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千淘万漉始得金”,讲的是淘金者不停地淘,才能获得真金的道理;“文章不厌百回改”,讲的是写作者不厌烦改,才是写好妙文的关键。一位知名的新闻大家曾深有感悟地说:“路是走出来的,金是淘出来的,精品是改出来的。”这深刻道出新闻写作“改为成功必经路”的真谛。我自己在写稿、编稿、改稿的过程中,对此也深有体会。我写过一篇《靠谁来“变”?》的小言论,文章主旨在于评论社会上人们都在埋怨精神文明建设难搞,阴暗、肮脏的东西太多,但大多止于抱怨,见诸行动、从自己做起者少,就如反腐倡廉缺乏李高成(电视人物)一样。原稿中我用直接叙述的语言…  相似文献   

2.
陈秀珍  曹辉 《大观周刊》2012,(19):211-211,208
坚持组织学生自己来修改作文,不仅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而且使我们从作业堆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投身于教改的方方面面。“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在修改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以后就可以少犯这样的错误,而亲手纠正自己的存在的问题以后,又可以从中吸取教训,进而掌握写作规律。可见写作文一定要养成多修改的好习惯。修改是个长期锻炼的过程,不要奢求几次就有可能见效,贵在长期坚持。所以每次起点要低,要逐步提高,本着"由简到繁"的原则,分阶段实施。  相似文献   

3.
同一位通讯员聊天,谈到稿子写完要不要修改的话题,他说:稿子写完就结束了,还修改什么,那多费事啊!据了解,有的通讯员或是记者,稿子写完就马上发往编辑部,根本不做修改;也有的人是不懂得怎样去修改。  相似文献   

4.
亲爱的通讯员朋友,你经常给报纸杂志写稿子,有的很少见报,有的虽然见报,但已被编辑改得面目全非了。请问,稿子写完后,你自己可曾改过一遍、两遍、还是好几遍?重视修改自己的稿子,是提高写作的一个关键问题。因为“修改”是写作的重要步骤。古人说:“文不厌改”、“不改不工”;“世人着述,不能无病”(引自《写作述要》曹植语)。许多作家、名记者、编辑都十分讲究文章的修改,有人说好稿子是改出来的,这是非常有道理的。谁写稿子能一挥而就、一字不改呢?懒得修改自己的稿子是通讯员的一种不好的毛病。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  相似文献   

5.
大凡作者把稿件写完后,差不多都要经过一遍或几遍修改才邮寄、传真或网上发送到报社。据此。有人便说“好稿子是改出来的”。对于这一说法是否贴切,在下不妄加评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好稿子都离不开修改,修改稿件是采写稿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那么,究竟应该怎样修改稿件呢?  相似文献   

6.
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不但能写作,也得会修改。这不仅因为它是新闻编辑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因为它是"更上层楼"的一种再创作,是一种艰苦复杂的脑力劳动。古今中外均重视文章的修改,我们今天搞文字工作同样需要慎重对待文章的修改,同样需要掌握这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以求采编的新闻稿件能够保持较高的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7.
编辑如果对早已熟悉的编稿工作,做一理性反思,就不难发现:稿件的修改有绝对修改与相对修改之别。 所谓绝对修改,即更正与权威依据相悖的内容或表达形式,如纠正错误观点,删除失实或互相矛盾的材料,更正错别字和不规范的标点符号、数字用法,纠正病句等。 所谓相对修改,即对写作欠佳的稿件做些加工润色,通过“删、改、补、调”等方法,使其变得流畅、精练、完美、精彩。 绝对修改的正确结果往往只有一个,因此修改丝毫不能含糊,否则,稿件刊出后,必然会引起读者的批评,甚至需要公开更正道歉或检讨。相对修改的结果可以有多种,可…  相似文献   

8.
姜辉 《记者摇篮》2004,(5):63-63
常听到同事这样抱怨:现在下面提供的高质量稿件实在是太少了,有些稿件就是“表扬稿”和“流水账”,看到这样的稿子很难找到兴奋点。这是目前编辑们普遍遇到的难题。诚然,眼下编辑们拿到的稿子“精品”确实不多,一来是基层报道员素质参差不齐,反映在稿件上就是佳作的短缺;二来是信息时代对新闻传播提出的快速要求,使用者们顾不上精耕细作就仓促出手,造成“产品”质量不高。那么,作为“替人做嫁衣”的编辑们来说,如何将手上的“粗粮”打磨成“细粮”呢?  相似文献   

9.
<正> 我们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往往会借助互联网查阅调用大量的网上素材,电视节目的制作与互联网的关系越发密切。我们在互联网上浏览时,不少人遭遇过主页被恶意修改的情况。许多主页被修改后,用“工具”菜单下“Internet选项”窗口中“常规”下的“更改主页地址”修改不回来,这种情况着实令人气愤。这是一些网页为了达到宣传的目的,利用IE的漏洞修改了浏览者的注册表,使得IE的首页、标题栏等内容被更换造成的。下面,笔者介绍几种常见的情况及通过修改注册表,来恢复IE的本来面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对新闻稿件的修改,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对新闻事实的核实和修正,二是对新闻稿件中思想观点的修正。新闻编辑通过一些具体的改稿方法的运用,完成上述两方面任务,使新闻稿件达到公开发表的水平和标准。  相似文献   

11.
在没电脑时,编辑改稿是用笔。古时还有用刀的。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发现写错字,要用刀子刮去重写,因此把修改文章称“刀笔”,把擅长起草修改公文的人称“刀笔吏”。延中其意,秀才手中的笔,如擅改别人文章,歪曲或违背意愿的,亦可贬称为“刀笔吏”。  相似文献   

12.
为了加强对作者修改稿的质量管理,不断提高期刊文稿质量,医学期刊编辑加工修改文稿应重视表述严谨简明:“一般资料”避免与“引言”重复,“结果”避免与图表重复,“方法”避免与“一般资料”重复,讨论避免与“结果重复”.  相似文献   

13.
冯巍 《大观周刊》2012,(45):316-316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作文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是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训练,对中年级提出:“能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学习从内容、此举、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对高年级提出:“能初步修改自己的作文”。高年级小学语文课本中,明确要求学生作文写成后要进行认真修改。可见,放手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下面就此浅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4.
程广民 《军事记者》2003,(10):43-43
~~新闻编辑要会做“加减法”@程广民$《长江日报》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21,(5):55-67
传统新闻媒体依靠内容而得以存在,新闻聚合平台则是以技术取胜的代表。5G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决定了新闻聚合平台将在竞争中具有更大的优势,传统新闻媒体则面临更多的挑战和被侵权的风险。我国以"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新闻出版者利益的弱保护模式已经不符合5G时代的要求。设立新闻出版者邻接权符合邻接权产生的历史逻辑和市场规律,在保护水平上更符合5G时代的特点。《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将报社、期刊社等的工作人员创作的职务作品纳入特殊职务作品的范围,体现了加强保护新闻出版者利益的倾向。但总体来看,此修改仍偏于保守。我国未来在新闻聚合平台的治理上可以考虑适时在《著作权法》中增设新闻出版者邻接权条款。  相似文献   

16.
章读懂了才有味道。近日偶读《爱因斯坦的第三只小板凳》,愈读愈觉其饱涵意蕴。老师很不满意爱因斯坦迟迟送来的一只很粗陋的小板凳:“我想,世界上不会有比这更坏的小板凳了……”爱因斯坦回答说:“有的。”他从课桌下拿出两只小板凳,举起一只说:“这是第一次做的。”又举起另一只说:“这是我第二次做的……刚才交的,是我第三次做的。虽然它还不能使人满意,但是总比这两只要强一些。”  相似文献   

17.
通讯员(包括记)常把稿子投到报社后不能见报的情况称作“泥牛入海”。这需要通讯员重新审视所写稿件,认真分析不能见报的原因,对症下药,再作修改,使稿件见报,从而把“泥牛”变成“金牛”。办法有三:  相似文献   

18.
朱天香 《新闻前哨》2005,(12):45-45
非事件性新闻是相对于事件性新闻而言的。事实表明,非事件性新闻中,其实是有新闻事件的。我们探索非事件性新闻的事件化报道,其要领就是将非事件性新闻中的事件“拎”出来。 把问题“拎”出来 有些非事件性新闻在一个时期内处于平静的状态,就像平静的湖水中有危机,有问题。这些问题是长期形成的,有时反映在多个地方,多个事件上。把问题“拧”出来,就会一石击起千重浪,就会成为读者关注的“事件”。  相似文献   

19.
我们习惯将好的新闻作品称为精品。精品时常会给人一种惊喜,一种耐人寻味的“嚼头”。精品“出笼”不是件容易事。许多老编辑、老记者终生追求精品,哪怕白了头也乐此不疲。创作精品首先必须树立精品意识。没有精品意识,也就谈不上作品的深加工、精加工等等,文章的格调也就得不到升华。于是肉烂在锅里,就常常成为扼腕叹惜的事了。  相似文献   

20.
写文章是件难事,改文章更是不易。 的“坐标”。当时我写这篇消息时,只是感 之时,同部室的多名同事参与了稿件的修在日常的新闻写作中,不少人总是有意无 到超市进农村这种模式的新鲜,新闻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