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出自《论语.子罕》,历来学者对该句话的解释为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究其主要原因表现在对孔子思想认识的分歧上。另外,还表现在对该句的断读及“与”字的不同含义上。学界对此基本有两种传统观点:一种是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一种是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这里对以上观点不敢苟同,试提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新解释,望与学界朋友共同商榷,欢迎批评与指正。  相似文献   

2.
学界对《论语》中“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断句一直颇有争议,笔者分析了几种争议观点,认为能单以其在《论语》中出现的次数多少来作为断句的标准,该句可断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相似文献   

3.
《论语·子罕》篇中的“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向来有多种解读。通过对“利”、“命”、“仁”等范畴的多方位考察,结合“与”字的多种含义,同时联系孔子思想的实际,可以看出孔子少言“利”,多言“命”和“仁”,从而断定“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这种解读最为恰当。  相似文献   

4.
宋人邢 日丙 和今人马茂元都将“子罕言利、与命与仁”释为“孔子很少谈到利和命和仁”。文章结合孔子的思想 ,从《论语》中倒举出大量的实例 ,并根据相关书籍的解释 ,认为这段文字应标点为 :“子罕言利 ,与命 ,与仁”。译为 :孔子很少谈利 ,他信命 ,赞许仁。  相似文献   

5.
《论语、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邢(日内)疏》曰:“此章论孔子希言难考之事也。罕,希也。与,及也”。这就是说:孔子很少谈到利、命和仁。然而《论语》一书中所载孔子言仁处太多了。如按邢(日内)解释,则与《论语》的实际产生了显著的矛盾。因此,历代很多学者试图重新解释,而以清人史绳祖说最有影响:“《论语》谓‘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古注及诸家皆以为三者子所希言,余独疑之。利者固圣人深耻而不言也。……如命与仁,……曷尝不言”。‘孔子罕言者独利而已,当以此  相似文献   

6.
《论语》之“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句,自汉以来,学者注疏分歧较大,虽后世正统注疏较多采用全句不断之分法,然此说未免与文章之本意有不合之嫌。文章着重结合清人史绳祖之说,就“与”字在《论语》中之用法,以及孔子本人对待“利”、“命”、“仁”三者的不同态度问题,对该句重新解释,从而指出:此句应为“利”、“命”后俱有断,其意亦了然,乃孔子罕言“利”,旨在不赞同,而对“命”、“仁”则是赞许之意。  相似文献   

7.
《论语·子罕篇》曰:“子罕言利与命仁.”两千年来,尽管人们对此章有不同的诠释.但大都相信《论语》所述孔子“罕言利”的说法,今人则进一步简单地把孔子的义利观概括为“重义轻利”.我们认为:孔子的义利观十分复杂,《论语》中涉及义利之辩的章节甚多,为了准确地把握孔子的思想,有必要对“子罕言利”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仁”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这是一般所公认的.但对“仁”学究竟是什么,国内外学人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各执一词,莫衷一是.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主观上看,各人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同,看法自然不同;从客观上看,孔子对“仁”的说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论语》是我们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中直接谈到“仁”的,就有109处之多.既有抽象的,也有具体的,形形式式、五花八门.可是,书中有一处却偏偏说:“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以下凡引《论语》,只注篇名),少谈利与命,这是符合孔子的思想的,但少谈仁却很难理解.对这个问题,历来也有各种各样的解释:金人王若虚在《误谬杂辩》中,清入史绳祖在  相似文献   

9.
研究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最可靠的材料首推《论语》。尽管《论语》只是孔子后学记述先因材施教,因事立言之书,故书中对孔子的思想缺乏系统的组织和严密的表述,可这并不等于说孔子思想无章可循。其实,只要对《论语》中孔子的政治主张进行宏观的把握,微观的分析,再把它与西周以来“敬天明德”这一正统思想联系起来,其思想构架即清晰地呈现出来。在《论语》中最能反映孔子政治思想构架的只有两句话:“(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以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论语》中下列章句的疑义进行了新的考释:《述而》“文莫吾犹人也”句:莫训谟,谋也;《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句:莫训瘼,害也;《公冶长》“子使漆雕开仕”句:信训明;《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句:与,相关也;《述而》“加我数年”句:加训重,回复也;《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句:和即调和,由训任,“小大”指“礼之用”而言,“小大由之”属下而与“有所不行”为句。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体现儒家创始人孔子最高理念的"仁-礼"思想结构,在现代哲学家拉卡托斯的理论中可以被理解为孔子学派的"理论硬核"。在这个"理论内核"中,代表心理维度的"仁"与代表文化维度的"礼",分别通过孟子学派与荀子学派得到彰显和侧重,并构成了其各自立论的基点。由此,学界"心理与文化的辩证法作为中国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的观点,即得到了一种现代哲学视域的新的论证。  相似文献   

12.
试论中共历史学上"两个发展趋向"观点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历史学史上的"两个发展趋向"观点最先由胡乔木提出,明确表达出来是在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胡绳认为此观点提供了贯穿社会主义时期历史的一种看法.龚育之的贡献则在于运用此观点对中共特定历史阶段进行了深入描述.该观点在党史学界颇有影响,对它的评价也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13.
《论语》并列事项陈述的习惯,同一种语句词语组合的协同性等方面,对《子罕》章三种解释的局限性分别作了说明。并作了另解。根据文本分析,两个"与"的前一个为连词,表示"利"和"命"之间的连接关系;后一个为介词,表示"利"和"命"跟"仁"之间的关联关系;翻译时做了适当增补。意思为:孔子很少系统地谈论功利和命运跟仁德之间的关系,但我们还是领会掌握了。  相似文献   

14.
孔子思想博大精深,提供了很多德育原则或者德育价值取向.历来认为"仁"和"礼"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然而学界出现了"仁"与"礼"孰先孰后之争,这一区分对于理解孔子思想的德育价值取向是至关重要的.<论语>中明确指出"礼后乎","仁"先于"礼"就是说:要达到仁就要从"修身"做起,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德育是对受教育者的培养,而非改造.  相似文献   

15.
生与死,历来被人们视为大事。孟轲说:“惟送死可以当大事。”(《离娄下》)《庄子·德充符》中引孔丘的话说:“生死亦大矣。”……原因在于人生中所出现的“死生、存亡、穷达、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德充符》)中,死生是其变化的最大者。虽然如此,但在思想界极其活跃、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对此问题全面而系统地加以论述的并不多。作为春秋时期的“显学”——孔、墨两家、也是基本上持迴避态度的。“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论语·子罕》)……以及所谓的“子不语”等,实际和孔丘的“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论  相似文献   

16.
传统文化中,"仁"即爱人,要求人们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现代社会中,"仁"表现为不同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之间的相互尊重、包容与理解,是个体与社会联结的中介和它的最理想形式在道德领域中的体现."仁"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人际关系具有明显的积极作用,它有助于个人修身和群体和谐.我们需创造良好的制度和文化环境,以充分发挥"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孙思为 《海外英语》2020,(6):158-160
写作是大学英语学习的难点,写作教学方法一直都是学界研究的重点.通过对比研究过程教学法与新理论产出导向法,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师生角色三个方面分析比较两个教学法.研究发现,在教学理念上,两种方法都重视"关键能力"和"学用一体",但存在看重"输入"与强调"输出"的区别;在教学方法上,两者都强调语言运用,但有着"非选择性学习"与"选择性学习"的不同观点;在师生角色上,两者都认为师生是评价过程的主体,但两种教学法之间存在"学生中心"与"学习中心"的差异.基于对比,研究指出,相较于过程教学法,产出导向法更符合中国大学外语写作教学实际.  相似文献   

18.
信念与信仰的异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信念"与"信仰"的关系,学界有两种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信念和信仰的意义基本相同,可以互换,另一种观点则将二者截然分开,把信仰作为宗教的专用词.而且,由于英语的belief、faith和德语的glaube均既有"信念"的意思,也有"信仰"的意思,所以,中文有的译为"信念",有的译为"信仰"(比如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不同译本就是如此),这就造成了人们对该问题理解上的混乱.  相似文献   

19.
耿村故事展现了民众伦理意识中"命"、"福"观念的表现形态及其内在矛盾,"命"、"福"观念为人们提供面对挫败的心理适应工具.但它把挫败原因归结为他人、天意和自己不可控制的外在力量和因素.因此总是引向辨白推脱而非悔过自责,阻绝了道德反思与追求的进路.片面的"崇福"培养了一种重占有的生存态度和社会性格的非生产性接受取向,而命运观则是道德虚无主义的前奏."福"、"命"相联的思想还使现世的伦理规范面临被相对化的危险.  相似文献   

20.
"仁"与"众善"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以"一以贯之"评价自己的学说,何晏在<论语集解>中也作了进一步阐释,客观上指出了孔子学说的思想核心与其繁富学问的联系:以"仁"为核心建构起伦理学、天命观、人才观等众多内容,它们依"仁"而立,为"仁"而成,在"仁"的统摄下形成了一个包含多元因素、多种内容层次的思想体系,共同为平定乱世、重建社会秩序而服务.孔子和何晏的阐释有助于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仁"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