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近几年来,《华商报》在“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办报理念的指引下,致力于报纸图片新闻的改革与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可喜成果。先后有20多幅新闻摄影作品在全国和省内获奖,其中记者胡国庆的《24岁上小学》获中国新闻铜奖,在今年3月1日结束的“2001年度十佳青年新闻摄影记者”评选当中,记者谢海涛荣获“十佳记者”称号,  相似文献   

2.
摄影记者拿摄影奖,理所应当。但摄影记者获文字奖,在中国新闻界却是罕见。在剐刚结束的’98全国抗洪救灾优秀报道评选中,《工人日报》摄影记者于文国、《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贺延光两人在分获摄影作品一、二等奖的同时,又双双取得文字报道的一等奖,成为“新闻评选”中的新闻。于、贺两人是我国新闻摄影界的资深记者,过去曾多次在全国性的新闻摄影作品评选中获奖。以文字作品获一等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报界,摄影记者拿摄影奖,不足为奇;获全国文字大奖,却实属罕见。在去年底结束的’98全国抗洪救灾优秀报道评选中,《工人日报》摄影记者于文国、《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贺延光在分获摄影作品一、二等奖的同时,又双双取得文字报道的一等奖。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位我国新闻摄影界的资深记者,虽说过去曾多次在全国性的新闻摄影作品评选中获奖,但以文字作品获一  相似文献   

4.
“年年岁岁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2006年元旦,打开《华商报》当天的报纸,一股清新之风扑面而来,用一个多小时读完全天28版,总体感觉是:《华商报》在字体上悄悄变脸,却似乎在刷新历史中行走,又是那样稳健大方,充满活力。众所周知,2005年,《华商报》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一举夺取全国都市报发行量最大的第三名。此前,经过八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不仅成为当地信息全方位覆盖的强势媒体,而且东进西征异地办报也初获成功,更重要的是该报创建的图片运作体系打破传统的文字报道一方独霸的格局,使图片报道成为新闻传播的又一劲旅。正如老报人许必…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社会新闻是《华商报》的王牌,作为新闻的强档栏目和品种,该报以社会新闻打天下,也因社会新闻演绎了许多风风雨雨和波澜曲折。经过近年来的强势发展,以理性之光,从新闻学理层面去烛照该报的发展过程,我以为该报的社会新闻在发展中成熟、在成熟中壮大,形成了尽力作到舆论导向正确,倾情关注困难群体,报道富有人文关怀,目的重在亲民为民,信息量大、反应快、效果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记协国内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联合举办的2001年度十佳青年新闻摄影记者评选,经过9名评委6轮无记名投票和最后公开打分,于3月1日决出“十佳”青年新闻摄影记者10名,提名奖10名。 我作为评委之一,审视了来自全国66家新闻单位93名竞争者的作品。他们尽管只是全国专业新闻摄影记者的极少数,却显示了中国新闻摄影现阶段的较高水准,无论成败得失,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7.
摄影记者拿摄影奖,理所应当。但摄影记者获文字奖,在中国新闻界却是罕见的。在刚刚结束的’98全国抗洪救灾优秀报道评选中,工人日报摄影记者于文国、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贺延光两人在分获摄影作品一、二等奖的同时,又双双取得文字报道的一等奖,成为“新闻评选”中的...  相似文献   

8.
王中文  南长森 《今传媒》2004,(Z1):47-48
从 “ 图 文 并 重 ”到 “ 图 文 相联”,中国新闻摄影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迎来了“读图时代”,成为世界新闻摄影华文图片信息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有影响力的报纸如《人民日报》的华东版、《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北京青年报》《深圳特区报》《南方日报》《华商报》等在报业竞争中以其新闻摄影的独特创新而名声大震。尤以《人民日报》华东版、《华商报》引领世界华文报纸新时尚,正如许必华所言,《华商报》摄影报道“对世界报业、对新闻照片运用的潮流把握得比较准确”。其他一些党报、晚报、都市报也不甘落后,共同演绎了中国主流…  相似文献   

9.
穆青同志提出的“文字报道和摄影报道要两翼齐飞”这一具有指导意义的办报思路,在1990年银川全国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上形成共识,即“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它对我国新闻摄影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新闻摄影记者可谓一支兴奋剂,他们的第一反应:“请总编辑大方处理(照片)。”接着便引发了“拿好照片来”(总编辑如是说)的指令。“争论”自然都有一番道理,但新闻摄影作为一个独立“兵种”的地位,从理论到实践上都得  相似文献   

10.
两位相距千里、互不相识又名不见经传的地市报摄影记者,竟然不约而同地在公交车上抓拍到不给老年人让座的相似画面——《视而不见》和《冷漠》,并且先后荣获了2005年、2006年度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填补了浙江、湖北两省当年度中国新闻奖摄影类获奖作品的空白。《视而不见》、《冷漠》前后荣获中国新闻奖决不是偶然的现象,它是地市报摄影记者在重大主题报道方面的一次新的突破,不仅拓展了地市报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和谐舆论的报道范围,也成为摄影记者深入基层、勇于触及社会公德负面问题的生动典范。  相似文献   

11.
刘占坤,中国新闻摄影界一个响亮的名字。他曾创下这样一个奇绩:凭着一幅新闻摄影《9·23北京不眠之夜》,几乎荣获1993年所有全国新闻摄影比赛的头等奖,这在当时的新闻界是空前的。他还多次荣获“全国青年摄影记者十杰”、“体育摄影十杰”的称号。面前的刘占坤很年轻,很豪爽,言谈中充满着自信,但没有很多成名者那股“睥睨”一切的劲头。不过,若和他接触久了,你又可以分明感受到他身上的一种与众不同的味道。譬如,他总是留着一头很有特色的“长发”。于是,当他时常挎着照相机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捕捉新闻的时候,长发就成了他的“通行证”。守门人往往不用和他打照面,一看长发就明白了:“中青报的摄记刘占坤又来了,进去拍吧!”他  相似文献   

12.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媒体承担着重要的舆论宣传和舆论引导的作用,作为新闻摄影工作者,运用新闻图片引导读者、感染受众,对于正确引导舆论,化解社会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真心”唤起同情心摄影记者除了要具有过硬的  相似文献   

13.
八十年代,连续举办了三年的全国“十佳”摄影记者评选,在沉寂了十年后的1999年初又进行了。所不同的是,这次格外强调了青年的成分,冠名为1998年“十佳”青年摄影记者评选。 1986年—1988年,参加全国“十佳”摄影记者评选的摄影记者由80而111而143名递增,参赛者逐渐高涨的热情和涉及新闻单位的逐次增多,表明这一活动在当时就以其影响被摄影界和新闻界所肯定。这种评选方式在当时是一种创新,它不仅推动了中国新闻  相似文献   

14.
新闻照片是用照相机照出来的,不是用笔写出来的。摄影记者应该把主要功夫,用在拍好新闻照片上。对摄影记者的检验,最根本是看他能否拍出好的新闻照片。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摄影记者不仅不应忽视文字的作用,而且应该努力熟悉和掌握这一手段。提高文字水平,不仅可以补充照片画面形象之不足,而且可以更大、更好地发挥新闻照片的效能。为什么必须重视新闻摄影的文字手段呢?一、没有文字不行。新闻摄影固然有“一图胜千言”之长,却也有“无文不成图”之短。没有文字说明的新闻照  相似文献   

15.
《中国日报》的摄影报道因其浓厚的人文色彩在同行中享有声誉。而富于魅力的新闻人物照片,则更是该报摄影部在许多摄影大赛中折桂的“法宝”。如何解析这种风格?且看《中国日报》摄影记者的口述实录。  相似文献   

16.
新闻摄影和文字报道应是相偕共振的两翼,文字、摄影并重也是本刊的宗旨之一。改革的现实需要改革的新闻,新闻摄影如何更真实、自然、生动地纪录、反映现实?中国新闻摄影存在什么问题?有什么优势?发展趋势如何?怎样适应世界新闻摄影的潮流?它需要摄影记者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2月6日,20余名首都中青年摄影记者聚集在《中国记者》编辑部,切磋思想、交流看  相似文献   

17.
穆青同志擅长富有生动形象和感情色彩的长篇通讯,这使他的形象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六十年代的“焦裕禄”,七十年代的“吴吉昌”,现在读来仍使人激动不已。进入八十年代以来,他的新闻报道,追求图文并茂,对摄影与文学同等重视,一手抓文字,一手抓摄影,他拍的照片,同样富有生动形象和情感色彩,观之使人也要掀起胸中的感情狂澜。最近他有两幅摄影作品入选《全国新闻摄影1985年作品展览》,其中《荷兰的郁金香》还荣获了“总编辑摄影奖”。(见本刊封二)  相似文献   

18.
借助文字强化形象优势新闻摄影的优势是形象,但任何形象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新闻摄影的“局限”也是新闻形象自身的弱点所必然。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摄影运用形象“说话”、独立报道新闻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形象性再强的图片新闻,也离不开文字说明交代它的诸要素。不认识这一点,过份强调形象的独立性是不现实的。事实上设有一个摄影记者是完全依赖形象而不借助文字就能报道新闻的;只是因为他们是摄影记者,是以画面形象为主报道新闻的,文字在他们手中处于从属的地位。没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形象自身就“立”不起来,也不可能有新闻形象的相对独立性。因而文字说明对于新闻摄影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19.
摄影,母爱是永恒的主题。因为自然界的一切动物大多具有保护“孩子”的本能;作为高级动物的人,这种天性更带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当我看到1989年8月7日《宝鸡日报》上刊登的新闻摄影作品《刑场上的母与子》(照片见封三)的时候,我这个“有泪不轻弹”的男儿,几乎落泪了。感谢摄影记者吴智斌给我们提供的这组震撼心魄的报道。新闻报道不仅是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优秀的报道还要引导广大受众去思考,对事件作出符合道德规范的理性评价。  相似文献   

20.
刘开明直言不讳:摄影记者不能总是跟在文字记者身后当配角。初当记者时,他也时常象“出租车”似的为文字记者做“跟班”,只是配角当惯了以后才不甘愿起来。他琢磨:新闻摄影与文字报道相比独具形象优势和魅力,摄影记者的主攻方向应该是更多地运用形象独立报道新闻。或许,正是有了这份不甘愿,刘开明名下的“独立报道”才得以在新民晚报上频频出现。常读《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