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我们的学校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令国人惊醒而倍感困惑.其实,应试教育是根本原因之一."读书做官"思想在我国相当浓厚,从庶民百姓到达官显贵,许多人坚定地认为,"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的重要目的就是入仕.苦读寒窗数十年,为的就是金榜题名,为的就是以文入仕,为的就是跻身宦臣光宗耀祖."学而优则仕"就成了我国古今许多知识分子不变的追求.殊不知,正是这种传统痕迹浓重的教育制度消费了国家的杰出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2.
正推荐理由:近些年来,"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一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既给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一道艰深命题,又时刻拷问着当下具有教育情怀的学者。无疑,这样的难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来共同破解,而其中最为有效的破解路径是:让真正明白教育规律的教育家办学!正是从这一思路出发,杨斌借助民国八大教育家的"智慧之光"来为当下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3.
正"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是当前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无法回避的一道艰深命题。破解这道难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而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融通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高中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大学是学生专业发展方向确立的关键期,前者是后者的基础。高中与大学如何能更好融通,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呢?"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清华论坛上,北京教育学会高中教育研究分会理事长、北京市第四中学校长刘长铭抛出议题。"清华论坛"是北京市教育学会高中教育研究分会"走进大学"的首场活动。论坛上,清华大学校长、教授和北京市知名高中校的校长们,围绕高中与大学如何联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各抒己见,提出了一些融通之道。  相似文献   

4.
常旭 《辽宁教育》2012,(22):35-36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钱学森之问"也促使我们从事教育的人对教育做出深刻思考。教育以人为本,人以善为本。  相似文献   

5.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提出了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钱学森之问"、教育发展纲要的强调,使创新人才培养、教学质量成为热议的话题,但是这只是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呼唤,要使大学能够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还必  相似文献   

6.
大学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平等思想、公民素养,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得上培养杰出人才的问题。而我国当前的教育管理制度以及人才评价体系,制造了学校间的身份、地位不平等,这才有学生们炫校,说到底,这是炫身份,与炫富并无不同。  相似文献   

7.
"中国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问题沉重,直击中国教育症结之所在,在全国引发了"教育该如何发展、杰出人才该如何培养"的大讨论.杰出人才的培养,我们必须提倡创新教育.作为一名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的教师,我觉得需要在语文教学领域中探索创新教育的呈现形式.在平时的作文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对学生渗透创新教育.  相似文献   

8.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振聋发聩、令人深思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既是关系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急迫、艰深命题,也是关乎国家发展与民族命运的一个重大问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求解。求解"钱学森之问"必须抓住教育的真谛,使教育切实步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轨道,才能真正改变教育现状,推动中国教育发展,培养大批杰出人才。  相似文献   

9.
陶伟华 《辽宁教育》2012,(20):20-21
"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这一世纪之问,是中国教育之痛,亦是国之殇。中国学子恐怕是世界上学得最苦最累的一群人,但是社会责任感、生存能力、团队精神、心理素质、创新能力等却普遍薄弱。是什么阻碍了我们培养杰出人才之路呢?关键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所实行的教育模式忽视和严重缺  相似文献   

10.
文章直面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并结合李约瑟难题,对当代中国教育予以深邃思考研讨,追寻钱学森、王之卓等大科学家成才之路,针对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中国未来中长期教育改革,提出管见。  相似文献   

11.
过去一年里,教育界的热点话题莫过于“钱学森之问”了.即“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同样的问题也使任继愈“对我国教育的现状有了一种危机感”。这是温总理在去年教师节时与北京市三十五中教师座谈时提出来的。意在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并鼓励大家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终生办学的信心.从宏观大教育的视角.去深入探索和努力破解这困扰了我们多年的难题。  相似文献   

12.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走了,逝世前提出的"钱学森之问"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脑海里."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来共同破解.当前,需要我们思考的是:小学数学与破解"钱学森之问"有关系吗?小学数学,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进步也许起不了太大的作用,小学阶段学到的数学知识占一个人的整个知识总量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这毕竟是基础学科,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相似文献   

13.
从“钱学森之问”看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走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自2010年7月29日正式颁布实施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再一次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当代中国教育的深邃思考。我们应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对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进行改革,这需要政府、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4.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走了.逝世前提出的“钱学森之问”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脑海里。“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来共同破解。当前,需要我们思考的是:小学数学与破解“钱学森之问”有关系吗?  相似文献   

15.
多少年来,“学而优则仕”与“读书做官”划上了等号,被认为是孔子提倡“读书做官”的一条“罪证”.凡是对旧教育清算,它总免不了被批评一番,在所谓“批林批孔”中尤其是如此。其实,“……学而优则仕”这句话既不是孔子说的,它的本义也不是“读书做官”.对这一“错案”,现在是到了应该“落实政策”的时候了.笔者试对这个问题谈一点粗浅意见,热望得到学界先辈和广大读者教正.  相似文献   

16.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令国人惊醒且倍感困惑。为何我国的学生考试成绩很高,却缺乏创造力呢?其实,过度注重"知识"评价制度是主要原因。方柏林在2012年第15期《读者》撰文《知识不是力量》认为,当我们提到"知识",有时候是指"知道",  相似文献   

17.
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特别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新课改的一个重大课题。文章通过对韩愈所作《师说》中的"传道受业解惑"这一教学任务的评议,并与新课改下的"三观"进行对比,希望启发教育一线的工作者。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培养"双师素质"的教师、构建"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是需要积极创新发展路径、着力破解的改革难题。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探索"双闭合链"教学团队建设模式的改革为案例,阐述了该模式的内涵、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并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19.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钱学森老人生前一次又一次发出的天问,钱老所说的杰出人才是指在国内外科学技术前沿领域有过开创性或突破性成就、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的人才。众所周知独创精神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性,而我们的现行教育重视对学生独创精神的培养了吗?我们怎样才能培养出像钱老所说的大批的杰出人才?这决定着我们的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与命运。胡锦涛总书记  相似文献   

20.
王保珠 《教育》2015,(8):39
当前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也是新时期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与教育追求的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素质教育是一致的。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教研室张润柱主任曾提出"三步导学"模式。其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向三个维度发展,因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有利于另外两个目标的实现。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育人的核心目标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此,学校结合"三步导学"的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