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拳击运动员大负荷训练前后生理生化指标、心理学指标和HRV指标的变化,多维度监测拳击运动员的运动疲劳。方法:本研究以6名优秀拳击运动员为对象,分别在4周赛前训练阶段开始前和结束后(大赛前6周至大赛前2周)的调整休息次日晨空腹采肘静脉血,测量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清睾酮、皮质醇浓度,并在采血当日测量清晨醒后晨脉和心率变异性,在早饭后填写运动心理疲劳问卷(ABQ)。结果:(1)4周赛前大负荷训练后血清睾酮、睾酮与皮质醇比值较训练前显著降低(-38%、-52.7%,P<0.01),血清皮质醇和晨脉均显著升高(+32.4%、+20.4%,P<0.05);(2)ABQ调查显示,4周赛前大负荷训练后运动员成就感降低、运动的负评价、心理疲劳Z加权总分较训练前显著升高(P<0.05、P<0.05、P<0.01);(3)心率变异性分析显示,4周赛前大负荷训练后lnLF、LF/HF较训练前显著升高(P<0.05)。结论:四周赛前大负荷训练后优秀拳击运动员机体运动疲劳以机体合成代谢小于分解代谢、心脏承受训练负荷能力降低为特点,运动心理疲劳加剧以成就感降低、运动的负评价升高为特征,lnLF、LF/HF升高提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失衡倾向于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生理生化、心理指标与HRV结合可较全面监测拳击项目运动疲劳。  相似文献   

2.
刘晓春 《湖北体育科技》2013,(8):752-753,717
运用实验法、比较法等对广东省优秀赛艇运动员一周强度训练前后机体疲劳状态进行监测,通过Omega Wave系统评价运动员的心功能。结果表明:部分运动员神经疲劳程度偏高,个别运动员已产生疲劳积累。针对改善疲劳状态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阶段训练周期中优秀重剑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研究击剑运动员阶段训练周期中Hb、CK、BU、T、C、WBC的变化规律及不同指标变化趋势的相互关系.实验对象与方法:8名广东省男子重剑运动员,在阶段训练周期中不同阶段结束后次日早晨7:30~8:00抽取肘静脉血,进行各指标的测试.实验结果:Hb比赛前后有显著性变化(P<0.05);CK 8周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BU无显著性变化;T4周后与基础值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8周后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皮质醇比赛前后有显著性变化(P<0.05).白细胞在整个训练期间无显著性变化.结论:血红蛋白、睾酮随着运动负荷的递增而下降,随运动负荷的减少而回升,能准确反映训练负荷的变化曲线;肌酸激酶对肌肉的训练负荷较为敏感,在运动负荷突增时急剧升高,血尿素的变化不明显,这和影响它的因素较多有关;整个训练期出现3个运动性疲劳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SPCS系统引导射击运动员进行放松、注意集中、表象演练等综合心理训练,并对其训练的效果进行评价研究。方法:对10位射击运动进行8周时间个性化的心理技能训练,训练的前、中、后期分别进行心理协调能力、运动心理技能问卷和心理疲劳问卷的测试。结果:单次的综合心理训练前后,队员的协调能力测评得分都有显著提高(p0.05);另外,整个8周训练前后,队员的心理协调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运动心理技能水平显著提高(表象技能p0.05,焦虑管理p0.05,专注p0.05,放松p0.05,总分p0.05),心理疲劳中的情绪/体力耗竭指标得分显著降低(p0.05),心技结合思维得到一定程度的强化,队员主观感觉较好。结论:利用SPCS系统对队员进行个性化心理技能训练对于队员心理协调能力、运动心理技能的提高和心理疲劳的缓解都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大赛备战期间男子花剑优秀运动员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男子花剑运动员大赛备战期间血红蛋白(HB)、肌酸激酶(CK)、血尿素(Bu)、睾酮(T)、皮质醇(C)的变化规律,以及它们间的相互关系.选择广东省男子花剑运动员9人,在不同训练阶段结束后次日晨7:30~8:00抽取肘静脉血,进行各个指标的测试.4周后HB与基础值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CK比赛前后变化具有显著性(P<0.05);BU在训练期间变化无显著性;T 8周后变化具有显著性(P<0.05),比赛前后变化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C变化无显著性.HB、T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下降,随运动负荷的减少而回升,其中T的变化具有一定的滞后性;CK对肌肉的训练负荷最为敏感;从生化指标的变化反映了整个训练期花剑运动员出现3个运动性疲劳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训练手段对普通高校健美操运动员身体形态的影响.方法:选取邵阳学院体育系健美操专选班大学生36人,随机分为CMJ、DJ、SE、SC4组,每组9人.观察训练14周后受试者的体重、腰围、大腿围度和小腿国度的变化.结果:14周训练后,(1)CMJ和DJ组的体重没有显著变化(P>0.05),而SE和SC组的体重显著增加(P<0.05);(2)各组腰围显著减小(P<0.01),其中以CMJ、DJ组的效果最好(P<0.01);(3)SC组大腿国度明显增加(P<0.05),而其他3组没有显著性变化(P>0.05);(4) DJ组的小腿国度显著减小(P<0.05),其他3组没有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不同训练手段可以明显影响普通高校健美操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因此,可以根据运动员不同个体形态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7.
游泳运动员大负荷训练中心理、生理疲劳和应对方式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测量法跟踪调查了33名游泳运动员6周大负荷训练中的心理、生理疲劳和应对方式,目的是为教练员科学进行大负荷训练提供心理和生理依据。结果显示,POMS量表和10项自我陈述测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游泳运动员大负荷训练中的心理疲劳;训练中最高心率、血红蛋白、血清肌酸激酶、尿素氮等指标可以客观地反映游泳运动员大负荷训练中的生理疲劳;在大负荷训练感受中,女运动员精神疲倦显著高于男运动员;面对大负荷训练的疲劳,男运动员倾向于采用自我激励、转移注意力和解决问题及逃避等应对方式;女运动员则倾向于采用自责、宣泄、寻求支持和幻想及逃避等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测量法跟踪调查了33名游泳运动员6周大负荷游泳训练中的心理、生理疲劳和应付方式,目的是为教练员科学进行大负荷训练提供心理和生理依据。结果显示:POMS量表和10项自我陈述测验一定程度可以反映游泳运动员大负荷训练中的心理疲劳;训练中最高心率、血红蛋白、血  相似文献   

9.
模拟“低住高练(LoHi)”对游泳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LoHi训练法对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机制,为LoHi训练法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对15名优秀游泳运动员进行2周的LoHi训练,分别于训练前后进行气体代谢、力竭性递增负荷运动能力测试;在训练的整个过程中进行5次专项有氧能力的测试.结果2周LoHi训练后,①男运动员VO2max、VO2max/kg、Vemax和O2-plusemax显著提高(P<0.05),女运动员无显著性变化(P>0.05);②力竭性递增负荷运动后,男女运动员运动后的Bla均非常显著的下降(P<0.01~0.001),男女间无性别差异(P>0.05);同时运动后Bla的下降率表现为逐渐升高的趋势;③力竭性递增负荷运动中,男运动员Wmax提高了12.7%(P<0.01),女运动员则提高了6.12%(P>0.05); Tmax男子提高17.7%(P<0.05),女子提高7.44%(P<0.05);④男运动员在2周LoHi训练过程中运动成绩呈升高趋势,Bla呈逐渐下降趋势,训练后7d运动成绩最好,Bla却下降51.9%(P<0.01);女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运动成绩和Bla均呈下降趋势,训练后7d运动成绩最高,18d下降,但Bla均明显低于训练前(P<0.01).结论两周LoHi训练提高了运动员对负荷的适应能力,特别使运动员的一般有氧能力和专项有氧能力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女运动员对缺氧的适应能力明显低于男子,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4周1 900 m高原训练对短距离自行车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的影响.方法:上海自行车队7名男子场地自行车短距离运动员进行为期4周的海拔1 900 m高原训练.每周训练安排相同,包括公路有氧课5节、场地专项课4节、身体力量课2节,训练负荷逐渐增加,第4周减量调整.分别在高原训练前、后相同时间测试空腹体成分,进行15 s最大频率、最大功率测试,以及45 s×2组(间歇20 min)功率维持能力测试,选取时间点测试HR和BLa,并计算15s分段功率;分别在高原训练前、结束后和结束2周后采静脉血测试血常规、T、C,高原训练1周后相同方法加测血常规.结果:1)高原训练后运动员体重、体脂%、骨骼肌质量和脂肪质量没有显著变化(P>0.05);2)高原训练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分别提高了7.4%和6.9%(P<0.05),而睾酮提高了22.9% (P<0.01);3)高原训练后15s骑行测试中的最大频率无变化,最大功率仅提高2.4%(P>0.05);4)高原训练后两组45s测试中的最大和平均功率均无显著变化(P>0.05),但一、二组间的最大功率下降率和平均功率下降率分别降低40.5%和51.8%(P<0.01),且第一组结束后3min、第二组开始前和第二组结束后3 min的血乳酸分别降低了11.2%、21.2%和9.5%(P<0.01),而20min间歇期内的乳酸消除率明显提高.结论:4周1 900 m高原训练未对自行车短距离运动员的最大频率和最大功率产生显著影响,但以糖酵解代谢供能为主的重复做功和做功维持能力,以及疲劳消除能力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