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一个叫季宝红的上海人在上海一家汽车修理厂当修理工。在“书记谈理想、厂长搞横向、干活靠阿乡、阿拉白相相”的年头,他的生活是悠闲的,同时也是懵懂的。有一次他正在车间休息,一个同事问:“人一辈子能活多少天?”要求大家凭直觉快速抢答。有人说是10万天,有人说是20万天,季宝红迅速地想起那句老话:百年三万六千五百天,便抢答说,  相似文献   

2.
水声 《档案时空》2007,(7):23-25
一阵急促的枪声,撕人心肺.1933年2月12日凌晨,南京雨花台又有24名共产党员倒在血泊中.为首倒下的那位英俊青年,最引人注目.有人说他叫方平,是共产党地下情报系统的负责人;有人说他叫周成,曾向中共中央送去苏区三次反"围剿"的不少重要情报;有人又说他叫李艳华,是中共中央派到南京领导军运工作的……  相似文献   

3.
正成名大世界我大舅父任日暲开戏馆,"更新"舞台股东,与当代上海名伶多有交往。他曾对我说,别小看上海"大世界"游乐场里的大京班,开幕之初,就请来了短打武生李春来、盖叫天、林树森、小杨月楼等几位誉满申城的名伶。"大世界"创办人黄楚九,对各剧种戏班要求有四大特点:名、新、奇、趣。大京班有名牌却无正宗老生,都是老一辈,没有新人。于是他在上海京剧界物色。正巧有人在城隍庙劝业场原址开办"小世界",出现一个刚14岁,唱  相似文献   

4.
Peter已经不能再被称为是一个中国人,他的护照上"国籍"一栏标得清清楚楚:澳大利亚.但他执拗地认为,"拿了个外国证就说自己不是中国人,纯粹胡说八道".不过,他还是更习惯让人叫他Peter,而不是他的中文名. 离开中国20年,他习惯拿起电话先说"hello"而不是"你好",但一旦聊起天来,一口道地的京片子还是立刻"出卖"了他.如今在悉尼靠开出租车谋生的Peter,笑称自己是现代版"祥子",所关心的话题和他的北京同行们也几乎没什么不同.  相似文献   

5.
提出问题     
<读者>2000年20期有一篇<学会生存>的文章.其中提到西方哲学史上一个著名的案例: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课时露着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罗素也是大哲学家,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他.有人问:"罗素为什么落伍了?"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相似文献   

6.
人们为什么不喜欢开会?有个笑话是这么说的:到世界末日那一天,上帝把人分成了两类,好人让他们去了天堂,坏人呢,都送去了会议室.还有人说:"如果哥伦布有个委员会的话,那他现在还在岸上没能出发."这个世界上有没有谁喜欢开会胜过看电影的?估计没有.为什么?通常一部电影持续90分钟到2小时,会议也是.可是,会议是交互式的,但是电影不是.我们不能冲着屏幕叫:"别进那个房子啊,你这个白痴!"更重要的是,电影不能真正影响我们的生活,不能让我们因为故事的结果而做什么事.但是会议和我们的生活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7.
(一 )1956年 ,我在南京大学历史系任教时 ,因为和数学系的老教授余光火良先生同是安徽人关系 ,平时有些来往。余先生是安徽桐城人 ,原来是金陵大学理学院数学系的教授。一天 ,我到余先生家中谈起了陈独秀的事情。余先生说 :“我们安徽人不叫他陈独秀 ,都称他的字 ,叫他陈仲甫。”余先生接着说 :“陈仲甫判刑后 ,关在南京老虎桥模范监狱里 ,我和我内人李相珏 (按 :李相珏为李相敷之妹 )每月都到老虎桥监狱去看望陈仲甫 ,把他的换洗衣服拿出来洗洗 ,也给他做些小菜送去。1937年上海‘八·一三’事变后 ,有天我突然收到陈果夫、陈立夫兄弟二人…  相似文献   

8.
蒋介石对人说过,他一生的得意之作是与宋美龄第一次约会. 殊不知这是陈布雷的杰作.蒋介石之所以器重陈布雷,除了他的忠诚和才干以外,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就是他为促成蒋宋联姻立下了汗马功劳. 1927年夏末的一天上午,蒋介石将陈布雷叫到他的书房内.待陈刚坐定,蒋突然问他:"布雷,我想和美龄小姐约会,其地是选上海好,还是南京好?想听听你的高见."  相似文献   

9.
基层是采访报道之根 有个记者说,在领了一组采访报道任务后,他的同事在网上"搜索"了一番,写出了一篇大作,写得不错,受到领导的表扬.而他一头扎进基层采访了数天.反倒没有写出"像样"的东西,受到领导的批评.以为这可能是一个偶然现象.  相似文献   

10.
1 20世纪科学巨人爱因斯坦说得好:"最终造成人与人之间差异的,取决于人的闲暇时间是如何度过的." 同理,一个编辑能否成功,关键也在于他的业余时间是怎样度过的. 国外有个叫尼勃逊的人,在他对近一百年来活跃于世界实业界的人士做了一番调查后说:"这些人成功的原因,无一例外地都是由于他们认为下班后的时间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前两天听朋友说,一个单位的人力资源负责人.以帮助求职者上岗为由,一次性收取了10万元。听后不由得为这位"妄取者"担起心来。也许有人说,你这是杞人忧天,10万元远远不是什么"豪取",也就仅仅是"小巫"而已。但是,在我的心中始终有一份坚信:祸依非福,妄  相似文献   

12.
他的前任老板叫陈一舟,他的现任老板叫张朝阳,他的投资人叫马云,他的对手一个叫李彦宏、另一个叫周鸿祎。"我记得乔布斯说过一句话,大意是要知道自己还是处于一种饥渴和无知里。"34岁的王小川,在搜狐已经工作了13年。他曾经的一些同事都惊讶,他在搜狐能待这么长时间。而王小川一直在一种"饥渴"感里走了过来。2003年王小川开始做搜狗搜索引擎,两年前搜狗从母体分拆出来,他成为了这  相似文献   

13.
上海人说起服饰来一向比较自豪,也有优越感.太久远了不敢说,但至少在前一百年内,上海服饰领全国风气之先,应该是毋庸置疑的.以前有句口号叫“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若再加上一句“穿着要学大上海”其实也不为过.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时,上海有一本专以介绍海内外时尚新潮服装为特色的杂志叫《上海服饰》,在全国范围内卖得相当火,发行量少说也有300多万份!我想这就与上海人在服饰上的先进理念、宽阔的视野以及榜样的模范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4.
老李     
老李刚来组织部时,人们不叫他老李,而是叫他小李.这小李一叫十多年,到四十多岁了,同事们就改口,开始叫他老李.刚来组织部时,小李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经常在报纸上发表文章,部长也对他很器重,所有部里的总结、打算和领导讲话,都让他执笔来写.在部内部外,领导提起小李,就夸他是"我们部里的笔杆子".  相似文献   

15.
<正>前几天遇叶隐谷弟子戴志昕,说到其师之德,他依依叨叨,一一例举,说不尽,道不完;说到其师之恩,他萦萦于怀,千感恩万铭记,割舍不断。接着他便是叹息:"当今除了上年纪的人还知道其师之名外,年轻人很少有人知道其师的名字了。"他担忧时间一长,叶隐谷的名字或将被湮。他希望我为他的老师叶隐谷写些什么,让人记得他的老师。我说他杞人忧天,在中国篆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叶隐谷怎么会消失呢?小青年不关心,只是  相似文献   

16.
《小城故事》出版后,有人红我的啤客上留言,他认出了我书里写的他自己;后来又有人在微博上找到我,说我书里写到的那个人,是他的同事。  相似文献   

17.
"从大年初一到现在,连续24天,他没有休过一天假、没有回过一次家,也没有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日夜坚守在岗位上,看起来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头,万万想不到,他居然就这样走了。"谈起在防疫工作中每天朝夕相处的同事陈力群,江西省高安市灰埠镇副镇长丁晖眼眶发红。  相似文献   

18.
说“敬畏”     
美洲印第安人每次耕耘土地时,都要先膜拜忏悔一番,因为他们认为是尖锐的犁头划破了大地的胸膛. 印第安人的膜拜忏悔,其实是对土地的一种敬畏与感恩. 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倡导要敬畏天地.古人说:“头上三尺有神灵”,又说:“天做孽,犹可为;人作孽,不可活”,还说“人在做,天在看”,强调的都是对上天的敬畏.有了这种敬畏,当一个人心头恶念一起之时,他就会立马惊觉:冥冥之中有人在盯着自己.于是,果断地把恶念掐死在萌芽状态.  相似文献   

19.
朱德赞誉的"最伟大的军阀叛女" 1940年2月底的一天,正在五台石盘口指挥对日寇作战的朱德,接到参谋人员的报告,说有报名"杨汉秀"的女游击队员要见他.朱德一时想不起是谁,同意卫兵把人带来.少顷,一个戎装女子,站在门口喊了声"报告",又敬上一个标准的军礼.朱德愣愣地瞅着这个女游击队员,良久才失声叫道:"是你呀,汉秀!都让我认不出来了!"  相似文献   

20.
1909年,胡适离开中国新公学,茫然不知所归.当时,他的家已不可救药地衰落下去.于是,他只得寄居在上海,与一帮酒肉朋友混在一起.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堕落下去. 中国新公学有个德国教员叫何德梅,他父亲是德国人,母亲是中国人.这位何君能说广东话、上海话、官话.此人是个中国通,中国人的玩意儿,他样样精通.当时的胡适就和他同居一室.何德梅常邀一帮朋友打麻将、喝酒.这样,不到两个月,从打牌到喝酒,从喝酒到叫局,从叫局到吃花酒,胡适全都学会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