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图书馆杂志》2006,25(6):96-96
《插图中的世界名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版)的编著者,是浙江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余凤高先生。他是因为在1999年,偶然看到了几部有关西方文学插图的外文原版书籍之后,才“萌发了编写一本有关文学作品插图的书”的创意的。本书不分辑,凡66篇。一文配一至四五图不等,均黑白印刷。  相似文献   

2.
《新闻三昧》2006,(1):90-90
这是为初学写作的通讯员开设的栏目。鲁迅在《不应该那么写》一文中写道:“因为在学习者一方面,是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他还引用惠列赛耶夫的话说:“应该这么写,必须从大作家们的完成了的作品去领会。那么,不应该那么写这一面,恐怕最好是从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去学习了。”[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徐康在《前尘影录》一文中提及“古人以图书并称,凡有书必有图”,故有“图书”一说。可见插图从来就是书籍的形态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浏览古版本书籍,尤以宋元以后印刷出版的书册,均有引人入胜的插图和与之相得益彰的整体版式设计,令人感叹古人通过创造书籍形态去体现书卷美的匠心所在。非常遗憾,近几十年来,我国出版的书籍除少数精美佳品以外,绝大部分是一成不变的老面孔,许多门类的书籍均  相似文献   

4.
书籍插图为何“悄然隐退”了■蔚蓝徐康在《前法影录》中这样写道:“古人以图书并称,凡有书必有图”,故有“图书”一说。就我国的古版书籍而言,那一幅幅精致细腻的线描插图和与之相得益彰的版式,到今仍为我们图书装帧设计的典范。就现代图书而言,《红岩》、《静静的...  相似文献   

5.
时红明 《兰台世界》2007,(11S):62-63
鲁迅对明清两朝的类书评价不高.但《永乐大典》却是他使甩较多的一种类书。《鲁迅日记》1913年11月4日记有“得二弟所寄书一本,内《急就篇》一册,写本《岭表录异》及校勘各一册。”1932年鲁迅手订《译著书目》时,在“译著之外,又有所校勘”栏下录有“唐刘恂《岭表录异》三卷(以唐、宋类书所分校《永乐大典》本,并补遗,未印)。”《岭表录异》是部记述广东地区风土物产、天文地理、花草虫鱼的地方志书.为唐刘恂撰,早已失传。[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发现你的最佳职业》及其他15本关于独自创业书籍的作者Paul Edwards说:“如果你对某项工作感兴趣,用业余时间进行尝试将会是一个高效的途径。”[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有信自远方来——关于活字印刷术的通信和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1年 3月 ,我接到德国克劳斯·W·格尔哈德特博士写来的一封信 ,对我发表于德国《出版史季刊》2 0 0 0年第 2期的关于印刷术的论文发表意见。我于 2 0 0 1年 4月写了复信。格尔哈德特先生是德国印刷界和印刷史学界有影响的人物 ,由于他对印刷和印刷史研究的贡献 ,德国政府于 1 997年授予他德国联邦十字勋章。此外他还获得了约翰·海里希·迈尔克勋章、美因兹谷登堡奖章和其它荣誉称号。格尔哈德特先生有 1 1本印刷史方面的专著 ,其中主要的著作为《书籍印刷》和《凸版印刷和丝网印刷》 ,这两部书是他与人合著的四卷本的《印刷方法的历…  相似文献   

8.
连环画,是由书籍插画演变而成的;鲁迅先生在《“连环图画”辩护》一文中就曾说:“书籍的插画,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所以也是一种宣传画。这种画的幅数极多的时候,即能只靠图像,悟到文字的内容,和文字一分开,也就成了独立的连环画。”这种脱胎于书籍插图的连环画,有图文并茂、生动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是五四以后第一个在他自己的作品上讲究装帧的实践家 ,他把封面设计、内容编排、印刷装订、选字、选纸等几个环节协调统一起来 ,使之净化而又美观 ,开创了书籍装帧的新局面。鲁迅是我国现代书籍装帧艺术的开拓者、开山人。虽然 ,他不是专业的装帧设计家 ,但是 ,是一位亲自实践并带领青年美术家不懈前进的老师、受尊敬的前辈。《域外小说集》是鲁迅亲自设计的第一本书 ,1909年出版 ,灰绿的地色 ,陈师曾书写的小篆书名印成深蓝色 ,一帧外国插图印在书名字上边 ,一看便知是一本外国的书。把文中插图应用在封面上 ,这在当时的中国是…  相似文献   

10.
李飞宏 《大观周刊》2012,(43):30-30
鲁迅最早对屈原作品作出评价是通过他和好友许寿裳聊天时表达出来的。据许寿裳回忆,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曾送过他一本线装《离骚》,并对他说:“《离骚》是一篇自叙和托讽之作,《天问》是中国神话和传说的渊薮。”自此以后,鲁迅在他的一些作品中更加全面、深刻的对屈原及其作品作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11.
插图浅谈     
我们在办报过程中,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给这篇文稿来个插图,美化一下版面吧!”一篇文稿,配上一幅或几幅题图插画之类的确可以使版面活跃不少,生动许多。但,如果认为,插图的作用和功能仅此而已,那未免就太不公允了。诚然,美化版面,活跃气氛,这是插图的一个很重要的功用。实际上,插图比较大的、且容易被人忽视的功能是;变相对抽象的文字叙述为具象的视觉再现。它在深化文稿的思想内涵、增加文稿的宣传效果等方面,有比较独到和特殊的功能。鲁迅先生曾指出:“书籍的插图,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所以也是一种宣传画。”(《鲁迅  相似文献   

12.
报纸的插图     
在编辑部里常听到有同志说:“给来个插图吧,活泼一下版面。”持这种说法的同志,他们还是重视插图的,可惜对插图的理解不够全面。诚然,插图有活泼与美化版面的作用,但这只是插图功能的一个方面。正如鲁迅所说:“书籍的插画,原意是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所以也是一种宣传画。”插图作为绘画的一种独特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封面设计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非常重视书籍的封面设计。李小峰说:“鲁迅先生很重视一本书的封面设计,不仅对图案,就是书名、作者的字体大小和安放的位置、颜色、纸质都是很注意的。有些书,仅仅是书名、作者·没有图案·也处理得很恰当,看上去很舒服。”“。李霁野回忆鲁迅时说:“书面的装潢,也是鲁迅首先注意到的。他自己设计的书面都各具特色。他也随时注意发现可以作书面的画家.并对他们爱护备至。书店随意污损画家的原稿.或印刷时改变了颜色,他都很为愤慨。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经济学界,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奈(J.Kornai)是一个响亮的名字。上世纪80年代,他的《短缺经济学》曾经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经济学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一明末清初,在天主教的活动中,起着很大作用的乃是上海人徐光启(1562~1633)。他位至内阁大学士,翻译和介绍了西洋科学书籍,是有名的“实学者”。同时,他也是“明末中国天主教三大柱石”之一,是受到耶稣会士高度评价的伟大的天主教徒[1]。至今为止关于徐光启的研究可分为二方面:一方面作为实学者(科学者)得到了高度评价;另一方面是研究和评价了他的天主教徒之事迹。在这些研究中,作为当时的天主教徒,尽管他受到了高度的评价,但是关于他对“天主教理解”则作了如下的评价:“徐光启的根本思想包含了中华思想,所以不能完全说是天主教民[2]。”…  相似文献   

16.
插图,是书籍、报纸杂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它的作用,鲁迅先生曾讲过:“书籍的插图,原意在装饰书藉,增加读者的兴趣,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在九十年代的今天,随着读者艺术修养的普遍提高和对艺术的空前需求,报纸的文图并茂就更显得重要了。  相似文献   

17.
娜拉 《出版参考》2007,(11S):I0008-I0008
叶匿政小档案: 诗人,出版人,文化批评人。现任北京合德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著有诗集《城市书》、《小说馆》等,曾获中国大陆10多种诗歌奖及中国台湾第一届双子星国际新诗奖。编过《孙中山在说》、《日本格调》等书。主编有“华语新经典文库”、“非主流文学典藏”等多种丛书,其中莫言《冰雪美人》、刘索拉《女贞汤》、残雪《五香街》、林贤治《鲁迅的最后十年》等书有较大反响。诗人叶匡政在投身出版业之前,做过装饰业和广告业,他说那种浓重的商业气息让他感到难过和厌烦,而在出版工作中每天可以接触各种类型的文字作品,这令他兴奋而愉快,做到如今,他说出版已经与诗歌一样,不是谋生手段,而是他生命中的必须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校对殊不易”——“鲁迅与校对”琐谈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传媒》1997,(3)
“校对殊不易”——“鲁迅与校对”琐谈之二文/管益农1928年11月7日,鲁迅致章廷谦信,对于书籍的排工、校对发表了重要见解。他以巧妙的比喻指出出版商粗疏的校对和排版对书籍的糟蹋令作者悲哀:“看着水果店之对付水果,何等随便,使果树看见,它一定要悲哀,我...  相似文献   

19.
11月1日西泠印社在杭州举行纪念建社80周年大会。 11月1~15日扎伊尔出版印刷代表团访华。5日,文化部吕志先副部长会见扎伊尔出版印刷代表团成员。 11月7日坦桑尼亚出版印刷代表团访华。 11月9~50日匈牙利罗兰大学中文系和匈牙利科学院东方专家在布达佩斯联合举办“匈牙利的中国文化展览”,展出了35年来匈牙利文出版的各类中国书籍。 11月10日文化部、教育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发出“推荐49种获奖通俗政治理论读物的联合通  相似文献   

20.
《出版参考》2009,(8):M0002-M0002
丁聪,1916年生于上海。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开始发表漫画。抗日战争时期,辗转于香港及西南大后方,从事画报编辑、舞台美术设计、艺专教员和画抗战宣传画等工作。1945—1947年在上海发表过不少较有影响的以“争民主”为题材的讽刺画。解放后,任《人民画报》副总编辑。从1979年《读书》创刊起,他的漫画专栏,20多年没有中断过。近二十多年来,他共出版了三十多种集子,有《鲁迅小说插图》、《丁聪插图》,老舍的《四世同堂》、《骆驼祥子》、《二马》等众多作品插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