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油田开发进行的重要性质之一,对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能够很好的帮助油田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开采。本次研从实际出发,结合相关实验数据结果,对青平川油田永坪区长2储层非均性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2.
储层非均质性对储层含油分布和流体流动有明显控制作用,对油气藏评价及制订合理开发方案具有重要意义[1]。在我国,对碎屑岩储集层非均质性的研究,裘亦楠教授结合国内外分类方案,考虑到非均质性的规模和开发实际,将储层非均质性由大到小划分为4类:层间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性、微观非均质性。本文针对M油田ZJ1-Ⅳ油藏海相砂岩储层的特点,从层内、平面非均值性两个方面对该储层的非均质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3.
针对胡状集油田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储层非均质严重,剩余油分布高度分散、挖潜难度加大、开发效果变差等系列问题,解放思想,摸清剩余油在平面和储层间的规律,进行严重非均质油藏剩余油分类与韵律层重组研究,为油田的后期开发打下基础,在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科技风》2021,(8)
从我们国家油田开发的现状来看,不少地区的油田已经进入到高含水时期,油藏量流动显得更为复杂,这就使得油田开发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因为不同流体分布并不均匀,油田间呈现出较大的干扰,这就使得后期开发的难度明显增加。国内现阶段采用的是常规试井技术,其理论基础为单向流均质油藏,虽然进行油田开发时对油藏具有的非均质性进行了考虑,然而开发中依然出现明显的不确定特征,而且因为不同流体的分布并不均匀,相关油田间会出现相互干扰的情况,这对试井技术的实际应用产生较大的影响,导致此种技术的使用被局限在较小的范围内。所以说,在油田开发进入到后期时,传统试井技术的应用效果就会变得较为低下,进而导致开发效率变得较为低下,若想使得这个问题能够有效解决,必须要针对试井技术展开创新,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够有效解决。本文主要针对试井技术的优化展开深入探析,寻找到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保证油田后期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顺利消除。  相似文献   

5.
采出程度可以反映剩余油的多少,从而为油田开发方案的调整提供依据。影响采出程度的因素为开发和地质条件。本文根据某油田V层系油藏特征,应用流线模拟方法,建立非均质模型,分析不同采液速度、井距、平面渗透率级差、地层倾角等因素对非均质油藏采出程度的影响。根据不同平面渗透率方向性设计了反九点井网方式下的0°,45°,90°三个模版来具体研究,回归出采出程度的相关式,与统计分析所得的经验公式具有较好的吻合性。该方法为预测非取心井采出程度提供了有效途径,为油田开发方案调整、措施井层优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油藏描述技术的日渐精细和油田开发理论的日趋完善,我们深刻认识到非均质性对油田开发效果不可忽视的影响。为弱化油藏非均质性的负面影响,国内外一些学者相继提出了井网矢量化的概念。这里简要阐述了矢量井网的部署理论,并从直井和水平井两方面进行了更具体和详细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曹鲁 《内江科技》2006,27(3):145-145
文东油田具有高温高压、非均质性严重的特点,在注水开发的后期,层间矛盾十分突出,油井供液能力两极分化。本文针对存在的上述问题,对在文东油田开展分层堵水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8.
《内江科技》2013,(7):44-45
<正>文明寨油田经过多年的强化开采,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油藏开发的主要矛盾随之由层间、平面矛盾向层内矛盾转移,储层内部结构非均质性作为主导油田开发后期水淹形式和剩余油分布复杂的核心地质因素,成为开发地质研究的焦点和热点。本文提出夹层是控制层内韵律段剩余油富集的主要因素,通过建立水驱数值模拟模型,研究夹层对韵律性厚油层剩余油富集的影响,提出正韵律厚油层挖潜方式及其适应性,提高油藏的开发水平及采收率。  相似文献   

9.
姚富来  乔力 《内江科技》2012,(5):115-116
本文针对范庄油田高含水开发后期难度大、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的特点。以西1断块阜二段三砂组(E1f23)油藏为例,阐述了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在油藏描述中的应用。根据钻井、地震、测井解释及岩心分析等资料,应用相控建模技术,分析和研究了该油藏的构造特点、沉积相体系和储层物性参数。最后运用建模软件,建立了研究区储层构造模型、沉积微相模型和物性参数模型,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了精确地数据体,为油藏的开发调整、挖掘剩余油潜力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赵军  李峰  胡雪 《科技风》2013,(9):89
本文针对秦皇岛32-6油田储层非均质性强,油水流度比大等问题造成在开发过程中层间动用不平衡。为改善注水井吸水剖面,抑制注入水突进,增加层间动用程度,对秦皇岛32-6油田南区进行氮气泡沫驱技术研究及现场试验。结果表明氮气泡沫驱技术在海上油田得到成功实施并取得较好效果,为海上油田高效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文明寨极复杂断块油藏在高含水开发后期,利用高精度碳氧比指导下的细分小层技术,针对厚油层层内非均质影响,对剩余油监测手段进行了优选,利用高精度碳氧比测井,结合沉积微相研究,层内分层能力达到0.5米-0.8米,剩余油挖潜对象从二、三类层向一类层厚层转移,建立适应剩余油分布特点的注采系统,体现了油田高含水开发后期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青平川油田关家沟区长2储层岩石、孔隙结构、储层物性、含油性以及储层非均质性等特征的分析,结合前人历史资料,综合论证,进一步认识和了解该区长2储层特征,为今后合理勘探和科学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文明寨油田经过多年的注水开采,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较零散,精细挖潜难度越来越大,对构造、储层的要求越来越精细。本文利用Petrel地质建模软件,通过井组数值模拟技术构建断层、层面、渗透率、孔隙度等数值模型进行模拟研究,剖析储层的平面和垂向非均质性,模拟出的沉积微相空间分布符合地质规律,为更好地控制开发后期储层物性模拟,使油藏非均质性的描述和认识更合理,模型更为可靠,从而指导制订合理的油气田开发方案。  相似文献   

14.
冉冉  熊林芳 《内江科技》2006,27(8):129-130
通过岩心观察、粒度分析、岩石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及测井资料综合解释成果,对鄂尔多斯盆地麻黄山西区块延安组延8-10油层组储层非均质性进行了系统地研究.综合分析认为,引起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是沉积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杨鹏  朱刚 《内江科技》2011,32(5):11-12
沉积微相对储层非均质性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本文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对文33块沙二下的非均质性进行表征。认为文33块沙二下为间歇性涨缩湖盆中发育的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受沉积微相控制,层内非均质性较强;纵向上多砂层叠加,各层间沉积微相、物性差异大,具有较强的层间非均质性。受沉积微相的影响,储层物性变化大,方向性强,造成了较强的平面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16.
利用钻井岩心、测井、矿物成份及综合测试等资料,结合物性、地震数据,对巴喀地区八道湾组致密砂岩储集层的物源及非均质性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巴喀地区八道湾组沉积时期物源来自北部的博格达山;区内储集层的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均很强,其非均质性受沉积相与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共同的影响。层内非均质性上八二段的非均质程度强于八一段;层间非均质性表现为随埋藏深度增加,孔隙度和渗透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平面非均质性上储集层孔隙度存在两个高值区,向四周孔隙度数值逐渐降低;渗透率存在一个高值区,向四周数值也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7.
焦巧平 《内江科技》2012,(11):123-124
埕岛油田馆上段储层为曲流河沉积,并细分为7种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研究表明馆上段层内、层间和平面均表现出较强的非均质性。研究认为,沉积微相对储层非均质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沉积微相对砂体和油层的展布、孔渗的变化、层内非均质性、夹层和微观孔喉分布上。此研究为埕岛油田调整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8.
黄艳  雷卞军  王鲜  杨玥 《内江科技》2012,(12):137-138
本文结合区域基本地质特征,充分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测井和试气等资料,对苏里格气田东区召51-统41井区储层层内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性和层间非均质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石盒子组8段、山西组层内和层间非均质性都十分严重,石盒子组8下亚段砂体最发育,在沿河道方向砂体连续性较好,而在垂直河道方向上河道砂体更叠频繁,连续性较差,致使层间非均质性最严重。  相似文献   

19.
引言井网和层系调整是油田开发过程中改善开发效果的基本方法,一般在含水上升快和产量下降时进行。永3断块1969年投入开发,到2006年12,一直分沙二2-4、沙二5-11两套开发层系,由于在开发过程中多层合采,受非均质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杨宗霞等 《内江科技》2014,(3):72+58-72,58
濮城油田西区沙二上2+3油藏为中孔中渗非均质断块油气藏,目前油田开发已进入高含水期,相当数量的剩余油以不同规模、不同形式不规则地分布于油藏中。为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利用动静态综合分析研究与密网格大规模数值模拟研究相结合,提高了剩余油研究精度和可信度。在此基础上,部署实施了剩余油挖潜方案,使油藏含水上升率下降、采收率提高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