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当前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师生之间不同文化的背景、教师权利的过度使用等问题造成了多种教学冲突。如果教师没有妥善处理这些冲突,则会在无形中浪费许多教学资源。为了有效避免这种冲突与浪费,教师应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对话,试图将教学冲突变弊为利,避免教学浪费,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在班级日常工作中,班主任最担心的就是学生之间打架,最让教师伤脑筋的便是处理这些冲突问题了。如何避免冲突的发生,正确地处理好学生间的冲突呢?笔者现结合十多年高年级班主任工作中遇到的个案,谈谈解决学生之间冲突的一些处理策略。一、春风化雨,让"冲突"自然消融每个学生都是灵动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都是"变数",教师对他们情深似海,教育如和风细雨,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就会开窍,自然而然地将冲突消融,更会飞快进步,茁  相似文献   

3.
最近几年 ,教育法律纠纷频频见于报端。这些教育纠纷实质上是教育者如何看学生的滞后观念与学生崛起的主体权利意识之间的冲突 ,是关于学生权利法律规定与学生管理制度中不当因素的冲突。冲突的焦点是学生 ,冲突的主要内容是学生的权利是否受到尊重或侵害。减少、避免师生冲突、校生冲突的最佳途径是 :教师懂得学生的法定权利 ,科学地教育和管理学生 ;学生知道自己的法定权利 ,维护自己的权利不受侵害。本文在调查师生对初中生权利了解程度的基础上 ,分析学校、教师侵权的原因 ,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我们希望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能重视这…  相似文献   

4.
师生冲突通常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因目标和价值取向不同而相互紧张、对立甚至相互伤害的状态,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社会冲突的一种特殊形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师生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师生冲突的可能性及严重程度也与日俱增,因此如何有效地避免和应对师生冲突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有人的地方就免不了矛盾的产生。学生挑衅教师作为师生矛盾冲突的一种,有其存在的客观性。纵观现实生活中众多的师生矛盾冲突,矛盾的主要方面多半在教师一边,学生挑衅教师的缘由也大致如此。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矛盾产生的根源,准确把握矛盾的走向,做到未雨绸缪,学生的挑衅行为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6.
王安 《山东教育》2012,(Z4):108
教育是一种心灵的唤醒。只有唤醒学生埋藏在心底的良知,才能减少师生间冲突事件的发生,促进学生快速成长和发展。一、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开启学生心门师生冲突中,教师的主观认识、自身素养是化解双方矛盾的重要因素。有人说,身正为范是避免师生冲突的前提。师德高尚、知识储备丰富、技能过硬,幽默风趣、有"人缘"的体育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神圣的""伟大的"。即便教师在行动、言语中有"缺憾与失误",学生也会从内心里容忍老  相似文献   

7.
刘光银 《宁夏教育》2010,(7):132-132
学生犯错,教师应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和管理,但在管理教育的过程中易造成师生冲突和对抗,既极大地伤害了学生,也对教师形象造成恶劣影响。怎样避免师生冲突从而进行有效的批评教育呢?  相似文献   

8.
让师生冲突在相互尊重和理解中化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生冲突,在学生们越来越有主见的今天,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面对师生发生激烈冲突时,为了平息冲突,学校通常的处理方式是在维护教师尊严的前提下,对学生予以批评或处罚,最终受伤的总是学生。也正因为如此,冲突后的师生关系一般也是越来越紧张。如何有效地避免师生冲突,防止师生冲突升级,关系到师生关系和谐与否,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从师生冲突产生的原因、表现人手,寻求解决师生冲突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师生冲突: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生冲突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它不仅仅具有负面功能。在得到正确处理的前提下,它会成为一种有价值的教育资源。教师冲突管理二维模式的运用可以使冲突得以及时处理以避免其恶性发展,保证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其后教师和学生的有效沟通,可以促成双方间的相互理解,使冲突的教育价值得以发挥.  相似文献   

10.
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生活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对于教师而言,要充分的了解学生,尊重学生,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处理好师生关系,尽可能的减少或避免师生冲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高校师生关系嬗突的社会学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校师生关系出现了疏离、冷漠、相互利用、对立乃至对抗等不良的关系倾向,其根源在于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改革造成的学生对于高校的期望与教师对于学生的期望出现了矛盾和冲突,以及师生之间责任和权利关系的失范,重建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关键在于重建师生角色意识、加强师生的有效沟通以及明晰师生的社会和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2.
中小学师生关系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实际上师生的交流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果借鉴心理咨询师对待来访者的促进态度,通过积极倾听的姿态,对学生能做到积极接纳和关注、共感理解、尊重和真诚,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就一定会形成。  相似文献   

13.
学生的个别差异与教师的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主要探究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成绩和性别等个别差异在教师的评价方面的需求之影响。实验采用问卷调查法发现,性别和个性特征二因素之间交互作用以及学习成绩都对学生在教师的评价方面的需求有显著性影响;实验还发现大多数学生所需求的鼓励和提醒与教师常采用的赞扬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可能抑制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阻碍师生心理健康发展。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维护师生心理健康,笔者建议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成绩和性别等个别差异评价学生。  相似文献   

14.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迈进了信息社会。信息技术深刻影响到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使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影响到师生关系。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要求教师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教学能力;学生生活方式的变化,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人际交往;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趋势,要求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5.
论师生合作的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中的师生合作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情感的合作 ;二是认识的合作。师生实现情感合作的艺术是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师生实现认识合作的艺术是 :1.转变“学生观” ,把学生当作认识与活动的主体 ;2 .了解学生思维的特点 ;3.精心设计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16.
张莹  易进 《教育学报》2005,1(2):88-95
关于中学生对语教师性别接受和期待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中学生的性别认知状况,而且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语教师在教学风格和教学效果等方面的性别差异。依据自编调查问卷,对北京市三所学校的117名高一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中学生对女语教师的接受和喜爱程度高于对男教师;他们普遍认为女性更适合做语教师;但学生对不同性别语教师的期待没有明显差异;遇到过男语教师的同学对语教师的性别期待表现出比较大的灵活性。中学生认为男女语教师在教学优势和教学风格方面有显的差异。因此,就中学生对语教师的性别接受和性别期待的可能影响因素、男女教师在教学优势和教学风格方面的差异及其可能原因和后果等进行讨论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In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1,301 students and the teachers they had for mathematic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nsition to junior high school, we assessed whether changes across the transition in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their teachers' supportiveness were related to changes in their valuing of mathematics. Using repeated-measures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 we found that when students moved from elementary teachers they perceived to be low in support to junior high teachers they perceived to be high in support, the intrinsic value of math was enhanced, while students who moved from teachers they perceived to be high in support to teachers they perceived to be low in support experienced a sharp decline in both the intrinsic value and perceived usefulness and importance of math. For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the usefulness and importance of math there was an interaction with achievement level. Math values decreased more sharply during the first year of junior high for low-achieving students who moved from more supportive to less supportive teachers than for high-achieving students who experienced the same change.  相似文献   

18.
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扮演的角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训练学生掌握用英语交际的能力.行之有效的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自身之间的良好交流,英语教学的最佳效果源自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有效配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作为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与其在学生活动中作为一个参与者的角色同样重要.本文将着重分析教师在英语教学课堂上所应担当何种角色,以及如何应用实际的教学方法和措施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9.
教师对学生的理解是教育和发展学生的第一要素,是实现教育效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等的基础和手段,是教师智慧与德行的融合,它有着丰富的内涵。提高教师德行与个性修养、对学生生活的全方位关注、确立师生之间的对话关系等,是提高教师对学生理解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associations between science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their teachers,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f students and their attitudinal and cognitive achievement outcomes. A sample of 3,215 students from 158 secondary school science classes in 43 schools completed a survey including the Questionnaire on Teacher Interaction (QTI), an attitude to calss scale, an enquiry skills scale and questions relating to cultural background. The sample was chosen in order tobe representative, though only coeducational classes were used in order to permit an unconfounded test of sex differences. Statistical analyses confirmed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QTI for secondary school science students. Generally, the dimensions of the QTI were found to be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student attitude scores. In particular, students' attitude scores were higher in classrooms in which students perceived greater leadership, helping/friendly, and understanding behaviours in their teachers. Correlations between cognitive achievement and interpersonal behaviour were not as strong, but there were positive associations with cooperative behaviours and negative associations with oppositional behaviours. Females perceived their teachers in a more positive way than did males and students from an Asian background tended to perceive their teachers more positively than those from the other cultural groups identified in the stud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