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孙子兵法》与《战争论》被誉为东西方军事史上的两颗明珠。《战争论》以其"绝对战争"理论曾长期引领西方乃至世界的军事学,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当"绝对战争"遇到"绝对武器"(核武器),敌我双方都拥有相互确保摧毁能力的情况下,人类将面临同归于尽的选择之时,孙子的"全胜"战略追求便成为战争问题上的济世良方。克劳塞维茨的理想战略是"百战百胜",属于军事层面的制胜观;而孙子追求的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是大战略层面的价值观。两者最根本的区别是哲学上的区别,道胜是《孙子兵法》的哲学,器胜是《战争论》的哲学。  相似文献   

2.
战略理论是孙子军事学说的主体部分,《孙子》十三篇,以“庙算”这一战略概念为核心,渐次论述了“安国保民”的战略目标,“五事七计”的战略运筹、“不战屈敌”的全胜谋略,“知彼知己”的指战原理,其主旨首尾一贯,结构率然有序,体大思精,成就辉煌,《孙子》的战略论对当今时代的战略研究仍有着重大的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3.
《滨州学院学报》2018,(1):20-25
作为东西方传统军事理论著作的代表,《孙子兵法》与《战争论》在战争制胜理念上存在"道胜观"与"器胜论"的不同,在战略追求上存在"全胜"与"战胜"的区别,在战略哲学根源上存在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与绝对战争论的不同。基于此,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兵学"仁道"互利思想、"全胜"谋略智慧与"和合"文化追求的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既是中国文化的战略追求,也是人类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的济世良方。  相似文献   

4.
晏子 《华章》2011,(30)
《孙子兵法》,兵书中的圣经,历来是兵家研究的对象.虽然是一部军事著作,但其中却没有积极鼓动战争的穷兵黩武的军事思想,孙子推崇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认为战争不是目的,而仅是一种达到预期目标的手段,是双方最后迫不得己而采取的手段,展现了孙子倡导的“非战”的和平解决矛盾与冲突的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尚德不尚武的历史传统,是构成中国和平外交思想的一个重要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5.
《孙子兵法》作为一部智慧之书,在军事学术上所表现出的智慧反映在多个方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战略智慧,特别是其大战略智慧,即“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孙子认为,通过不战而胜、胜于无形,利用矛盾、坐收渔利,预知胜负、谋深虑远,胜于易胜、应形无穷,就可以实现全胜战略.  相似文献   

6.
<正>《孙子兵法》是一部优秀的文化典籍,其中的很多东西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仍都有指导性意义。因此,美国联邦密探国家学院把它作为自己的教材,用来教授来自全球执法部门的管理人员。同样,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可以在这部优秀的文化典籍中,找到我们的"课堂策"。一、攻心的原则孙子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谋攻》)"如果我们把语文教学比作一场战争的话,那么我们就要遵循"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原则——攻心  相似文献   

7.
《孙子兵法·谋攻》全文共七个自然小节,按其内容可分为三段:第一段写谋攻的目的,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个中心论点;第二、三段写谋攻的要求与条件,论证中心论点。 孙子首先论证了“全”之贵,接着又对“全”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即“不战而屈人之兵”。“屈”,就是屈服,这是个使动用法,即使人之兵屈;“不战”,并不是“不通过战争”,而是“不直接交战”的意思。全句意为:在具体的战争中,通过计谋、智斗,可以达到两军虽不交战,却能迫使敌人投降的效果。这也是谋攻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8.
《孙子兵法》提出的"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的战略思想自古以来就得到人们的赞许,"伐谋""伐交"是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条件和途径,而"伐兵"则是实现这一最高战略的保证。近年来,南海问题不断升级,作为中国"核心利益"的南海问题的和平解决将对中国的和平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以孙子的"三伐"战略为视角探讨我国南海战略,以"上兵伐谋以争全胜"作为解决南海问题的最佳指导思想,处理好中美间的战略博弈;借鉴孙子"伐交"思想,做好南海问题上的外交斗争;做好"伐兵"的准备,全力维护我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通过"三伐"并起,既宣示我国重视和平的良好意愿,又要宣示我国具有通过"伐兵"来维护国家主权的坚定意志,从而真正有效地遏制战争,维护我国南海的领土和主权。  相似文献   

9.
《孙子兵法》“和合”军事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中国传统文化"和合"思想贯穿于《孙子兵法》,形成了"和合"军事思想,其体系包括:"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争本质认识、"全胜"的军事理论体系、人本精神的军事伦理取向、以"知"为核心的军事思想实用性。"和合"军事思想要求以人文视野区分"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二元结构。"和平发展"植根于"和合"思想传统,《孙子兵法》为"和平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导。  相似文献   

10.
春秋末年,社会各个层面的动荡,战争活动的频繁,促使战争活动中的功利理性觉醒,"非利不动"的利益至上观是《孙子兵法》与法家文化的趋同之处。孙子将"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视为战略决策的基点,将"利"视作最高准则的同时,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理念。法家文化之言利,以利害衡量君臣关系,以法为本,通过法术势的结合,巩固君主权势,驾驭臣下。因此法家文化将理性的战争观、治军观念、军事经济理论等推向功利主义伦理的极致。  相似文献   

11.
孙子的"火攻"之法虽然在现代战争中已失去它的应用价值,但《火攻篇》所蕴含的思想,却意味深长。通过对孙子借力之道、修功之法、慎战原则的论述,进一步揭示了孙子谋略思想的深刻内涵。在敌我双方均势的情况下,慎战是谋划战争的重要前提,借力是战争制胜的重要条件,修功是巩固战果、实现"战胜而益强"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这些思想对于思考军事斗争等现实问题均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高拱的军事思想及其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战争、战略、策略的维度而言,高拱的军事思想大致可归约为“以义用其力,以力成其义”的正义战争论;寓战于守,寓守于和的防御战略论;“先实后声”,声实互用的灵活策略论。高拱的军事思想不仅为其军事实践提供了思想理论指南,而且对我国现今实施的以构建和谐世界为价值取向的和平军事战略也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火攻篇》是《孙子兵法》十三篇这个恢弘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火攻不仅是古代战争中非常重要的作战方式,同时也是以较少代价夺取更大胜利的重要作战方式之一,更是一种能够体现战争指挥者驾御人与自然的各种复杂关系的作战方式之一。《火攻篇》对我们的启迪是:大千世界的事事物物,都可能是我们手中的一种武器,或成为我们战胜敌人的一个重要因素和条件,而不应当只把自己手中的武器看成是武器。《火攻篇》的慎战思想是孙子对战争复杂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体现了孙子对战争本身复杂性和后果严重性的双重忧虑。  相似文献   

14.
《孙子兵法》有两种不同的全胜:一是政治全胜,即《谋攻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二是军事全胜,即《形篇》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全"胜。二者辩证统一,相得益彰。前者的理论渊源和历史根据全部来自于《周易》。"全"胜的实质是仁胜,其源出于《周易》汤武革命观。牧野之战是不战而胜的典范。"全"胜的理念是人性,其源出于《周易》的天德仁爱观。"保合太和"给"全"胜奠定了人性基石。"全"胜的策略是怀柔,其源出于《周易》的师贞正义观。唯正义之师可保怀柔之效。"全"胜的宗旨是和平,其源出于《周易》的和谐统一观。唯"元永贞"的德化能结和谐统一的和平之果。"全"胜思想的价值在于减少或避免战争,对中国历史有深远影响,对当代世界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孙子兵法》千年不衰、历久弥新的原因之一,是其蕴涵的科学精神,这些精神体现为孙子对战争观念、战略战术、军队建设等诸多层面军事认知的探索、把握和创造,具体体现在如安国全军的慎战思想、先胜全胜的不战智慧、审时度势的战略预见、因情应变的作战指导、令文齐武的治军理念等。其科学精神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在兵学领域的展开与升华,对于启迪思维和指导战争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构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孙子兵法》在国力强盛、文化繁荣的大唐时代已走出国门,千余年来在世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今世界经济正面临着一场极其深刻的变革,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而文化产业则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大国文化发展正日益取得“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效能。中国加快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蓄势待发,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只有加强国家的作用,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到“先为不可胜”。紧紧抓住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重新审视文化传统,发展先进文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发展孙子文化事业与孙子文化产业要乘势而上,在文化创意的内容上,形成一整套孙子文化博弈的后工业文明竞争要素,要进一步打响孙子文化品牌战略。  相似文献   

17.
《孙子兵法·形篇》战略思维解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子兵法·形篇》主要论述了敌我力量对比决定战争胜负的问题,提出了"先为不可胜"、"先胜而后求战"、"修道而保法"、"胜兵若以镒称铢"等实力制胜原则。孙子的这些主张,说明战略思维的本质就是谋先胜之道,要处理好"先胜"和"争胜"的关系;战略思维的基本模式就是通过"度、量、数、称、胜"进行系统分析;战略思维的目标取向就是虽然看似"无智名,无勇功",但却能够实现"自保而全胜";将帅要具有"见胜"和"战胜",即认识战争和指导战争的战略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8.
“知”的逻辑和“胜”的界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阴阳化生"的理论用"阴"、"阳"来阐释世界万物的运动变化,孙子承袭了老子的理论,并且为了与战争的实践相一致,发展了老子"诈"和"奇"的思想。这种"诈"和"奇"的思想,一旦解析,就可以捕捉到孙子军事思想的核心"知"和其逻辑演绎下的"胜"的界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