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意义]送别诗是古代诗歌中极其重要的一类题材,通过研究送别诗中涉及的典故及文化意象,可以为唐代的历史文化变迁提供考证。[方法/过程]以《全唐诗》中的送别诗为研究对象,基于知识重组的视角,运用数字人文工具,通过对送别诗中出现的典故及文化意象进行统计分类,结合语义对送别诗想要表达的情感展开研究。[结果/结论 ]梳理送别诗文本中包含的典故及文化意象,直观地展现《全唐诗》送别诗中典故、文化意象等要素,有利于后续对《全唐诗》中的其他知识元素进行深度挖掘及可视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结合《全唐诗》送别诗的文本特点,抽取送别动因、时间、目的地三类知识单元并进行知识重组,同时对《全唐诗》送别诗时空结构进行可视化展示与分析,研究结论与历史、文学领域研究相互印证,有助于相关学者发现新的研究线索同时为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使用计量统计方法与GIS工具,对数据进行采集、清洗、分析,且对《全唐诗》送别诗时空结构进行可视化展示。[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送别目的地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从北方向南方移动,与唐代历史、文化变迁相印证,为历史、文学领域研究《全唐诗》送别诗提供依据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浩瀚的合唱作品中,少数民族歌曲的合唱作品略显单薄.本文将彝族民歌合唱作品《阿嫫妞妞》的训练、表演等艺术实践过程上升到理论层面,同时结合对彝族民歌合唱作品的研究,旨在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利用提出积极建议.  相似文献   

4.
韦泱 《出版史料》2010,(4):107-110
前几年,我于旧书店淘得一本颇不显眼的小刊,是《未央诗刊》的第3期《送别》。因为陌生,翻检相关资料,略知此刊的一些办刊史料。  相似文献   

5.
沙哥     
追随赵超老四十余年的前新民晚报副总编辑、高级记者张林岚撰《沙哥》一文,送别赵超老。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对“改革开放”的颂扬已成为创作的一大主题。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广电集团联合摄制的大型音乐交响合唱电视艺术片《希望》荣获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和广东省广播电视文艺奖。作为该片的总导演,回望此次拍摄电视艺术片《希望》的成功,首要考虑是能否在创意上有一种超越的思考,这也是我们定好位的关键。下面对大型音乐交响合唱电视艺术片《希望》的完成进行一下阐述,以供创作同仁立靶共研。  相似文献   

7.
周颖 《新闻爱好者》2021,(2):I0013-I0014
合唱指挥教学是高校音乐学院的一门专业技能和艺术实践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专业性、实践性、技能性以及综合性。新媒体环境给高校合唱指挥教学提供了良好渠道及方法,本文结合美国学者珍妮特·R.巴雷特(Janet R.Barrett)、彼得·R.韦伯斯特(Peter R.Webster)合著的《音乐的经验——重新思考音乐教学与学习》(2020年5月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书,在阐述高校合唱指挥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合唱指挥教学的创新性思路,以期为高校合唱指挥教学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陈静 《新闻实践》2011,(2):I0002-I0003
2010年12月28日,在浙商新年合唱音乐会上,浙报传媒8531合唱团作为我省合唱界的。支新军首次亮幸日,把一首新疆民歌《阿拉木罕》演绎得载歌载舞、好听义好看,赢得了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和合唱界专家的好评。观看演出的省委副书记夏宝龙高兴地说:与同台演出的我省优秀合唱团队相比,“8531”毫不逊色,大有前途,打分80分以上!  相似文献   

9.
钟怡  李杰 《兰台世界》2015,(5):36-37
本文以电影《城南旧事》主题曲《送别》作为切入点,对我国早期声乐教育的历史进行了梳理,主要介绍了20世纪30年代声乐教育出现的新特点、新现象,包括声乐教育在普通中小学的铺开、声乐教育与师范教育的结合以及声乐教育开始走向专业化的开始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电影《城南旧事》主题曲《送别》作为切入点,对我国早期声乐教育的历史进行了梳理,主要介绍了20世纪30年代声乐教育出现的新特点、新现象,包括声乐教育在普通中小学的铺开、声乐教育与师范教育的结合以及声乐教育开始走向专业化的开始等。  相似文献   

11.
赵荫滨 《新闻世界》2009,(8):174-174
合唱是音乐艺术中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由于其丰富的表现力、感染力、号召力、凝聚力,成为人们审美追求不可缺少的一种方式。在学校的美育教育中合唱艺术的教学与实践是音乐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对学生的美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得合唱教学活动不仅发挥了歌曲的宣传及教育作用,教好歌、唱好歌、对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丰富多彩的合唱艺术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团结协作精神。使广大学生们在美的旋律中陶冶情操。  相似文献   

12.
宁登一 《大观周刊》2012,(29):41-41
《黄河颁》是一首以黄河象征祖国的热情颂歌,充满了搏大、豪放的情怀。《黄河大合唱》是中国近代合唱音乐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也是中国近代大型音乐作品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3.
一大二公     
高巍 《档案天地》2009,(3):14-20
翻开上个世纪各种版本的老歌本.每册中歌唱人民公社的歌曲不下百八十首.其中有许多唱红大江南北的经典,如《社员都是向阳花》、《十唱人民公社好》等。其中有一首合唱,开篇的歌词是:  相似文献   

14.
1983年,《话说长江》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取得了40%的收视率。专家评论其为“电视史上的里程碑”,一首昂扬的《长江之歌》至今仍是最受欢迎的合唱曲目之一。  相似文献   

15.
李娜 《大观周刊》2011,(21):66-66,56
画史在经过一段时间后送别图逐渐形成了某种既定的模式,而为后代的画家所参照、依循。这也在无形中束缚了送别图的创作。送剐图这种早已既定的模式到了明代中叶以后,逐渐从画坛上减少甚至消失,至少不在受到重要的画家所青睐。这种现象是如何形成的,为何会出现,又是在什么情形下转变的?都需要得到一个说明。本文从文徵明所著的《雨余春树》图入手,对此图进行简单描述后在深入到对中国画史上送别图的发展和所体现的情感与精神的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这一期的“总编辑手记”专栏 ,我们破例发表了《旅游时报》退休的原常务副总编辑的文章。这是他近日在报社送别会上的肺腑之言 ,表现了一位报人的敬业情、责任心。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原名《八路军进行曲》,是我国著名诗人公木和著名音乐家郑律成于1939年秋天在延安创作的《八路军大合唱》中的一首。大合唱歌曲于同年冬天由鲁迅艺术学院合唱队在延安中央大礼堂首次演出,1940年夏首次刊登在《八路军军政杂志》上,1941年荣获由毛泽东、周  相似文献   

18.
从唐代踏歌的文化内涵角度解读《赠汪伦》,可得出汪伦当时不在桃花潭,忽知李白将行后追至潭边设宴相送,以家妓踏歌相祝的结论;而踏歌用于送别,是中华文化核心——"天人合一"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9.
"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俄罗斯索尔仁尼琴这句名言依然振聋发聩。我们送别《实话实说》,虽然沉重,却不乏希望。作为中国内地第一档电视谈话节目,2009年9月26日17:23,《实话实说》播出最后一期节目。有评论称其"生的伟大,死的憋屈",颇为悲情。  相似文献   

20.
2007年10月15日晨,歌曲《歌唱祖国》的词曲作者王莘因病在天津逝世,享年89岁。《歌唱祖国》在中国现当代音乐史上占有开拓性的地位,是音乐创作史上的一座丰碑。以《歌唱祖国》为标志,我国艺术创作特别是合唱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涌现出一批优秀作曲家,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流传广泛的经典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