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体育新闻对学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新闻,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大量的体育信息传播的形式。体育新闻媒体是影响人们体育价值观的主要力量,它将体育文化及价值观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展示给广大受众,引导他们认识体育,参与体育。岑传理在《感悟体育》中辩证地分析了体育新闻的传播效果:“按照体育新闻事件被披露后所产生的正面、负面效果,  相似文献   

2.
正手机在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信息传播中被誉为"第五媒体"。手机以其便携性、便捷性、便利性等特点而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我国体育新闻爱好者数量逐年攀升,手机这一移动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为体育新闻报道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渠道。手机与体育的友好合作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体育新闻传播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我国传统媒体传播形式的创新。根据手机体育报道实践调查发现,尽管手机普及率很高,但是大量  相似文献   

3.
现代体育新闻报道的特征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西方先进的新闻传播理念及先进的传播技术也随之传入我国。新思想、新技术对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我国的现代体育新闻传播事业影响深远。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我国的体育产业也取得了巨大发展,人们的体育消费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体育娱乐、体育健身知识的需求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些都促使我国的体育新闻消费机制逐渐发展,并转向以满足受众的各种体育需求为中心。这一时期,我国现代体育新闻报道呈现出自己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中国体育尤其是竞技类体育运动得到了国家乃至全世界的高度关注,体育新闻传播的途径与媒介也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体育新闻随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渗透而呈现多样性和互动性发展,在多种传播媒介的竞争形势下,体育新闻传播必将衍生出新趋势.文章基于此对当前信息技术发展快速的体育新闻传播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就当代体育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提出了促进当代体育新闻传播的建议,以期为体育新闻传播事业和社会服务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5.
罗璇 《新闻世界》2013,(9):98-100
体育活动、体育事业与信息传播高度关联,体育新闻发言人是体育传播发展水平与程度的表征之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体育传播的强力支撑和体育新闻发言人的出色工作。当前我国体育新闻发言人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业务水平不专业,工作能力不达标;工作开展不正常,信息发布不定时;关键时候靠不住。我国体育新闻发言人队伍配备、建设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分类配备,区别对待;精挑细选,能者上任;学习培训,不断提高;管评结合,优胜劣汰。体育新闻发言人队伍建设特别要重视制度化、规范化,要保障新闻发言人对信息的掌握和自主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朱峰  冯晓东 《青年记者》2012,(27):41-42
体育传播的界定体育传播是以大众媒体为介质对体育信息(如体育新闻、体育知识等信息)进行传播。体育传播的途径主要有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电视转播有便捷、直观的特点,是现代社会最有影响的传播方式之一。运动竞赛尤其国际大赛时,如奥运会、世  相似文献   

7.
体育新闻是从新闻学发展出来的一个新型学科,通过媒体的方式对体育活动进行报道与宣传。本文对体育新闻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发展体育新闻教育,要遵循办学规律,整合已有资源,调整不合理的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学校教学环境,推动体育新闻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8.
张诚  赵闯 《传媒观察》2014,(6):33-35
正人类体育发展演变的历史,就是体育传播的历史。以1964年东京奥运会首次实现卫星全球电视转播赛事为标志,大众传媒与体育运动的互动,推动了以个人体质健康为目标的现代体育,向大众体育休闲娱乐产业为特征的后现代体育的演变和革命,由此开创了以体育传播为本质特征的体育发展新纪元。  相似文献   

9.
本文着眼于动态发展的新媒介生态环境,结合当前体育新闻报道的现状,媒体体育报道中的典型案例研究,探索研究体育信息传播失衡问题,剖析当代中国新媒介体育信息传播的现状、趋势和特点,指出新闻传播实践中体育信息传播失衡的四种主要表现形式,以期更好地发挥媒体在体育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做好平衡传播。  相似文献   

10.
在台湾体育电视传播结构中,爱尔达体育台占据着突出的地位,因其节目数量多、制作和传播力量大、占据的频道获得的受众认同度高,成为台湾体育传播结构中的重要力量。而其主打节目《体坛最前线》是其推出的报道竞技体育为主体的体育新闻资讯节目。台湾体育传播市场化对电视体育新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新闻的竞争力依然需要报道内涵质量的提升做保障;现场优先依然是电视体育新闻的基本特质,在台湾电视体育传播竞争结构中,这种理念也是媒介运行获得广泛认可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11.
体育媒体化现象是媒体与体育关系的极端表现形态,是体育新闻传播在特定历史时期发展的历史必然,体现了媒体商业化和竞技体育商业化的共同利益。文章以传播学的经典理论为基础,通过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等,对当下媒体体育传播所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进行了解析,旨在为改进和完善我国媒体体育传播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的发达,各种自媒体和新媒体如雨后春笋,作为传播体育新闻的体育媒体也同样面临着由传统媒体方式向新媒体方向转型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实现新媒体与体育新闻传播的有效融合,是体育媒体人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目前,新媒体与体育所组成的跨媒体融合成为体育媒体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3.
迎接奥运挑战——第三届全国体育新闻传播学术会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娜  陈国强 《新闻记者》2007,(10):30-31
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新闻传播分会主办、首都体育学院承办的第三届全国体育新闻传播学术会议2007年7月29~30日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是北京奥运会前最后一次体育新闻传播学术会议,因此主题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新闻传播",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的体育传播研究者、实践者,就奥运报道的观念准备与报道策划、奥运传播效果研究、奥运会的电视报道,以及中国体育新闻实践和理论的多方面问题,交流了各自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4.
钱超  张喆 《今传媒》2011,(4):117-119
针对当前体育舆论环境恶化的趋势,本文从强化舆论监督,正确把握舆论导向、重塑健康体育形象,拓宽关注视野、传递多元文化内涵和分众化职能定位四个方面入手探讨当前我国体育新闻的职能优化和调整,并提出大体育传播观,以期为我国体育新闻在实践中找准定位、健康传播,为体育强国建设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分析我国专业体育网站体坛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实例,从传播严谨独家体育新闻、打造品牌体育栏目、策划精品体育专题三个层面来分析体坛网的传播特色。深入分析其传播特色将有利于理清体育网络媒体如何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体育受众的信息需求和审美需求,有利于理清如何更理性地传播体育文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快速的发展,对于体育新闻传播行业而言,既是发展机遇,同样也是一个挑战。传媒和体育新闻实现有效的结合,能够将政治、教育与经济等多领域内容充分地利用体育新闻传播将其呈现出来,对人们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但是其中也必然会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诸如娱乐化、色情化、暴力化、假新闻与广告泛滥等畸变现象,对此本文就上述畸变现象进行分析,同时基于大众文化视角对导致畸变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对体育新闻传播相关工作者有所借鉴作用,并推动我国体育文化事业能够实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一 后奥运时期,随着媒体竞争的日益加剧,大众传媒所建构的"拟态环境"将在更大程度上影响大众的认知,体育信息的传播也不例外.报道中国体育发展变化的体育新闻传媒,在报道上应做好适应体育发展变化的议程设置,从而以最优效果发挥出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提高大众关心体育、参与体育的程度,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得到更好的融合.  相似文献   

18.
袁慧侠 《青年记者》2012,(20):94-95
1985年,我国第一个体育新闻系在上海体育学院成立.随后其他一些体育学院也先后开设体育新闻专业,一些综合性大学的新闻院系也开设体育新闻的相关课程.随着教育产业化的发展,据统计,到2005年底,全国新闻类专业点发展到661个,在校学生超过10万,其中至少有22所高校开设有体育新闻专业,我国体育新闻教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9.
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更新与不断发展,媒介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并推动了各行各业的深刻变革。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的体育新闻的传播方式有了鲜明的变化,并在传播理念、传播特点、传播趋势等方面彰显出新的特征。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媒介融合的基本现状,对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体育新闻传播进行了简单探讨,希望对相关体育新闻工作者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0.
《新闻知识》2007,(3):F0003-F0003
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与传播系创建于2005年,其前身是广州体育学院体育社会科学系新闻学专业(体育新闻方向),俗称体育新闻专业。本专业于2000年试办,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招生。同年招收体育新闻社会学专业体育新闻传播方向硕士研究生。本专业面向全国招生,现有本科生300名,研究生25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