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在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的时侯,在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时候,提出建立马克思主义未来学,具有双重重要意义。纪念是为了总结过去革命导师们如何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出了光明的远景;开创是指导未来,以便我们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情况和规律,认识得更正确和更科学。所以,无论从纪念,还是从开创的角度来说,  相似文献   

2.
中国正处在转型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想在当代中国继续生存与发展并对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发挥积极指导作用,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正处在转型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想在当代中国继续生存与发展并对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发挥积极指导作用,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相似文献   

4.
林娅 《科学中国人》2001,(12):18-20
“全球化”(globalization)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使用最为频繁的概念之一。对于全球化的现实,人们有一个从不承认到承认,从不理解到主动迎接挑战的过程。毫无疑义,全球化已经是当代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不向偏离人类文明的发展大道,就必然要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早就形成了有关全球化的思想和理论,当前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正确认识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客观地分析全球化给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未来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的未来的学说。但是就近40多年在西方学术界发展起来的,那种用定性和定量方法来对社会的不同方面、不同范围、近期、中期、远期的未来进行预测的专门学科——未来学来说,又是马克思主义需要去开辟的一个新领域。发展马克思主义就包括建立一系列新的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指导研究的新学科这样一个任务。我国学者于光远、钱学森等都就建立马克思主义未来学问题发表过意见。当前世界形势发生新的剧烈变化,对人类社会和世界格局的未来发展又一次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在70年代初,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1973年)和罗马俱乐部的第一个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1972年)二书的出版,曾引起了世界学术界关于信息社会、全球性问题等人类的未来问题的热烈讨论。最近又有两本书出版,一是布热津斯基的《大失败——二十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1989.4),二是尼克松的《1999,不战而  相似文献   

6.
王立清 《科教文汇》2008,(32):204-204
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国际性思潮。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工业文明的物质基础之上。西方马克思主义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派别。“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往往站在不同西方哲学的立场上来解读马克思的哲学,有走进马克思主义,也有远离马克思主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综述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的研究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要正确认识劳动价值论的研究方法和适用条件的区别,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问题以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劳动价值理论从狭义走向广义,就必须了解劳动价值的由来。因为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必须是建立在尊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之上,以求在新的历史时期科学的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精髓。  相似文献   

9.
徐敏 《今日科苑》2005,(12):55-56
德国的两位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90年代创立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它的产生是人类思想史上划时代的革命。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前人都没有达到的高度,以卓越的政治智慧把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价值标准、思想根基和思维方法提升到全新的境界,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彰显了人类社会史在新旧制度的更替中不断前进的这样一个事实,提出了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无产阶级顺应历史发展规律、创造新的社会制度的方向、路径和手段,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  相似文献   

10.
许帆 《科教文汇》2012,(9):12-12,1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就是将中国的具体国情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相结合,为促进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和谐发展。本文将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内涵的理解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怎样可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以及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启示这四个方面展开,简单谈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原理与环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普遍联系、本质联系是规律、实践是人特有的活动、矛盾的对立统一四个角度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从人受自然规律的盲目支配和受外部社会关系的盲目支配两个角度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环境破坏根源的思想和当代世界范围内生态危机的根源。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变革的理论论证了生态危机对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促进作用。通过经典作家的论述得出 :解决环境破坏的最根本方法是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 ,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进入自由王国 ,使人成为自然界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  相似文献   

12.
韩松  吕娉婷 《科教文汇》2012,(20):201-202
当代社会充斥着对马克思主义信念的怀疑,然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趋势。资本主义作为一个有弊病的社会形态必然不是社会的最终形态,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必然会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代替,这就是我们应坚持的马克思主义信念,这也是今天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13.
王咏华 《中国科技信息》2007,3(8):234-234,236
“循环经济”一词,理论界普遍认为是美国经济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其实,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以大量篇幅分析了排泄物的资源化和再利用,虽然没有直接使用“循环经济”概念,但是,他的循环经济思想已经十分清晰。该文将从三个方面来论述马克思的循环经济思想对我们正确处理人类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们党一向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中共中央最近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再一次表明了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意见》中关于哲学社会科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四个。同样重要”和其它有关重要论述,把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提到了极高的高度。这也  相似文献   

15.
李大钊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早期在日本留学期间,李大钊就积极参与各种留学生的社团活动,对中国政治情况逐步了解,十月革命的胜利让他意识到了资产阶级革命不能救中国,更是加强了他对马克思主义学习和认识。"五四"时期的李大钊更是创办报刊,办学讲课利用各种方式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在李大钊早期从民主主义者转而成为马克思主义革命者的进步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发展的过程的,他将先进的科学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相信无产阶级将会主导革命,无产阶级革命才能救中国。  相似文献   

16.
后马克思主义是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社会的一股颇具争议的政治理论、哲学思潮。拉克劳、墨菲在其著作《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中明确提出自己的理论是"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并称自己是"后马克思主义者",这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探讨。近年来,它在国内持续引发广泛关注,虽然研究时间不长但也取得一定的成果。本文主要阐述后马克思主义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综述。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针对人、社会和实践相互关系的界定为我们理解合理性问题提供了基本的依据。据此,重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合理性思想。  相似文献   

18.
王巧玲 《科教文汇》2008,(7):133-133,136
在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中,不但表现为同各种错误的思潮进行斗争的过程,也表现为对人类优秀思想文化成果进行吸收的过程,即对立统一的辨证运动,对立统一规律贯穿与马克思主义的整个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9.
刘立 《科学学研究》2007,25(4):585-590
龚育之(1929-2007)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开创者。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是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的理论基础。他提出了关于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观点的由来的三个阶段说,该观点的意义的五个层次论,并构建了邓小平科学技术论的体系。本文提出,科学发展观蕴含着以人为本的科技观,其含义是科学技术为民所享,为民所有和为民所治。  相似文献   

20.
金融危机原因的马克思主义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下全球依然笼罩在危机的阴影之下,对于此次自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人类有责任与义务进行反思与总结,吸取教训以免在今后的日子里重蹈覆辙。而这就要求我们去追问金融危机的根源到底是什么?笔者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才能对危机爆发的原因给出科学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