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桂花  邱佃奎 《视听界》2007,(4):08-108
面向农村的县级广播电台,生存空间日渐狭小,原因除了媒体竞争激烈,更在于不少县台对农节目定位失准,形式呆板,缺乏应有的影响力、向心力和凝聚力。近几年,不少县台为了求生存,盲目效仿大台和专业台,大量开办生活类、经济类、文娱类“非农”节目,忘记了自己的受众主体是广大农民。与农民拉开了距离,也就丧失了自己应有的地位。如何改进县级台农村广播节目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陶伟 《视听界》2007,(3):88-89
饱受争议的广播医药类咨询节目(俗称“卖药”节目),办还是不办,成为一个问题。随着社会反对呼声的加大和国家有关部门监管措施的逐步到位,“后咨询节目”时代已经清晰可见。所谓“后咨询节目”时代,是针对目前医药类咨询节目在广播中泛滥成灾而言的。在“后咨询节目”时代,医药咨询类节目要么与广播无缘,要么改头换面,以传递健康保健知识的形式出现,不管是哪种面目,都不会像现在这样用大段的时间王婆卖瓜了。  相似文献   

3.
张树学 《大观周刊》2012,(18):133-133
“民生新闻”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闻节目形式.严格地说来.这个定义其实还并不能非常准确地描述出这种新闻节目的整一个存在形态。但可以肯定的是.目前我国的“民生新闻”节目.其来源都是百姓的日常生活.内容上围绕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形式上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  相似文献   

4.
民生新闻是“从群众的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的新闻”,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形式上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本文从如何提高这类节目的新闻质量上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5.
袁志红  周为筠 《今传媒》2006,(8X):10-11
广播电台热线栏目的发展大致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二十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到1996年,“热线”作为一档双向交流、人际互动的舆论监督栏目,成为电台参与媒体竞争的一大优势。“热线”这一节目形式起源于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广东,1986年底珠江经济台开创“主持人——直播”模式,此后“直播”被视为中国广播争取受众注意力的有力手段。1990年6月,深圳电台在全国率先推出新闻时政类热线节目“深圳事大家议”,广播电台新闻时政节目开始纷纷引进“热线”。1992年10月28日,上海东方广播电台设立了“东方传呼”栏目,1993年2月10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990听众热线”节目开播。“热线”开始的时候是录播:首先把所有听众来电录音,然后进行筛选,选出有报道价值的题目派记进行深入采访,再进行编辑合成在节目中播出,促进有关问题的解决。但是也有例外,如南宁广播电台自1991年开设的“投诉热线”节目就是直播形式。第二阶段,从1997年至今,各地人民广播电台创办的“行风热线”与行政执法机关形成联动机制,成为政府抓明。  相似文献   

6.
在台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新闻中心高扬改革的旗帜,在节目形式、内容以及管理机制等各方面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全力打造名牌节目。《阳光热线》入选全国首届新闻“十佳”栏目,《河北新闻》在尼尔森几次收听率调查中都遥遥领先,位居全台首位,成为名副其实的“龙头节目”,《今日焦点》、《全省新闻联播》等节目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回顾这两年的品牌运营,许多有益的尝试都成为孕育名牌节目的沃土。  相似文献   

7.
电视“真人秀”的冷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一股“真人秀”的热潮正在全球蔓延,并已成为一道电视文化新景观。“真人秀”是指由普通人(非扮演者)在规定的情境中,按照制定的游戏规则,为了一个明确的目的去做出自己的行动,同时被记录下来而做成节目展示给电视观众。这种新的节目形式一经出现,就风靡世界。始  相似文献   

8.
黄英 《新闻采编》2005,(4):27-28
眼下无论你身在何处,什么时候,只要打开收音机,都不难听到一些被听众称之为“卖药”的节目。我们广播人通常美其名曰“医药健康咨询讲座”。“医药健康”节目诞生于90年代中期,从90年代末到现在一直风头不减,为广播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这些“卖药”节目往往是一些医生甚至对医疗知识一知半解的人在那里自拉自唱推销药品,很少顾及听众的感受,听众很有意见,严重影响了广播的收听率,使广播人弃之心疼,食之又骨鲠在喉。那么,“医药健康”节目的生存空间到底有多大?它对广播业的发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多于利呢?这成为许多广播业内人士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程晓梅 《视听纵横》2003,(4):103-104
节目是一家电视台的主要“构件”,没有节目的电视台是无法想像的,节目是电视台生存、发展的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电视节目必须面向市场,这个“市场”的概念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无形市场,即电视台每天以节目播出形式面对的受众市场;二是有形市场,即通过以货币形式进行交易的节目市场。前是“消费环节”,后是是“流通环节”。  相似文献   

10.
看到安阳人民广播电台办了这么好的一个节目,心里感到很振奋。我认为这个节目与别的台的同类节目相比有六大特点:第一个特点,安阳人民广播电台的《效能监督热线》节目目标指向更加明确。大家知道,所有行风热线节目,通常都被冠以政府和群众的“连心桥”,社会矛盾的“减压阀”,“监督岗“,提升党和政府形象的“展示台”,领导了解民情的“平台”,“窗口”等等称谓。  相似文献   

11.
节目创优创新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媒体的生存。电视传播领域严重的“结构性过剩”现象和“节目大量同质重复”现象把今天的电视观众折磨得心理上焦,感情上烦,手里的遥控器不停地转换频道,选择节目表现得十分挑剔。电视收视市场上不仅是货比三家,而是货比几十家。因此,任何电视媒体,无论规模大小,必须坚持节目创优创新,方能争得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2.
权威 《新闻传播》2007,(8):66-66,32
广播小说(小说连播),作为一种传统的广播文艺形式,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曾经有着“万人空巷”的社会影响力,但随着广播事业的推进,这种广播文艺形式在选材、编辑、演播,尤其是节目包装上如何综合反映出“时代性特征”,还值得我们仔细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日寸尚追求”这八个字看似简单、但是内涵却是丰富的。“以人为本”可以说是在以观众为主体下的节目内容的体现.“日寸尚追求”则是节目形式上的体现,也就是节目的个性特征.二者既是分离的又是相互联系的.节目内容和节目形式,在做到以人为本的时候、就是在追求时尚,在追求时尚的时候,我们不能抛弃对人的心灵和行为的阐释。进入21世  相似文献   

14.
查谦  任前方   《现代传播》2001,(4):116-120
2001年6月2日至3日,广播谈话节目研讨会在北京广播学院国际交流中心举行。本次会议由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研究中心、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和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共同举办。在两天的时间里,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位广播谈话节目主持人对谈话节目的生存空间、节目的选题、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位置和作用以及广播谈话节目主持人的素质等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一 开幕式上,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常务副会长刘习良对广播谈话节目做了深入的剖析、他认为“现在谈话类节目遍地开花,但是水平高低不一,质量参差不齐,听众观众的反映更是有天壤之别”…  相似文献   

15.
张霆 《新闻采编》2007,(1):22-23
目前,国内很多地方的广播电台都开设有诸如“医疗咨询”、“健康热线”、“空中门诊”之类的医疗热线节目。尽管各地方的社会经济、文化风俗差异较大,但此类电台医疗热线节目却都办得大同小异,也红红火火。总体来看,该类节目大都采用这样一种形式:由电台的一位主持人及一位“特  相似文献   

16.
怎样做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评论节目是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中央电视台设置“焦点访谈”栏目后,其它卫星台、省市台纷纷仿效,或以“话题”形式,或以“视点”形式推出新闻评论节目,增强了电视的可看性,拉近了电视与群众的距离,也给电视节目注入了新鲜空气和活力。笔对做好新闻评论节目有一些想法和体会,愿与同行探讨、磋商。  相似文献   

17.
电视播音、主持,是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在节目规定的特定时空的“假定”情境下,实现与观众的有效交流的传播方式。要做到电视节目的有效传播,电视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必须找到一种恰当的“表演”形式,而在诸多的“表演”形式中,注重播音、主持的自然美,无疑是提升节目整体美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张翔 《记者摇篮》2005,(9):40-41
近年来,电视新闻界越来越多地使用一个新的名词:“民生新闻”。越来越多的地方台不约而同地把本土化特色浓厚的民生新闻当作竞争时代拓展生存空间的神奇法宝,把“关注民生”作为自己节目的宗旨。南京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则被奉为民生新闻的典范,为许多电视人所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19.
与国内众多新闻类谈话节目相比,湖北电视台大型谈话栏目《沟通》坚持高端访谈,坚持贴近百姓,把演播室搬到生活中间,面对社会热点难点,让官员和百姓“面对面”,用沟通的语态对话交流,变新闻谈话节目为“说话节目”;用沟通方式化解矛盾,变“曝光思维”为“沟通思维”,栏目走出了创新创优的路子。专业人士认为,面对各种社会矛盾,《沟通》强调舆论的引领作用,变以往“简单曝光”“一味批评”为“沟通化解”,是舆论监督实践中的创新,是理念上一次难得的突围。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出现了“泛主持人化”和“去主持人化”两种趋向,主持人的选拔不仅限于科班出身,还扩展到明星或者某一领域的专家.除此之外,主持人在节目进程中不再频繁出镜甚至是“消失性”的不出镜.在这种打破传统主持人的选拔方式和角色定位的电视真人秀节目中,主持人要想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必须提升人文关怀素养、主动“隐匿”自我、建立个性标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