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17年黄炎培先生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时,中国社会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先生下决心要用职业教育来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他指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在实现一个民生幸福的社会。在那社会里,确切达到了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针对实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名称的争论,他说道,实业教育是代表为国家增进生产,职业教育是代表为个人解决生计问题。就是说办职业教育不能仅从发展经济着眼,必须顾及劳动人民的利益。"必须下决心为大多数平民谋幸福";他还强调:"中华的民众教育,对象是中华的民众。中华广大的民众最中心要求是什么?我敢肯定地答复,我们广大的中华民众最中心的要求,只是安居乐业,简括说来,要求生存。"民者如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我们就不难理解,黄炎培先生在1947年向即将迎来胜利的共产党人提到历史的周期律问题了。虽然说,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救国理想没有最终实现,但他着眼民生的职业教育思想在今天依然光芒四射,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2.
1917年黄炎培先生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时。中国社会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先生下决心要用职业教育来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他指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在实现一个民生幸福的社会。在那社会里,确切达到了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针对实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名称的争论.他说道.实业教育是代表为国家增进生产.职业教育是代表为个人解决生计问题。就是说办职业教育不能仅从发展经济着眼,必须顾及劳动人民的利益。[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黄炎培先生说过:职业教育“须绝对的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这一基本原则在我省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巩固中,已经而且应当提到重要议程,下决心纠正那种只讲求学历、只讲求统一、不从实  相似文献   

4.
黄炎培先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早在本世纪初,黄炎培先生即倡导和推行职业教育,他见之于行、载之于文,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职业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特别是结合我们当前职业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学习黄炎培先生关于职业教育要把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的主张,更受启发。  相似文献   

5.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初探(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黄炎培论职业教育的实施 在致力于职业教育思想理论研究的同时,黄炎培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实践,对如何办职业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这里仅就其主要的几方面作初步的研讨。 (一) 职业教育如何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 1.从原则上说黄炎培提出了以下几点: (1) 须绝对的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2) 设置不可拘系统而忽供求; (3) “须向职业社会里边去设施”,“一般学  相似文献   

6.
<正>黄炎培先生以其丰富的职教思想理念,对现代职教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着深刻启迪和深远影响,归结起来就是当前我们办职业教育要把握住四个"需"。一、办职业教育需"社会化"黄炎培先生分析了社会与职业教育的关系,认为社会需要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依靠社会,只有同社会各界多接触合作,取得社会各界的信任  相似文献   

7.
中华职业学校是由黄炎培先生创办的近代中国第一所职业学校,至今已有86年历史。长期以来,学校传承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与时俱进,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规格,实践当年黄炎培先生提出的“使  相似文献   

8.
于忠德 《成才之路》2010,(16):76-77
黄炎培先生早在60多年前就明确地提出“欲办工校,先办工场”,“若是工场办不好,敢断言工校是办不好的”。黄老这一精辟论断,充分肯定了实习基地在办好职业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几年来的探索实践也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职业教育本质是就业教育、作用是社会化,职业教育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9.
<正>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形式,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构建行之有效的现代学徒制运行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学生、社会等多方协同努力才能实现。早在20世纪20年代,黄炎培先生就提出:"一、只从职业学校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二、只从教育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因此,"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的沟通和联络"。世界著名职业教育专家福斯特教授  相似文献   

10.
黄炎培先生是中国教育界众所周知的人物,同时也是近现代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黄炎培先生结合我国实业发展和学校教育的现状,在其职业教育思想中提出了“劳动育人”的理念,以期达到发展人类服务精神的目的,使被教育者能拥有可以让自己谋生的本领,同时也能服务于社会和人民群众,让没有职业的人们拥有职业,让有职业的人们以自己的职业为乐。黄炎培先生凭借自己的经验对职业的本质和教育的功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此理论基础上建立了职业教育思想体系。黄炎培先生认为,人民群众在社会生存中各有分工,于是便有了职业这种产物,而教育是保持社会生活平衡和各行各业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让职业教育走进学校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黄炎培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早在本世纪初,黄炎培即倡导和推行职业教育,他见之于行、载之于文,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职业教育的思想和实践经验。特别是结合我们当前职业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学习黄炎培先生关于职业教育要把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的主张,更受启发。黄炎培毕生致力于职业教育,以他自己的话说:“兄弟几十年的行动,惟一的中心,可  相似文献   

12.
2018年10月24日,李克强总理在中国工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中国制造”要尽早变为“中国精造”。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的“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中也有“须下决心脚踏实地、用极辟实的功夫去做”的论断。职业教育不仅要为企业输送“会干活”的员工,更要为国家输送“能干好活”的人才。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案例研究、对比研究等方法,主要研究了在黄炎培职教思想的指导下,如何更好地融入工匠精神,为社会输送更优秀的职业技术人才这一重要问题。在“3+X+2”这一新型职业教育模式下,黄炎培职教思想对高职教育的课程思政、构建教学目标和安排教学内容、建设大师工作室、构建独立的评估机制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有四大支柱: (一)为生产服务的观点。黄炎培把生产力的发展视为使国家富强的根本之计。中华职教社的《社章》开宗明义地阐明办职业教育“是替中国和世界谋增加生产的准备”。他认为就国家而言,应将生产教育置于首位。 (二)按需施教的观点。一是要适应受教育者的生活、生计需要;二是办教育特别是办职业教育一定要从当地的需要、特点出发,为发展地方经济服务;三是要适应时代的需要。他说,唯有这样,才能使无业者得业,有业者乐业。 (三)要注重效能的人才经济观点。他主张  相似文献   

14.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管理思想龙大飞在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中,加强职业教育的管理,把职业教育工作落在实处,是其重要内容之一,至今对我们仍有启示作用。他认为职业教育管理应不同于一般教育管理,不能仅仅由教育部门来负责,应是“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  相似文献   

15.
有话职说     
积极说来,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地沟通和联络;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的运动。——黄炎培  相似文献   

16.
黄炎培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变革的重要推动者、中国职业教育实践的先驱者和中国早期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主要创建者.他的职业教育思想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在去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特别引述了黄炎培先生关于职业教育应该是面向人人的教育,使更多的人能够找到适合于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空间,从而使教育事业关注人人成为可能的思想,并强调指出,黄炎培先生的理论很有启发.  相似文献   

17.
黄炎培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变革的重要推动者、中国职业教育实践的先驱者和中国早期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主要创建者。他的职业教育思想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在去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特别引述了黄炎培先生关于职业教育应该是面向人人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以后,在国内的新文化运动中,黄炎培先生以江苏为基地,鼓吹、试行、推动职业教育。他首先在江苏省教育会内附设职业教育研究会。一九一七年,在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后,他又自办、代办、协办了多所职业学校,使江苏成为全国职业教育的一面旗帜。其中对全国影响较大的有中华职业学校、镇江女子职业学校等。  相似文献   

19.
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思想开我国职业教育之先河,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黄炎培提出了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提出了"社会化,科学化"的办学方针和"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强调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并以"敬业乐群"为校训.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黄炎培先生诞辰130周年。黄炎培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家、政治活动家,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创始人和我国近代职业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为了纪念和缅怀黄炎培先生,全国举办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10月18日.“黄炎培与中国职业教育高层论坛暨《黄炎培日记》首发式”在南京召开,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周远清同志作了重要讲话;10月24日,“黄炎培诞辰130周年暨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讨会”在郑州召开,与会同志深入研讨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缅怀他对中国职业教育的重大贡献,称赞他的职业教育思想历久弥新。本刊特约和选用部分交流论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