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动能力与训练智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茅鹏 《体育与科学》1999,20(2):23-25
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智慧分为:纯粹理性、实践理性、技艺三大类。运动是技艺,训练工作在实践理性的指引下进化着。由于“简单论”在自然科学界具有崇高声望,其理论解释便被纳入“简单论”的框框,成为训练理论领域的“简单论”,由于“简单论”只适用于简单事物,并不适用于作为超级复杂巨系统的人体训练,这种“简单论”反成为技艺和实践理性发挥和发展的阻力,运用哲学的有关成就和自然科学关于复杂事物理论研究中的最新成就,结合训练实践中的丰富经验,在理论创新中努力克服“简单论”,具有促进体育发展的巨大潜力。这种潜力的发挥,有赖于体育领导部门的支持,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青少年的体育训练和高水平的专业运动员的训练无论在任务方面还是在教学一一训练过程的组织安排方面都是截然不同的。同时,目前在训练安排上所使用的普遍原则也不完全适合青少年运动员训练的特点。分析文献、资料表明:在运动训练的理论和方法中,关于高水平专业运动员在一年的训练周期内,运动负荷如何分配的问题,有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提出“波浪式”地分配训练负荷,建议在一定的训练周期内,逐步地、平缓地、呈“波浪式”地增高,降低训练负荷。(马特月耶夫,1964年,1977年;M·炼里赫,1964年:H·阿若林,1977年,等等。)据马特月耶夫1964年和B·菲林1970年研究的资料,在比赛期间运动负荷的“波峰值”应比相应的训练期间的“波峰值”降低10-15%。第二种观点认为,在每次训练、每周、每月的训练周期内,运动量和其它负  相似文献   

3.
1、问题的提出 传统体育运动训练理论是把“体能”(身体素质)与“技术”作为两个“元因素”,且足先“体能”后“技术”训练,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来的理论,称之为二元训练理论。运动成绩在根本上是由“身体素质”和“专项技术”两种“元因素”结合而产生。其特点一是在所谓的“全面身体素质训练”阶段,只追求所谓的“体能储备”;二是由“令面身体素质训练”和“专项训练”两个主题阶段通过过渡与连接,构建“训练周期”。这种理论过分追求“全面身体素质训练”是基础,把体能与技术人为地分开。其实“体能”与“技术”本是一元的,但这个观点没有引起我国专家、学者、教练员的高度重视。我国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就是在传统二元训练理论的指引下进行年复一年的大量体能训练,是造成技术水平在高强度的比赛中发挥不稳定的根本原因。转变训练理念,变更训练思路,抓紧青少年篮球训练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从“训练实践-训练认识-训练理论-训练认识论”的逻辑关系看,运动训练认识论的理论缘于对运动训练理论的否定,以及否定之否定。把实践观引入运动训练认识论,凸现出实践对训练认识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基于实践,文章通过辩证地审视运动训练认识论的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重点阐释“以实践为本体论解释前提、以实践思维方式为根本特征,以实现人的价值为自己理论的终极目标”是运动训练认识论构建的基点。  相似文献   

5.
对提高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官立勇 《安徽体育科技》2003,24(1):19-20,28
从运动训练理论的建立、运动训练的控制、心理训练和心理调控、“大负荷”运动训练、运动训练方法的应用、运动技术的创新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它们对提高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作用,认识到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使运动训练更加合理化、科学化,才能使运动员创造出更好的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6.
以“体力波”理论为依据,结合“生日节律”周期,利用波的叠加原理,为运动员设立具有一定起伏波动性的训练计划。使得运动员原来固有的体力波线,由于外界不断增长的相同频率的“负荷波”的叠加而改变,并逐步形成一条合成的波动曲线,这一波线在比赛时能达到运动能力的最高峰。  相似文献   

7.
一、“全面化”和“专项化”训练理论 1.“全面化”运动训练理论。以“体能”为基础、以“超量恢复”为手段的“大运动量”、“二元论”运动训练理论,对我国传统运动训练实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运动训练的系统性来看,“二元论”训练目的在于发展其“功能素质”,之后再与专项技术结合,构建“训练大周期”,从而达到提高运动(能力)成绩的目的。这就是“全面化”的训练理念。  相似文献   

8.
主要对周期训练理论、板块训练和小周期训练理论,超量恢复和适应理论,“三从一大”原则,力量训练思路,协调能力的归属等5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重视训练强度,在小周期和板块训练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充实传统周期训练理论;明确适应理论与超量恢复的不同层次性,进一步研究两者所反映的机体的生理变化;合理解读“三从一大”原则,科学指导运动训练;转变传统力量训练观念,引进新的力量训练思维,积极发展专项力量;正确定位协调能力的归属。通过综合手段发展运动员的协调能力。  相似文献   

9.
运动训练是一个完整的、极为复杂的、多层次的过程,其安排取决于许多因素和实际情况。我们在试图划出主要的、决定性的因素时,首先把安排训练过程一为了达到非凡的运动成绩的过程——的客观规律看作是这样的因素。几十年来我们曾尝试揭示其中某些主要的规律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安排运动训练的原则。这项研究的广为推崇的成果曾发表在著名的专论“运动训练分期化问题”(莫斯科1964,1965年和其它版本)和“运动训练原理”(莫斯科1977年和其它版本)中。这些著作在世界25个以上国家中被翻译推广。  相似文献   

10.
<正> 一、新体育理论和目标统治世界长达半世纪之久的身体教育论于1960年成了被批判对象。70年前后在各国出现了替代它的新理论。本文对我国影响较深的“人体运动论”、“运动教育论”和“活动教育论”进行比较,以弄清各论在制定目标时的出发点和目标特点,以寻求今后体育的新方向。人体运动论的目标美国的“人体运动论”的特点在于把包含有多种运动形式的体育单一化,即从它们具有的“运动”这一共同因素出发,对其内容进行系统化和构造化。当时由于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教育科学化运动。体育内容的改变也正反映了社会上出现的这一倾向。  相似文献   

11.
“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这一训练指导方针在我国运动员成绩发展史上,曾立下过丰功伟绩,发挥过巨大的作用。要使我国运动成绩稳步上升,深入“科学训练”,攀登世界运动技术高峰,再只是把“三从一大”这一我国训练界几代人总结出来的、足以反映出运动训练规律的训练指导方针停留在“号召”的形式上,已不能适应当前训练实践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训练思路探索半世纪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系统论、脑科学和哲学理论对现行运动训练理论及“三从一大”、“超量恢复”等“简化论”的训练思路进行了反思和质疑。提出并阐述了“整体论”训练理论。  相似文献   

13.
以多维视角对现代热点训练理论内外关系,从理论内涵、依据、体系结构及可实用性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认为:由于运动实践的发展,训练理论也表现出多维和多层次性,在理论变迁阶段,常有多个模型并存,几种理论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训练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小周期理论对其他理论的建构和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板块理论在微细架构方面,与其他两个理论具有内在的联系,而体力波理论作为一元训练理论中的重要支撑理论,还处于发展和论证阶段,具有较高的普适性和哲学的属性。  相似文献   

14.
在田径运动员全年训练计划的制订和执行过程中,准确而又恰当地划分周期和训练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训练手段的选择,训练负荷的大小,比赛时训练水平的发挥等许多方面的因素都对运动成绩的好坏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从运动训练的全局来看,训练周期的划分则是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局部。如果周期划分不得当,就会严重地影响训练水平更快的提高,更难以在预定的时刻表现出高度的竞技状态,创造出优异的成绩。训练周期的划分是以竞技状态形成、发展和保持的规律为主要依据的。同时也要考虑主要比赛任务的安排。通常,可以把一年定为一个训练周期,即一个包括训练(或称准备)——比赛——休整(或称过渡)的完整的训练过程,这叫做单周期;也可以把一年的训练划分为两个、三个或更多这样的训练过程,叫做双周期或多周期。关于优秀成年运  相似文献   

15.
传统周期理论与板块周期理论是目前运动训练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两种训练理论对于训练实践的效果仍然饱受较大的争议。回顾了运动训练理论的历史发展并将其划分为最初萌芽阶段、单一发展阶段、多元深化阶段。为了比较传统周期与板块周期的训练效果,检索了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关于传统周期与板块周期的随机对照实验(RCT),检索期限从该库开始收录文献至2016年4月,利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进行了评估,采用Review Manger 5.3软件进行了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了13项研究,在最大卧推、最大半蹲、最大纵跳功率指标上,板块周期明显大于传统周期的训练效果,但各研究间的异质性较为显著。选择运动水平进行亚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运动水平运动员采用两种训练模式对于最大卧推的训练效果不显著,但在最大半蹲与最大纵跳功率指标上,不同运动水平的运动员采用两种训练模式具有显著性的差异。结论:由于不同水平研究对象进行两种模式的训练对于最大卧推产生的影响不显著,所以不确定最大卧推采用哪种训练模式效果会更好;但是在最大半蹲、最大功率纵跳训练方面,高水平运动员应采用板块周期模式进行训练,而在低到中高水平的运动员中应采用传统的周期模式进行训练;两种模式对于耐力素质的影响方面还缺少必要的数据来进行Meta分析,但从当前的研究来看,短期的板块周期模式较传统周期模式能够有效提高运动员的耐力水平。  相似文献   

16.
德国训练学热点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陈小平 《体育科学》2001,21(3):43-46
训练学是一门对训练规律和行为进行研究的体育学科。长期以来,训练学的研究在德国受到高度重视,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近年来,德国围绕“训练学学科名词”展开的争论引发了对“训练学”学科范畴和内涵重新限定的思考;对传统的“训练周期“理论的挑战使德国运动训练界面临对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指导思想的重新塑造;新的“训练适应机制”的问世撼动了“超量恢复”理论的根基;把“力量训练”作为长期系统的研究课题为训练理论的充实与发展做出了贡献。通过对上述热点问题研究的述评,为加深了解德国训练学科研究的新动向,进而把握世界训练学理论的发展趋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周期训练面临的理论与操作挑战源于多种原因,一方面传统周期训练内容依然保持在运动训练学理论教材中,另一方面,教练员与研究人员对周期训练的科学依据、竞赛特点、实践操作、适用对象等方面提出了诸多质疑.研究就周期训练理论在理论与操作层面的矛盾与悖论现象做出一定澄清与分析,并提出周期训练理论的修订理论--"板块"理论,试图达到加强对周期训练全面认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提高举重运动水平,提出了新的训练基本周期论,以适应当代举重运动的发展,丰富现代竞技运动发展的理论。  相似文献   

19.
运动员生物运动能力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耗散结构的基本理论,从运动员生物运动能力方面论述了“训练刺激- 机体应答”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并根据该理论对运动员生物运动能力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运用这种新理论去审视和探索生物运动能力训练的实质,以提高运动训练水平。  相似文献   

20.
茅鹏,1932年2月6日生,男,江苏张家港人。1949年南通中学高中毕业,入团、入党,参加革命。历任:团区委副书记,团省委、省体委干事,省体育干部训练班支书、代主任,南京体育学院院党委委员,运动系负责人,体操班主任,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省体育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等职。主要事迹:在训练第一线任职期间,所带运动队均获好成绩。有专著《运动训练新思路》、《成绩窍门何处寻》、《为何难圆足球梦》等;是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集《新中国体育运动50年》的4个撰稿人之一。著有论文《训练探索半世纪记》、《与时俱进呼唤训练改革》、《一元训练理论》、《一元理论与训练实践》、《挡住体育强国建设的认识障碍》、《备战北京奥运会不可无视的经验教训》、《论崔文华现象》、《为何铿锵不再》、《“官路子”与核心竞争力》等上百篇。训练理论研究的原创论点:指出体育运动水平逼近极限观是不符事实的,当代体育运动水平在不断进步着,发现其主要原因在于训练方法的改进;认为“体能”与“技术”二元的国际传统训练理论是错误的,创“体能”与“技术”一元的训练理论;认为把“超量恢复”作为训练进步的根本原理———这样的线性观念是以偏概全的,由此引发的“三从一大”训练原则是不妥的,指出训练进退的根本原理是生命有序状态的调整发展,由此引发的训练掌控原则是“到位”;发现运动能力的存在乃非恒常的,指出“体力波”是运动能力的存在形式,是训练工作的基本对待单元;发现生命运动是训练工作的根本载体,指出相对应地存在着“运动训练全周期”,其认识与掌控,无论对于竞技运动和全民健身,均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认为对于适龄运动员来说,“进步原则”是设计与评估训练工作的根本原则。其所著《身体素质论应当否定》1964年刚发表即遭大批判。上述其所原创之训练原理,尽管受到部分学者和教练的支持,但迄今在中国体坛仍受抑;然而半世纪来,却受到国际体坛训练实践发展走势的印证和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