彼此尊重、自我实现等高质量的婚姻生活。原生家庭中亲子关系、家长对子女择偶期望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传统与新兴婚配文化并存,以及女博士独特的群体特质共同形塑了她们的择偶偏好。尽管女博士独特的婚恋标准非主观地延缓了其结婚年龄,但却拉伸了她们觅偶的时间长度,对推动晚婚、提升婚姻质量、促进男女协力承担“婚姻包袱”、实现婚配模式多元化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1.
侗族实行一夫一妻婚。婚姻习俗男女社交公开,恋爱自由,婚姻缔结与解除有着自己一套严格的程序。但婚姻不自主,"姑舅表婚"较为流行,习惯早婚,结婚极少去民政部门登记,女子婚后有"不落夫家"的习俗等。侗族婚俗与我国现行婚姻法相比较既有共同点,也存在着悖离之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我国侗族人口最多、最密集的地区。因此,对黔东南州的侗族婚俗习惯与国家婚姻法进行对比分析和理论研究,并在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基础上,在侗族地区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等法律法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文化、教育事业,是十分必要和具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社会性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恋观是人们对待恋爱、婚姻和家庭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当代大学生生理条件成熟,思想开放,加上校园环境的相对自由,婚恋已成为高校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社会变迁迅速,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的婚恋观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从性别的角度总结了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特点,分析其影响因素,建议学校教育工作者帮助和指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13.
基于北京市2004-2011年的婚姻登记数据的分析表明,近8年北京市男女平均初婚年龄均高出法定婚龄近6岁,且有进一步推迟的趋势,城乡的晚婚率也逐渐提高;法定婚龄对于婚姻决策的影响非常有限,从而具备了下调空间。但是对22岁初婚男性和20岁初婚女性的特征分析表明,早婚人群以农村低教育程度的青年为主。在逆向选择的作用下,降低法定婚龄的潜在惠及人群很可能并不只是少数"确有早婚需要的人",而是大量并不适宜早婚的群体;政策的引导作用有可能造成更大范围的早婚并引发生育控制、妇幼健康等方面的问题。在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下,降低法定婚龄并不能起到调节生育和优化人口结构的作用,宜暂缓实施。  相似文献   

14.
敦煌籍帐类文书中隐含了大量中古时期敦煌百姓婚姻家庭生活的信息,笔者据此对户籍中出现的夫妻年岁差距过大现象进行了探讨,界定了夫妻年岁差距过大的标准,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后果,并推测中古时期敦煌民间社会存在收继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回族人口众多,居住也较为分散,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九门属于散杂居回族村,散杂居回族遵从伊斯兰教教规,受传统婚姻习惯法影响:对婚姻持严谨、慎重的态度,相对早婚,回女不嫁外,但又受到当地社会环境和其他民族生活习惯的影响:回族村民的初婚年龄有所升高,缔结婚约仪式逐渐向汉族风俗靠拢,有轻微的重男轻女思想等.  相似文献   

16.
“闪婚”的产生既受社会的影响,又受个人观念的支配,法律也为“闪婚”提供了生存土壤。“闪婚”是一种建立在情感冲动基础上的婚姻形态,是人们非理性和理性冲突的结果,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对“闪婚”进行社会学和法学分析,可以使青年人对婚姻进行理性思考,以选择健康的婚姻模式。  相似文献   

17.
《旧约&;#8226;圣经》中对古代希伯来人的婚姻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婚姻的本质、婚姻的爱情基础、婚姻的程序、离婚的规定以及对社会中处于弱势群体的的女性的权益的保障等均有翔实的记载,人们从这些记载中既可以发现其对婚姻的一种既现实又合理的灵活态度,又可以体味到对婚姻的神圣意义的理解,进而而使我们对现代人的婚姻有一番反省和审视……  相似文献   

18.
戒毒人员与普通人群幸福感指数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研究对正在戒毒人员与普通人群的幸福感指数作了对照考察和分析。研究显示,同一性别、同一年龄阶段的正在戒毒人员幸福感指数均显低于同类普通人群的幸福感指数。研究认为,婚姻状况、父母亲婚姻状况、智力状况等因素是影响正在戒毒人员幸福感指数显低于普通人群幸福感指的重要原因。在对此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经济、文化、宗教信仰呈现一种多元、开放的特征。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唐代底层民众的就业渠道增多,有相当数量的民众可以脱离土地凭借劳动力或手艺谋生,经济生活日趋商业化。婚姻生活虽沿袭了讲求门第、重视聘礼的传统,但男女双方尤其是妇女在择偶、离婚、再婚方面的自由度增加,女性意识觉醒。宗教生活兼容并包,既崇佛敬道,也信奉着多种民间信仰。唐代的大国形象以民众对经济的自信.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化的包容展现在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20.
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牛僧孺的传奇专集《玄怪录》,虽以记录传闻异说、塑造精灵粉怪、满足大家嗜奇记奇的兴趣为主,但小说对媒的重要作用的肯定、对唐代户婚制度的描绘、对催妆与催妆诗的记录、对古代女子成婚年龄和媵妾制的刻画等,都生动地展现了唐代时期的婚俗习惯和风尚。《玄怪录》包涵着深厚的婚俗文化意蕴,成为展示唐代社会婚俗文化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