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蕴涵了深刻的人学思想,但一直被大家所忽视,大家的焦点总是集中在它所体现的政治思想精华上。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说,是做人的教育。本文通过分析《君主论》中的人性观、命运观、处世观,结合大学生自身特点,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提出观点,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陈独秀不仅是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同时,也是卓越的人民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对发展新式的近代教育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而体育观是其新的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陈独秀认为“智、力、德三者并重,为近代教育之通则”,提倡实行“兽性”主义;陈独秀的体育观,对改变中国传统的“文弱”之风与促进人的和谐、全面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今...  相似文献   

3.
当前学界多以为“理一分殊”只是体用范畴,其实这种理解是局限的。以“意象诠释”观之,朱子哲学实乃以“理一分殊”为结构与纲领、思维与方法,建构其整个哲学体系。具体而言,“理一分殊”贯通其本体论、工夫论与境界论,体现出本体、工夫、境界三者的同构性。在本体论中,“理一分殊”表现为“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在工夫论中,“理一分殊”表现为“敬贯体用,彻上彻下”;在境界论中,“理一分殊”表现为“一理”与“分殊”的圆融互摄,体中有用,用中有体。  相似文献   

4.
“深观其意”说是苏轼诗歌鉴赏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充分认识文学品评、鉴赏之难的基础上提出了“深观其意”说,并在其具体的品诗实践中综合运用了多种具体的文学批评方法,越过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寻象现意,以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从而达到深观其意的审美效果。他结合自身的创作实践,并以历史为参照,既注重文学外部因素,即作者、读者及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对文学批评的重大影响,又不忽视对文本本身的研究。是人本主义批评方式与文本主义批评方式的有机结合,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多元成才观”是注重从多元多样的角度培养学生成长成才、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观念。在“多元成才观”理念的指引下,时代新人的培育拥有新路径,即在注重“多元成才观”助力实施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助力学生综合能力全面提升根本要求的基础上,明晰“多元成才观”是遵循高校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与以文化人必然要求的实践逻辑,以实现“多元成才观”助力青春奋进新征程、攻坚新挑战、赋能加速跑、建功新时代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柳宗元的革新教育思想,一是提倡接触实际、独立思考;二是强调后天学习;三是顺人之天,以致其性。柳宗元对教育实质的阐述对于高等教育提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树立"能力为本"的人才观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知名美籍华裔汉学家陈世骧于诗学领域成就卓著,学界多关注其“抒情传统”论,而他在阐发中国文学“时间”主题方面亦富创见。陈世骧论“时间”最精彩者有两处:其一,陈氏精心构织中国式悲剧观,视命运为时间空间无尽流转,以此发掘杜甫《八阵图》之悲剧精神;其二,陈氏以“时间性”为轴心,绾和屈原《离骚》各要素,重释此诗的时间意识。其理论精义值得探讨和评析。  相似文献   

8.
“体用”是中国传统哲学与思想史中的概念,也是武术文化体系中的重要脊线。作为一对哲学范畴、思维方式和分析框架,“体用观”对建构武术理论有着重要意义。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和历史研究等方法对武术与体用思想相融的基本内涵、内在机制以及方法意义进行分析与阐释。认为,拳势“以练周身一体的内气与劲力为体、以练攻防一体的技击战术与技巧为用”、拳理“以静为体,以动为用”和拳法以“体道、味道,进而以武入道”的体认阶序共同建构起了武术“练体”与“练用”的基本内涵;“道器不二”的道艺体用观、“已发未发”的动静体用观以及“摄用归体”的拳势体用观集中反映了武术与体用思想相融的内在机制;武术的延续过程是在一次次“体用互变”的过程中实现了对自身的内在超越,其对体用思想的吸收与借鉴,不仅从思想层面印证了传统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更为重要的是为自身在整个传统文化延续与更迭过程寻找到了“因循”与“通变”的理据。  相似文献   

9.
胡宏是南宋初湖湘学派创始人,著名的理学家,他以自己的心性论哲学为基础,其教育哲学思想主要包括:“因民之性,导之向善”的教育作用论思想;“有体有用,明体达用”的教育目的论思想;“系统完整、辩证统一”的学习论思想;“尽心成性,求其放心”的德育论思想。这些教育哲学思想中虽然夹杂着一些封建糟粕,但充分挖掘、研究,批判地继承这些宝贵的教育哲学思想遗产,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和实践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体功夫论是我国宋代出现的一种独特哲学思想,是直承儒家心性论的演变结果。以本体功夫论的视域去解读李贽的哲学思想,旨在理清李贽“童心”为本体、“真人”为功夫,即本体即功夫的哲学内涵,由此而揭示出李贽“真人”功夫是通过其“成吾”践行和“贵己”思想具象地表达出来的,并且以“真人不死“的生死观诠释了自己“童心”本体与“真人”功夫的完满境界。  相似文献   

11.
“德”之本义表示为方向和行为。老子对“德”观的改造体现在思维层面,将“德”观转向为纯粹的道德性概念。庄子的“德”观是建立在前诸子时代“德”观和老子“德”观的基础上,其为道家“德”观的发展贡献了庄子式的哲学运思。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中 ,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实践观。务实性是其实践观的基本特征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其务实性实践观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3.
涂莹莹 《职大学报》2004,(4):110-112
以"四有"为核心的育人观,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最重要最本质的部份。其内涵十分丰富。邓小平的"四有"育人观与毛泽东同志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育人观是一脉相承的,是当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最新发展。认真研究邓小平的"四有"育人观,对于发展新世纪中国教育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恩格斯在1844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英国状况》等文章中,提出劳动分裂论,从宗教异化、财产异化、政治异化的角度论述了人的异化和人的解放问题,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人类不正常的分裂,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实现与人类本性相称的社会。这些观点启发并影响马克思形成了劳动异化论,并为后来两人共同创立唯物史观的异化观和人学观做好了理论准备。马克思恩格斯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所谓人道主义的马克思和科学主义的恩格斯之理论对立纯属虚构。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人天观”的复兴:一个全新生产力概念的提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考察,分析了中国传统“人天观”的基本内涵,人类更在高度的物质基础上,实现新的“天人合一”协调人与自然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复兴中国传统的“人天观”树立“自然一人道主义”思想,以建立新“人天以”,2依据新“人天观”树立一个全新的生产力观念(新的生产力应定义;人类与自然在相互协调下所释放出来,推动人与自然 展的物质力量)以从根本上规范人类的实践行为。  相似文献   

16.
自由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在萨特看来,“自由”是人的本质。当然,“自由观”在萨特“人学”里是一个核心部分,分析萨特自由观的实质及其内在的矛盾,能够充分地认识其自由的本质及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老子的“道法自然”观强调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在这一认识前提下派生出的顺从自然、恬淡修身的生命理论,包括:“贵身”、“惜身”的生命意识观;“名与利”、“得与亡”,、“荣与辱”对立统一的生命价值观;“上善若水”内外兼修的养生境界观以及“守中”的合理健身观。老子的生命观对现代学校健康教育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积极参与健身养生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商业的受抑制、商人地位的被贬低,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阻碍。日本成功地实现现代化,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商社会的转化,其根源就在于它为商业存在的合理性进行了有力辩护,实现了传统伦理向近代工商伦理的转型。这种转型是在传统的“出世”思想向“入世”思想转变的基础上,通过职分观、义利合一观和俭约论等观念的组合确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19.
文学教育是指培育、养成文学现象与文学主体的教育思想理念、教育实践活动。它对于文学主体的成长、文学现象的形成、文学风格潮流的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柳宗元是中唐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教育家。作为一名文学教育的受教者,中唐时期良好的文学教育机制及其环境促进着他文学素养的养成与文学创作的成熟。作为一名施教者,柳宗元的文学教育思想与实践培育着中唐文学创作者的成长,推动了中唐诗文创作的发展,对于中唐若干文学现象的形成演变有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丁宝兰同志在《柳宗元世界观的实质问题》(载《哲学研究》一九七九年第二期)中,对于柳宗元世界观矛盾而复杂的现象加以探讨,并批判了“四人帮”把柳宗元看作“杰出的法家”的谬论,这是有意义的。但是,丁同志认为柳宗元世界观中的朴素唯物主义和反天命思想部分仅仅“居于被支配的、非主要方面的地位”,因而他的世界观的实质是唯心主义的,甚至说他没有“一星半点唯物主义战斗精神的气味”等等,这种观点,我们还不敢苟同。这不仅关系到对柳宗元这一唐代著名哲学家的评价问题,而且还涉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