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凡刚进新华社的年轻记者都经历过这样一段痛苦的过程:从事新闻工作的头几年,就象钻进了一个“魔圈”一样,总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虽然他们要天天伏首书案,可不知道该写什么。他们或沉浸在前人优秀新闻作品中,徒生羡慕之心;或眼瞅着身边的中老年记者大作迭出而渐生自卑之感;或象填鸭一样,老记者“喂”个什么题目,自己就写什么稿件。对年轻记者来说,谁摆脱这个“魔圈”快,谁的业务成长就快,反之就慢。有的人当记者才一年,便走出了这个“魔圈”,三四年内就成了很活跃并的记者,有的人当记者五六年却依然在“魔圈”中游荡。有什么办法能使年轻记者尽快走出这个“魔圈”吗?有,那就是进行专题调研。回顾这几年走过的道路,我正是从专题调研中起步,走出这个“魔圈”的。  相似文献   

2.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说,语言都是可靠的标志之一,能把原始人的文化行为与非文化行为区别开来。但是,人类之有语言并不是一下子创造出来的。它是在漫长的时期中发明、积累并得到社会群体约定的。因此,人类文化的生成也无法以某一天为界,划出一条“生成线”来;它也是在漫长的时期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积累到一定的量度,才可以说人类文化的生成。那么,语言为什么这样重要,竟能成为文化生成的标志之一呢?这就是下面着重要讲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网络采访兴起的新闻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44年5月24日,莫尔斯从华盛顿向巴尔的摩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份电报,电文是:“上帝给我们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如我们所知,这个“上帝”事实上是人类自身。这以后,人类创造的电子和数字科技的飞跃发展从根本上颠覆了人类传统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环境。同样,媒体记者的工作方式也在这样的语境中不断实现着自身的转型。尤其在今天这样一个数字化的信息时代,记者们开始学会充分地利用网络来丰富、  相似文献   

4.
语言作为符号系统的一种,在科学技术条件甚少改变的漫长的前现代时期,人类传播所使用的符号系统主要是口头语言和书写语言。而现代科技所孕生的电子技术创造了一种视听兼备的“语言”即“电视”,即能听到声音又能看到画面,这种合成性表达语汇,是可以当做一种“语言”来看的。这种语言即可形象直观地“描述”形象,同时解说又能  相似文献   

5.
如果不健忘的话,人们总还记得,前些年,不少地方在粮棉收购中不打白条(“白条”,《现代汉语词典》注释说:“财务上指非正式单据。”),曾被有些大报、小报当作新闻报道过,好热闹了一阵子。可新近有些报纸又把这当作什么“宝贝”在报道了。难道这真是什么新闻“魔圈”? 向农民收购农产品“不打白条”的报道,就像在报道这样的一则消息:某地顾客们到某商场购物,都能掏腰包付款,至于为什么都能付款,或许其中可“生  相似文献   

6.
何颖 《视听纵横》2004,(4):65-66
人类自从有了语言的巴别塔(Tower of Babel),就开始出现了一种奇怪的潜规则,说同一种语言的人群更为亲近和排他性,巴别塔的废墟里或许埋藏着所有语言学的问题,但它所带来的“语言抱圈”效应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相似文献   

7.
10多年前,在档案界曾有众多学者讨论过档案是自然形成的,还是人为的,这个话题当时争论得很激烈。今天当我们再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这样的话题,对我们深刻地认识档案的本质属性,是有一定帮助的。人类在原始氏族社会漫长的岁月里,虽然还没有创造出表达语言的书写符号,但却有了一种“记忆”的需求,于是出现了“结绳记事”、  相似文献   

8.
罗军 《山西档案》2002,(3):23-24
专利权是知识产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信息是一种“被传递的知识与事实”,有人称其为“反映发明创造深度的技术信息”。在智力劳动的创造过程中,专利权通过文字、图形、声像等各种形式将创造活动的内容和过程记录下来并保存下去,使人类得以在知识的继承和发展中再产生新的知识,一代一代延续至今。这样,在一定条件下,专利权就依附于专利档案,并通……  相似文献   

9.
1993年第2期《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发表了李东同志的论文《走出“魔圈”——主持人与播音员语言特征辨析,兼与张颂教授商椎》,还有两篇“综述”中对此文的评价。三年多从三个地方读三次的文章,在我,几乎没有过,所以印象很深,尤其这一次,使我感到了那种“交相辉映”的锋芒和“振聋发聩”的力量。一个学科在初创期不应该也不可能只有“一家之言”。在播音理论方面我写过一些东西,总觉缺憾甚多,殷切期待着更多的“商椎”与批评;但又不想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因为总有机会。现在,教学任务繁忙,各种杂事缠身,本不打算说什么,可是,既然“指名道姓”了,不说点儿,有失对人家的尊重,还是先说两句吧。  相似文献   

10.
人与动物的关系史可以被描述为人类不断将动物“异质”化的过程。人类的文明程度,在某种意义上,恰恰是由动物的“异质”化程度来标识的。很显然,为了把自身描述为独立于自然、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主体,人类需要假设一个“他老”的存在。我们看到,在人类的语言中,有许多关于动物的描述,都显示出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人类利用了自身所独占的语言霸权,虚构了某种人不同于动物的本性或本质。不过,也有一些很早就觉悟到人与动物应该平等相处的先觉者,他们反对传统关于动物的看法,视动物为人类的朋友。法国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就是一个“怀…  相似文献   

11.
“疾病是什么?”“疾病意味着什么?”在很多时候,这两个问题有着极为不同的答案。当我们从医学角度谈论某种病症时,疾病就是疾病。而当我们说出“病魔”这样的词语时,则已经进入了隐喻的陷阱,不管是出于无心,还是习惯。 6年前,我为一家杂志的一个艾滋病专题前往北京佑安医院采  相似文献   

12.
卷首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eb2.0时代,博客,被称为“最大的咖啡馆”;图书馆2.0时代,图书馆学人的“咖啡馆”里弥漫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情调与学科情怀?在这样一个冬日里,来上一杯热咖啡,选择一个角落放松我们的身心,嗅着芳香的气息,体味着杯中的温暖,我们来聊一聊“图林Blog圈”。“图林Blog”,偌大一个虚拟而又真真切切的“圈”。这个“圈”,由N个可以自由倾诉的个性空间与N个可以自行做主的私有领地交织而成。在这个“圈”内,门派林立,流派各异。博主们各怀绝技,各领风骚,各俱风流。沉着稳键练达睿智一如“老槐”,幽默风趣机敏执着一如“书骨精”;言辞豪迈胆识过人一如“竹帛斋主”……在这个圈内,一个图书馆学人的个体专业理念被打造成公共的“圈”的专业意识;一个图书馆学人个体的魅力、个体的品格、个体的知识,积聚成了“圈”的风貌,“圈”的修养,“圈”的品质;一个图书馆学人私权所拥有的学科知识、学科精神、学科的价值体系以及对学科的忠诚度,显性并转化为“圈”的话语权,再经由“圈”的集体话语、集体关注、集体筛选,然后在私见与公见之间平衡为集体的价值体系,进而用这个价值体系来维护我们这个学科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图林Blog”,圈就的是学人的智慧与学科...  相似文献   

13.
人类社会正在跨入一个“小众”时代,消费者不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是分化成一个个具有共同兴趣或生活态度的小众群体。与此同时,以往的大众媒体也不再“大众化”,而更倾向于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特定受众群体。媒体与消费者的互动和媒体的细分成为一个潮流,一种趋势。时代创造需求,时代也创造机遇。要想在“小众”时代“大”有可为,出版业也必须顺势而为,冲破固有的出版模式,积极探寻“小众”出版的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14.
陈斐 《报刊之友》2014,(4):104-105
“女书”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性别文字,它是由女性所创造的文字符号体系。女书的私密传达在一个私密的关系圈中交流和沟通,而这样的传达方式也是小众的。本文在此提出了:女书“私密”的传达一说,对于其传达中存在私密性的提出做了一些界定。女书的文字-女字,是属于她们小众圈子里的视觉传达符号,是私密传达的视觉符号。本文根据女书的视觉语言,分析女字其中的视觉元素和视觉的形式美,希望让这种深具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视觉元素,在保护和传承的女书文化的基础上,纳入设计的范围,更好的传达其中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5.
靳文杰 《大观周刊》2012,(14):18-19
语言是一种交流思想的符号系统。但是语言是如何成为交流思想的工具呢,我们不会思考这样的问题,因为通常我们会以为抽象思维是靠语言建立的,思维是语言的内容,语言是思想的形式。但是,常识是需要清洗的。思维和语言并不是共生共存的,也不是简单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而是通过意识焦点的照亮将思想和语言建立起联系的,这种在人脑中建立起来的“音”与“义”的联系使得“音”通过刺激在大脑中唤起了南这个“音”建立起来的“义”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的沟通了交流.  相似文献   

16.
《全国新书目》2023,(3):100-103
要说2023年开年科技圈的“顶流”,自然要属ChatGPT了。当机器能理解人类的语言,能够与人类持续对话,甚至还能写出像模像样的文章,这真的不是机器文明出现的标志吗?而人类文明又将因此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在这个宏大的命题前面,我们都需要更多的学习和探索。  相似文献   

17.
赵光  李宏宽 《新闻传播》2006,(10):47-47
艾丰先生在讲到新闻语言时,在提出了“新闻语言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概念?”的问题时给了肯定回答,即:新闻语言是一种独立的语言,它应该具备“真诚”的素质。 新闻语言为什么要“真” 大家都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鲜”是新闻存在的价值,这两点是新闻最基本、最核心的特点,这不是某个人的规定,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类为了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这里讲到的“新鲜”,主要是由新闻的内容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论编辑创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起创造,我们自然会想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还有蒸汽机、电灯、航天飞机、力学三大规律、相对论、元素周期律等世界不同历史时期的创造发明成果。这些成果确实代表了一个科技时代的产生。于是,人们便把这些成果作为了“创造”的代名词。《辞海》便将创造一词解释为“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现在看来,这样理解并不全面。日本学者恩田彰教授在其著作《创造的理论和方法》中,列举了有关创造的83个定义,有代表性的定义为:“创造是人类智慧行为的一种,它通过对储存的信息资料做出选择和判断,产生出有新价值的东西。”我国学者对此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亦有不同的表述,有代表性的是“人们在各种社会实践中,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现新事物,研究新问题,解决新矛盾,产生新思想或新产品,以满足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需要,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活动过程。”这些定义虽然形式不一样,但实质  相似文献   

19.

  英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曾经提出过“三个世界”的理论,他把客观的物质世界称作“世界一”,把人类的思维、心理等称作“世界二”,把人类创造出来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称作“世界三”,波普尔高扬了“世界三”的价值和独立性,并认为“世界三”如同“世界一”一样有其独立发展的规律,诸学科互相影响并有可能产生自己的问题。以此观察人类创造的客观精神文化世界,可以看到一幅充满普遍联系的知识图景,其中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在人类创造的精神文化世界里,任何一门成熟的学科都不会孤零零地存在,而是以系统的方式完全地展现自身,表现为体系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代荣芹 《大观周刊》2012,(31):202-202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人们在劳动生活中都离不开语言,三到六周岁幼儿求知欲旺盛,对周围的事物表现出强烈的欲望,幼儿期是孩子们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只有孩子真正学会了说话,才能把自己的意思正确的表达出来。虽然孩子具备说话的能力,但如果不进行专门的训练,就算幼儿的语害能力天生特剐好,那么他的语言能力也会下降的,所以训练幼儿的语言能力要有一个科学的方法。要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增进幼儿知识,开阔幼儿视野,这样才能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