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有一篇文章在论证“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见《民心·天下及其他》。《法制睐望》1994年第3期,署名“本刊编辑部”)这个论点之后,归纳道: “可见,正反两方面的例子,都证明了我们老祖宗一再重申的那个古训: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然而,紧接上文“共产党人及其领袖大得民心。果然,不久就把五星红旗插上了天安门城  相似文献   

2.
沈晓云 《大观周刊》2012,(30):204-204
带过毕业班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有些平时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考试的成绩却不理想,甚至名落孙山,究其原因,问题都出在语文上。这恰与“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教育理念冲突,成了“得数理化者未必得天下,失语文者势必失天下”的局面。  相似文献   

3.
金浪 《大观周刊》2012,(30):76-76,75
常言道:“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古往今来,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都深知选贤任能是领导者的第一要务。战国时期的齐威王,曾把人才誉为“国宝”;美国钢铁工业之父卡内基则满怀拥有人才的自信,声称“即使将我所有的工厂、设备、市场、资金全部夺去,但是只要保留我的组织和人员,四年以后,我仍将是一个钢铁大王。”韩愈也曾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那么,在人才千里马面前,如何才能成为独具慧眼的伯乐呢?笔者以为,历史上最值得借鉴的是《诸葛武侯文集》中记载的著名的七观法。  相似文献   

4.
人,是“万物之灵”、“得人心者得天下、得人才者得天下”。人才问题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是个头等重要的问题;对于中国图书馆事业来说,毫无疑问也是一个头等重要的问题。要实现图书馆现代化,首先就必须实现“图书馆人”的现代化。为此,我们不仅要探索图书馆人才的成才之道,而且还要研究并掌握如何造就、开发、管理和使用图书馆人才。本着这个愿望,笔者试图就下列几个问题略谈一点自己的看法,祈望能够以引起同仁的注意.  相似文献   

5.
卷首语     
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得民心者得天下。新闻舆论工作是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通过信息传递影响人,说到底是为了凝聚人心;它处于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通过价值判断引导人,实质上是为了赢得人心。可以说,舆论是左右人心的关键力量:好的舆论会鼓舞人心、汇聚力量,不好的舆论会涣散人心、瓦解斗志。今天,随着媒体技术的进步,新闻传播呈现人人传播、多向传播、海量传播的  相似文献   

6.
作品赏析 历史有两种:一种是得民心者得天下,一种是得天下者得民心。 作为地市报人,欲得民心,须为民生而谋;欲得市场,须为民生而谋。可以说,为民生而谋,是新时期新闻人的使命,更是党报从业人员的天职。  相似文献   

7.
舆论作为民意的表达和体现具有强大的力量.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正说明了民心、民意和舆论的巨大社会威力。这使得古今中外凡是想有所作为的政治家都十分注意掌握驾驭舆论的艺术.借以去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当政者应当时刻注意广开言路。畅通舆论,发挥好新闻舆论在反映和表达民意,以及进行社会监督和社会调节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还应当注意增强营造和改善舆论环境的能力。提高舆论宣传的艺术和水平,要善于驾驭和引导舆论,为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服务。  相似文献   

8.
刘少文 《新闻传播》2007,(11):28-29
“新闻是今天的历史,历史是昨天的新闻。”从这一意义上说,记者是一群活在历史事件中的人——他们常常既是目击者、见证人,又是参与者、构建者,同时还是前瞻者、预言家。  相似文献   

9.
精英史观在媒体中存在的主要表现 1.“得一人而得天下”论。这实际上是精英创造历史,杰出人物是有效的数字而人民群众只是无效的“0”的旧调在媒体重弹。这一点在历史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像《三国演义》中水镜先生就对刘备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定天下。但结果怎样呢?刘备二人都得了,天下也没保住。可我们现在的媒体,特别是报刊上有关企业家业绩的报道,  相似文献   

10.
政治新闻一般由于其内容的重要,决定了位置处理突出、显要。但同一条要闻反映在各家报纸版面上又不一样。尤其是标题大相径庭,效果也相差很大。例如,元旦前30日的人民日报与各报都刊登了新华社的统发稿: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党建理论研究班成员座谈的新闻。应该说这是很重要的政治新闻,领导同志特别是总书记江泽民作了很多重要指示,报道很长。读者看报先看题,题目标得好,能抓住人心,否则就摇头不看,另换地方了。象这则重要新闻,你如果仅仅标出“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党建理论研究班成员座谈”,或进一步标出:“江泽民就加强党的建设作重  相似文献   

11.
一晃,辛亥已经过去一百年了。 这一百年间,史称中国历史上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所以称之为“三千年未有”,主要在于体制的变化。首先,是封建王朝至少在形式上的结束。数千年来,贯穿中国政治始终的是家天下。一家一姓之国,有着庞大的市场与悠久的历史。这种体制的一个特征是,“国不知有民,故民也不知有国。”社稷,是帝王的私产。  相似文献   

12.
新闻的写作同绘画艺术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艺术。新闻无论其内容如何,都应当写得精粹简洁,都应当以少少许的事实、言文,来体现尽可能多的内容。所以,在新闻写作中,含蓄手法的运用是不可忽视的。它既可收到“说出者少,不说出者多”、“举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句外”的效果;又可以力避文章过直、过露,以至肤浅的毛病。这就象宋代著名画家郭熙所讲的:“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在新闻写作中,巧妙构思,  相似文献   

13.
怎样治病     
土仰山同志在《新闻战线》今年第五期的《文章病院》里发表《“垃圾千金”及其他》一文说,《世界之窗》杂志上出现过《神童的发现和培养》的标题,中国青年报上也出现过《神童的造就》的标题,这就是一种“把个别儿童吹得冲乎其神”的表现。他还把这同“造神运动”联系起来。读后,我有点不同的看法。语言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作家有“神来之  相似文献   

14.
去年五六月间,北京一位新闻学者来乌鲁木齐,同新疆主要新闻单位搞了一次受众调查。返回北京时,我握着她的手说:“欢迎你明年再来新疆。”出乎我的意外,她却说:“新疆的瓜果虽好,可你们的新闻思想保守得全国少有,呆在这里会闷死,我再也不来了!”这一席话使我想得很多。我是学新闻的,时刻关心着我国新闻改革的进程,了解关于新闻改革的各种观点,懂得经济、政治、文化改革的深化在呼唤着新闻改革。在工作中,自己也一直嚷嚷着新闻改革。可  相似文献   

15.
新闻姓“新”,时间上的及时、迅速、快,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应该充满“今天”二字,记者则是“今天”新闻的跟踪者、追逐者、报导者。“今天”的新闻,到了“明天”,就变成“昨天”的历史,回忆考证“昨天”那是历史学家的事。可是,发生在你周围的新闻每时每刻生生不息,所有新闻  相似文献   

16.
去年五六月间,北京一位新闻学者来乌鲁木齐,同新疆主要新闻单位搞了一次受众调查。返回北京时,我握着她的手说:“欢迎你明年再来新疆。”出乎我的意外,她却说:“新疆的瓜果虽好,可你们的新闻思想保守得全国少有,呆在这里会闷死,我再也不来了!”这一席话使我想得很多。我是学新闻的,时刻关心着我国新闻改革的进程,了解关于新闻改革的各种观点,懂得经济、政治、文化改革的深化在呼唤着新闻改革。在工作中,自己也一直嚷嚷着新闻改革。可是说来惭愧,我们报纸的改革主要是在形式上转圈:改进一些新闻的写作方法呀,搞一些密集性版面、增加信息量呀,等等。搞了一个农场领导压制、打击支边知青的报道,还被斥为“不真实”,说是向港报提供了“炮弹”,从此吓得重要的批评报道也不敢搞了。联  相似文献   

17.
由黄石广播电视报社孙发友撰写的《同题新闻写作思辨》日前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探讨新闻同题写作现象和规律的专著.作者从“同题材新闻”的写作这一角度入手,探求如何达到“同”中求“异”:即在对同一具体事件或同类事物的报道中,如何使自己的作品写得更快、更新、更活。该书共分9章,约订17万字.《同题新闻写作思辨》出版@程丽华  相似文献   

18.
郑玉生 《新闻世界》2014,(12):220-221
常言道:“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古往今来,有远见卓识的领导人,都深知选贤任能是领导者的第一要务。如今,面对大量的优秀人才,领导者往往难以取舍,同时求进欲望并渴望得到有限的职务,也是构成一个矛盾体。因此,作为领导者必须牢牢掌握用人的艺术,广泛发掘和培养人才,力争选准才,用好才,做到知人善用,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领导者必须要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这样,才能为党的事业培养后备力量和接班人提供平台。  相似文献   

19.
徐长业 《大观周刊》2013,(4):312-312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当前,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更为迫切。本文着重分析了做好群众工作的路径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20.
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怎么理解这句话呢.笔者认为,老子所谓的“不争”不是真的不争,而是眼前不争,是依托着道的无痕迹的争,是为以后发展的争,是不争之德的体现.天下之事,唯有不争之德可以服人,唯有与人无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既是老子以柔克刚思想的体现,又表达了一种人格力量.纵观滚滚红尘,凡好争者,终必是得而复失;而不争者,则终是得而不失.德者自得,无德者不得.得失之理,唯在一个“德”字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