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根据文山州三七科技事业的发展和文山州三七产业对科研工作的需求,在中共文山州委、州人大、州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经云南省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文山州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同意文山州三七科学技术研究所更名为文山三七研究院。机构规格由相当于正科级事业单位调整为相当于副处级事业单位"。研究院的内设机构,也由原研究所的"五室一中心",提升为院办公室、三七栽培研究所、三七新产品开发研究所、三七文化研究所、三七经济研究所、三七科技信息中心,即"一室四所一中心",增设了文化和经济两个研究所。  相似文献   

2.
《云南科技管理》2005,18(1):51-51
1985年3月,文山州委、州人民政府为了开发我国名贵药材三七,利用科学技术促进三七产业的发展,决定成立文山州三七科学技术研究所,主要任务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围绕三七产业发展的需求,对三七开展栽培研究和产品开发研究,为三七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蒋宏 《科协论坛》2007,(2):44-45
2006年12月25日~26日,由云南省文山州科协、科技局主办,文山州三七特产局、农业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云南烟草文山州公司、云南特安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文山三七科技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协办,文山州三七研究所、文山师专、文山州药检所、文山州农科所、文山农校承办的首届文山科技发展论坛在文山师专学术报告厅举行,论坛的主题是: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副州长张秀兰出席论坛并作重要讲话。论坛邀请到中国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姜恒雄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蔡永立教授、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陈纪军研究员、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陶大云研究员、省农科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张建华副研究员等省内外专家出席,他们分别就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三七化学成份与活性研究进展、云南南部热带亚热带山区农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DES测试与药用植物品种保护等内容进行主题演讲。  相似文献   

4.
《云南科技管理》2014,(6):75-75
<正>文山三七研究院是我国唯一的三七专业科研机构。内设机构有办公室、栽培研究所、新产品开发研究所、科技信息中心、文化研究所、经济研究所及文山三七质量检测中心。1985年3月7日成立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三七科学技术研究所,2008年9月18日更名升格为文山三七研究院。2012年1月10日成建制并入文山学院,成为文山学院内设科研机构。现有在职工作人员27人,大专以上学历2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5人。专业技术人员中: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10人。研究方向是:对文山州  相似文献   

5.
三七是文山州最具潜力的一大特色产业,文山州经济要实现追赶式、跨越式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三七产业的超常规发展。而实现三七产业的超常规发展离不开科技强大的动力支持。以我州三七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服务为目标,近几年,州三七研究所科技人员秉承与时俱进的精神,奋勇开拓,锐意进取,紧密结合三七产业发展所需解决的科技问题,超前性先准项目,攻坚克难做艰苦细致的科技研究,使整个三七科技工作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具有省、国家乃至国际水准的成果,为三七产业的腾飞提供了科技的支撑,闯出了一条民族贫困地区全面开展科技创新的新路。一…  相似文献   

6.
<正>文山三七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在文山三七科技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基础上,由云南兴电集团有限公司、文山州三七科学技术研究所、昆明滇龙医药科技公司、文山三七科技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等股东发起设立,于2008年3月组建成立的三七龙头企业,注册资本:5378万元。公司的100公顷有机三七基地通过了美国、日本、欧盟的有机认证;公司现有临床前药品批文两个;  相似文献   

7.
三七是文山州的特有资源,产量占全国的90%以上,质量居全国之冠,中共文山州委、州人民政府将三七列为文山的四大支柱产业之首。多年以来,州科技局始终把专利为三七产业的发展服务作为专利工作的重点,把专利工作与三七产业紧密结合,使专利为三七产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三七产业已成为文山州专利申请量最多、专利申请技术含量最高、专利实施率和实施质量最好的产业。一、三七产业专利工作现状(一)三七产业专利申请量稳步增长。自1996起,三七产品发明专利申请逐年增加,1996年1件,1998年2件,1999年4件,2000年18件,2001年12…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调查分析文山州三七流通业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文山州三七产业发展水平和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文山州三七流通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依靠科技进步 促进三七产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七”产业是文山州培育的4大支柱产业之一。依靠科技进步,规范“三七”基地建设,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实施专利战略,促进“三七”产品开发,加强科技队伍建设,打造“三七”产业。  相似文献   

10.
《云南科技管理》2012,25(5):66-67
<正>"十一五"以来,在省、州各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文山三七研究院紧紧围绕国家确定的"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和文山州"十一五"三七产业发展规划总体要求,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促进了三七产业的快速发展。全州三七产业总产值、增加值、销售收入、税利平均增长7.47%、12.62%、25.50%和16.28%,2010年全州三七产业实现总产值42.59亿  相似文献   

11.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文山州三七生产企业的科技自主创新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文山州大部分以三七为主要原料的制药和加工企业已经初步建立了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其创新能力主要来自市场需求和自身发展需要,实现形式主要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奖励创新人才政策、产业引导政策、新产品减免税、科技引导政策对企业科技自主创新的影响较大;但目前企业在三七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并不突出,激励机制不完善,高素质技术人才缺乏,创新意识缺乏是阻碍企业科技自主创新的内因,缺乏创新的社会氛围和技术市场不健全是阻碍企业科技自主创新的主要外因。最后提出了提高三七生产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文山三七研究院(前身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三七科学技术研究所)是我国唯一的三七专业科研机构,内设机构有办公室、栽培研究所、新产品开发研究所、科技信息中心、文化研究所、经济研究所及文山三七质量检测中心。1985年3月7日成立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三七科学技术研究所,2008年9月18日更名升格为文山三七研究院。现有在职工作人员3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8人。专业技术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29人;研究员  相似文献   

13.
<正>云南特安呐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1994年成立的民营企业,公司的前身是文山特安呐制药厂。1998年改制为股份制公司。2004年又以云南特安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为母公司组建集团公司。是以生产、加工三七系列药品为主,集三七GAP种植、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科、工、贸现代化制药企业。云南特安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下辖12个独资、合资、控股公司,经营业务由制药拓展到房地产、物业管理、会所等多个行业。公司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种求发展,以造福人类健康"为宗旨,严格遵循"立足文山,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企业理念,紧紧抓住文山得天独厚的三七资源优势,以打造完整三七产业链,做强做大文山三七产业为目标。在文山州、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内外广大专家学者的鼎力支持下,特安呐公司经过10  相似文献   

14.
文山州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培养专利代理人,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县级政府科技进步目标责任考核内容,设立专利申请资助资金,引导支持三七产业申请专利并促进实施。  相似文献   

15.
上世纪80年代集中解决了三七的基础理论和栽培技术研究,为三七医药工业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引导三七种植向稳步递增的健康方向发展;上世纪90年代集中研制、开发了一批工业新产品,将三七的农、科、工、贸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产业雏形;本世纪头10年是三七高技术产品有序研制的开端,下一个10年,以三七高技术为动力,必将形成规模产业,最终使三七产品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6.
<正>文山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简称文山州农科所,始建于1959年7月,是目前文山州唯一的综合性农业科研单位。地处文山县城环南路,占地面积2.44公顷,拥有科研试验基地21.3公顷,资产总值近3000万元。设有党政办公室、计划财务科、稻作研究室、玉米研究室、小麦研究室、辣椒研究室、果蔬研究室、生物技术研究室、生物质能作物研究室、八宝米研究中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三七产业基础现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历史、地理分布、生长环境、产量和产值、质量成分以及药理作用对云南省中药材三七进行探研究分析,旨在通过研究能拓宽三七应用范围,以此建立更为科学的、系统的、完整的发展模式,适度发展林下三七种植业、三七地道药材以及其他衍生产品来不断推动中医药向"治未病"和个性化转型,满足大众健康管理消费需求,加快三七加工业发展,从而进一步完善三七产业链条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三七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科学中国人》2003,(8):58-59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是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研究机构,始建于1979年12月,是由1958年成立的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和河南省历史研究所合并而成。发展至今.全院共有:文学研究所、历史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哲学研究所、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法学社会学研究所、经济研究所、工业经济研究所。农村经济研究所等九个研究所;两个研究中心,即邓  相似文献   

19.
《云南科技管理》2008,21(6):65-65
<正>苗乡三七实业有限公司前身为苗乡三七种植场,苗乡三七是一个有着40多年三七栽培历史的实体。从20世纪60年代起,余和谦先生,在文山三七生产重镇喜古生产队进行三七生产管理与技术指导,20世纪80年代初余和谦之子余子畏先生,在经过土地改革、"文化大革命"的洗礼之后,在父亲积累的基础上独立生产,进行三七栽培。在漫长的积累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优秀的、行之有效的生产管理技术。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内外对绿色药材、健康食品的观念转变给三七产业带来历史性机遇,公司确定把农业现代化当作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并逐步向国际先进农业管理体系日本JAS、GAP等学习,于  相似文献   

20.
1995年4月25日上海师范大学与上海农学院联合建立了遗传研究所、应用生态研究所、微生物与免疫学研究所和工程食品研究所。校际联建科研机构是新形势下对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的一种尝试。上海师范大学是一所地方综合性师范大学,有四十多年的建校史,以基础学科教学和科研为主,科学研究偏重于基础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在理科科学研究方面,生物系具有相当地实力,其菌物研究与水生生态研究方面属全国先前水平。上海农学院是一所有近四十年历史,主要培养农村需要的各类人才,从事农业生物科学研究的高等农业院校。在同类地方农业院校中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