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虚假诉讼案件的频发对现有的诉讼法律制度产生了消极影响。从虚假诉讼的本质及表现形式出发,通过对虚假诉讼产生的原因即社会诚信体系缺失,成本收益失衡,审判机制的内在缺陷及制裁措施乏力等方面的分析,运用比较法学和实证分析法学方法构建对虚假诉讼的防治体系,其中内涵国民诚信意识建立及司法,立法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2.
虚假诉讼案件的频发对现有的诉讼法律制度产生了消极影响。从虚假诉讼的本质及表现形式出发,通过对虚假诉讼产生的原因即社会诚信体系缺失,成本收益失衡,审判机制的内在缺陷及制裁措施乏力等方面的分析,运用比较法学和实证分析法学方法构建对虚假诉讼的防治体系,其中内涵国民诚信意识建立及司法,立法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3.
从虚假诉讼的概念及本质入手,探寻虚假诉讼的成因,查找现阶段我国法律制度在规制虚假诉讼中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的民事诉讼法首次从立法上确立了虚假诉讼制度,将有力促进虚假诉讼的查处和打击。诉讼是司法机关着力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纠纷的重要途径,但是也容易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以占有他人财产或实现其他非法目的,即通常所说的虚假诉讼。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着社会诚信缺失,虚假诉讼案件激增等情况,如何破解这些难题,需要结合其他国家规制虚假诉讼的经验,并从社会角度、实体法角度、程序法角度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5.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12条、第113条对虚假诉讼进行了规定,第56条规定第三人撤销之诉以应对虚假诉讼。然而实践中第三人撤销之诉对虚假诉讼的规制效果很不理想。原因在于第三人撤销之诉应用较少,通过其最后确认虚假诉讼的案件极少,虚假诉讼行为人民事责任缺失。通过适当扩大第三人撤销之诉原告范围,协调与相关程序的顺序,一并解决第三人提起的新主张,能更好地把规制虚假诉讼与第三人撤销之诉相结合,发挥其规制虚假诉讼的立法目的。  相似文献   

6.
专利蟑螂大量收购专利,但本身并不使用这些专利进行生产或提供专利服务,而专门通过诉讼或以诉讼相威胁来获取收入。被控侵权人的高额应诉成本与专利诉讼制度的倾斜保护是专利蟑螂诉讼策略得以成功的关键。我国的专利侵权诉讼制度为专利蟑螂提供了巨大的诉讼契机,在防范专利蟑螂时应当坚持审慎原则与诉讼成本规制原则,除限定合并审理条件、明确具体的侵权细节、完善诉前停止侵权制度、限制停止侵害的适用及建立败诉方付费规则外,还应当探索建立专利蟑螂认定程序。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现行立法未能明确价格欺诈的数量认定、受欺诈人方面的构成要件、处罚力度达不到有效规制效果等现实问题,我国价格欺诈立法应当从形式认定、数量认定、要件构成等方面清晰界定价格欺诈行为,并引入或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刑法规制制度以及公益诉讼制度,以切实有效解决价格欺诈问题。  相似文献   

8.
商标知名度是驰名商标认定的核心标准。当前驰名商标认定制度中存在知名度认定标准不明确的问题,导致驰名商标异化,偏离其表彰商誉较好企业的立法原意。区块链技术具有共识性、透明性和不可篡改性的特征,以及时间戳和分布式存储等作用,在相关公众地域范围的界定中有应用价值,有利于明确知名度的认定标准。区块链技术在驰名商标认定中的应用有利于降低商标权人维权的举证难度;简化法院对于证据真实性的审查,为驰名商标认定制度带来重大改变。实现区块链技术与驰名商标认定制度相融合,应回归驰名商标认定的本源,完善区块链证据的审查,构建共治共享的模式,让驰名商标回归到其设立的初心:承载商誉和表彰商誉良好的企业。  相似文献   

9.
我国新商标法对驰名商标的保护,特别是对未注册驰名商标的保护,使我国对驰名商标保护与国际公约进一步接轨.但是,现行《商标法》对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范围仍然较窄,在驰名商标的认定以及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制度等方面,均应在立法上进一步完善.本文论述了驰名商标的法律性质,保护对象与范围,新商标法对驰名商标的认定及保护措施,对我国的驰名商标法律保护制度提出了建议和实施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建立垮国高等教育准入制度是政府对跨国高等教育市场的初始干预,是一种典型的政府规制手段.跨国高等教育准入的规制措施可分为直接规制与间接规制、宽松规制与严格规制、强制性规制与激励性规制等形式.跨国高等教育主要接受国和地区采取的教育准入规制措施具有其共同特征.改善中外合作办学的教育准入规制措施需要完善审批机制、建立质量评估机制并引入激励规制机制.  相似文献   

11.
诉讼欺诈不同于诉讼诈骗,其外延比诉讼诈骗更广。诉讼欺诈侵犯的是复杂客体,其定性在理论界争议颇大。立法依据的先天不足与理论界的观点分歧导致我国现行法律对诉讼欺诈进行法律规制困境重重。准确定性诉讼欺诈,增设和改造相关罪名,积极推动完善立法是有效规制诉讼欺诈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目前拥有驰名商标数量较少,这不仅因为人们对驰名商标的认识不到位,商标权人权利意识淡薄,而且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也是重要原因。要改变这种状况,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企业要注重研究和利用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有关规则,努力创建自己的驰名商标,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同时立法机关要努力健全地方性驰名商标保护法规。  相似文献   

13.
在实践中,诉讼欺诈行为表现为行为人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企图诱导或者已经诱导人民法院误判,依靠法院的强制力达到其非法目的的行为。由于诉讼欺诈行为的行为方式的特殊性以及侵害客体的双重性,在国外和我国对其定性都存在较大的争议。在目前司法条件下,应当对诉讼欺诈行为依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定性。  相似文献   

14.
我国驰名商标认定与保护还存在许多具体问题需要研究解决,驰名商标保护制度还有待完善。本文分析了驰名商标认定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诉讼欺诈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但由于行为本身带有的复杂性和性质的特殊性,加之我国现行刑法对其也无明文规定,导致司法实践中对此类行为的定性和处罚结果差异甚大,刑法理论界也存在颇多争议。对于诉讼欺诈行为,在目前刑法尚未作出专门评价的情形下,宜按诈骗罪定罪处罚。又因诉讼欺诈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具有独特性,以诈骗罪论处不足以全面和准确评价之,我国刑法应单独设立“诉讼欺诈罪”。  相似文献   

16.
对于网络域名与商标权冲突这一法律问题,目前学者争议颇多。大多数学者都赞成驰名商标在域名领域的特殊保护和普通商标的相对有限保护,而且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但是对于给予这两类商标区别保护的深层原因研究较少,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审视,力求进一步阐释商标权在网络城名领域的保护机制和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17.
商标工具论从社会意义出发宏观兼益了商标权人、消费者和市场竞争者之间的利益;商标符号学从权利配置角度微观解析了驰名商标的本质。商标工具论、商标符号学可用于驰名商标的个案效力制度正当性剖析。根植于相关公众,配置被动排他权才是驰名商标制度本相,应以此矫正理论与实践中缺少认知、行政擅权、过度扩张问题,孵育成熟商标文化。  相似文献   

18.
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是商标法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而驰名商标的认定是驰名商标法律保护的前提和基础。中国从2001年开始驰名商标的司法认定实践,有成功的经验,也存在诸多的困惑和亟待解决的难题。文章尝试对中国驰名商标司法认定中的认定标准、认定效力和与驰名商标行政认定的协调等问题展开探讨,并对中国驰名商标司法认定的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针对理论界多把虚假诉讼、诉讼欺诈、恶意诉讼等相似概念混用的情况,运用实证分析方法,从虚假诉讼与相似概念的区分人手,分析其本质属性和行为方式,并从刑事法律角度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0.
知识产品的特征具有相对性,既包括作为私权权利客体所共同具有的特征,还包括区别于其他私权客体的特征。诸如商标等各种具体知识产品的特征既包含了作为类存在的知识产品的特征,也有其个性特征。立法保护各具体知识产品的个性特征不是否定其共性特征的理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