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空间环境都有着相当程度的现实指涉,要将之转化成绘画而又要忠实于小说,就需要画家对小说所指涉的现实内容有所把握,也即图像要与语言具备某种"共相"。丰子恺熟悉江南的地域特征与人物特色,又对语言与图像这两种符号的基本特性有深刻的认识,努力追求"语图共相",因而他的绘画取得了成功;而其他如刘岘、刘建庵等同时代画家的作品与小说缺少"共相",往往归于失败。因此"语图共相"的概念可以为以图像演绎具有较强现实指涉的文学文本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理"在古代诗论中多带有否定性色彩,经过船山改造,加以新义,将"物"与"理"合为一个范畴,用在诗学领域,使得船山诗学发出独特光芒。"物理"的美学内涵是指审美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真实把握,其哲学基础是气一元论。对"物理"范畴的研究,可以隐约看出其诗学与理学之间的关联,以"物理"来评诗,亦可以看出王夫之美学不同于宋明理学美学的特色。而诗中"物理"的获取又与"现量"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现量"是对当下审美直觉的把握,而"物理"也需要以这种审美的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3.
我国绘画表现物象,传统的美学法则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采用的方法是:"目识心记,以形写神".绘画思想的核心是:气韵生动,以形写神,感情移入.用线造型,是我国绘画技法的重要表现手段,不论描写任何物象,画家创造出明快、犀利多变的线描,以适应不同的物象与质感.构图上,采用运动透视的构图法.中国画家运用色彩,从来不是"自然主义"的,他们根据主题思想的需要,配备增强感染力的色调.他们敢于突破"自然物"固有的色彩,代之以感情中酝酿的色彩.近些年来,中国画"变形"之风较盛,风靡全国.  相似文献   

4.
“形”与“神”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两个重要理论范畴。“以形写神”涉及到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关系、艺术审美评价标准等文艺理论问题,约略追溯“形似”与“神似”这对术语的产生和发展,探讨一下形神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对艺术的真实性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对艺术的审美评价标准有更为准确的把握。  相似文献   

5.
两千多年来,公孙龙的"白马非马"命题毁誉参半,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是一个诡辩性的命题。考虑到"白马非马"这一命题是"二无一"公式的具体运用,那么论证"白马非马"的诡辩性也应该从此入手。本文认为,"二无一"这一公式有两点没有作严格的区分:一个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另一个是类和子类与元素和集合的关系。正是这两个区分的缺失,造成了长久以来人们对"白马非马"这一命题的不断争议。  相似文献   

6.
"文学的自觉"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也是"文学史哲学"的一个重要学术命题;它关乎如何认识民族文学成熟独立的历史起点,也是文学史家把握文学自觉的多元动态进程、进行历史分期的理论基础。近30年来,围绕这一"鲁迅问题"的论争,这一命题则始终被视为只有单一内涵的"文学史问题"。因此,论争陷入了"各种观点自圆其说,不同观点相互对立"的僵局。要打破目前的学术僵局,让看似各自对立的不同观点,"各居其位,各是其是",必须转换学术思路:首先,从"文学史"回到"文学史哲学",在全面把握先秦以来文学发展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对"文学的自觉时代"这一"前提假设"所蕴含的复杂内涵作一番学理反思和逻辑洗炼,为文学史研究提供一个宏观的理论参照系;然后,再由"文学史哲学"回到"文学史",对不同时代、不同性质、不同形态的"文学的自觉时代"的内涵和特点做出准确界定,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7.
新的发展阶段有新的特征。广大青年要认清形势,践行"两个维护"。"两个维护"是对我党工作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由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是有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是推动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与时俱进的需要。基于此,本文阐释了新发展阶段的内涵,并对新阶段广大青年要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意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境界区分为两大类:"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王国维关于这两种境界的论述,语言简约,但内涵尚不明了,以致解者纷坛。本文试图在各位大家研究的基础之上,运用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关于审美静观、抒情诗、意志说的观点,对"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深层内涵进行挖掘和剖析。  相似文献   

9.
中国山水画作为独立的绘画形式,深受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玄学影响,以时人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两篇山水画理论文献最为重要,他们提出了画山水就要写山水之神的自然美学观,倡导以形写神的创作方法,从而确立了山水画的艺术特质和审美取向。宗、王二人的山水画理论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意蕴,不仅指导了古代山水画家的创作实践,对今天的山水画创作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世界美学史上公认的"普罗米修斯"。他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一书中提出"美是生活"的新定义,打破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美学的垄断地位,开始书写唯物主义的新篇章。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观所提出的"艺术的第一目的是再现生活"和"艺术的另一作用是说明生活"则是其"美是生活"定义的具体应用。本文详细地从他的两个具体应用——"再现生活"和"说明生活"展开论述,更直观地挖掘出其美学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1.
刘研 《保定学院学报》2013,(1):68-70,114
所谓"诸神遭遇"是指不同价值信念和生活方式的遭遇。面对"诸神遭遇"问题,古代希腊人设想用"自然"来废黜全部"诸神",古代希伯来人则将民族神肯定为唯一的神。这两种应对办法在当今世界分别对应着福山的"历史终结"想象和亨廷顿的"文明冲突"想象。相比之下,古代中国人既未选择废黜"诸神"的哲学,也未选择一神论宗教,而选择了保留"诸神",且将"诸神"组织进共享的族谱。这第三种应对办法的意义在于,它既尽可能地尊重了"诸神"所代表的价值信念和生活方式,又尽可能地缓和了"诸神遭遇"有可能引发的冲突。此种办法在当今世界的体现就是"和谐世界"的观念。  相似文献   

12.
在日常生活中,方位词被用于抽象领域的例子随处可见。方位词主要是指"上下""前后""左右"等。但是,与"上下""前后"的研究相比,以"左右"为基准的扩张意义研究还很少。以"左"和"右"的扩张义为研究对象,对中日两国语言的异同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中国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时代意义,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的重要内容。如何使革命文化更好地融入"纲要"课,发挥育人作用,需要从价值、问题、实践三个维度进行把握:首先要深入理解革命文化融入"纲要"课的重要意义,其次,要认真思考当前革命文化融入"纲要"课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最后,要贯彻落实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统一、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呼应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4.
初中生写作文,往往出现写法雷同的现象,尤其是写人物,总是千人一面,万人一词。如何才能教学生写好人物呢?那就是要讲究方式方法。写人是作文的基本命题,也是中学阶段作文教学的一项最基本的训练任务。要选择自己熟悉的人来写。因为只有写熟悉的人你才能对他的性格特征、外貌、习惯、品质等有所了解。这样你才会有东西可写,也才会写好。写人,可以侧重写人物的外部表现,即写他在做些什么,或者有哪些动人事迹。也可侧重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内心变化,和随之产生的喜、怒。写他在一件事面前,在与别人交往中哀、乐之情,也可以交错地写人的外部表现和…  相似文献   

15.
"天人合一"思想比较复杂,可以分别从"思维模式"、"哲学命题"这二个维度分别描述这一思想的缘起。"哲学命题"的天人合一缘起于天人合一于"神"。  相似文献   

16.
试论武术套路运动中的“形”与“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运动员正是通过武术动作中的“形”与“神”而将异彩纷呈的武术套路表现得淋漓尽致,出神入化。要重视改善与提高运动关节在武术演练中的效果。要全方位地理解套路运动中各动作的内涵和精神。培养“武术意识”必须方法多样,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相似文献   

17.
意与象是中国古典美学理论的重要范畴之一,在中国绘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太平广记>中特拈出"意余于象"与"象外见意"两条"艺事要言",发人之所未发,于谈艺赏文之道大有裨益.本文分析了"意余于象"与"象外见意"的内涵,说明了"想象"和"视觉"两个因素在"意余于象"与"象外见意"审美鉴赏中的重要作用,最后论述了"意余于象"与"象外见意"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兴起的新批评理论中"张力说"最为核心,然而这个学说与康德的鉴赏判断有很大的渊源。康德鉴赏判断意在观照美的对象的过程中获得超越性,而"张力说"从作者角度要求诗歌作品的言语字面意义与联想意义的结合,从而使读者获得不同于现实的审美体验。区别在于,前者是从哲学体系出发构建,以人为主体;后者以文本为主体,重视形式与言语在激发审美感情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明清点蓝首饰和"新艺术运动"珐琅首饰在装饰题材上有很大的差异。明清首饰的装饰题材多属日常流行的吉祥造型与图案,而"新艺术运动"首饰则多取材自然物象。在表现动机上,明清首饰多着眼于物象的吉祥寓意或象征,而"新艺术运动"设计多立足于表现题材的线条和形姿之美。两者总体上呈现出"重意"与"重形",寄托祈祝意愿与表现审美情趣的不同。这种差别包含着东方和西方,古代和现代两种不同时空的深厚渊源,体现着各自不同的艺术风尚和文化传统,值得我们认真体会与思考。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文艺从属于政治"的总命题,并断言"知识分子改造问题"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随着"工农兵方向"的确立,阶级斗争观念上升为审美的主旋律,人性也遭到阶级划分。就当时批评界对"毒草"的种种诟病来看,显然,文学规范的确立者认为,非无产阶级的人性,绝对不属于无产阶级人物的"真实"内心,因而是必须予以清除的。于是,诚心归顺,但又尚未完全泯灭其主动性和个体性,受着复杂的现实人生"蛊惑"的作家们陷入了尴尬的难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