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谈讽刺喜剧     
喜剧是一个大家族,子女满堂,讽刺喜剧就是其中赫赫的一员。所谓讽刺,就是运用比喻的手段对事物和人揭丑。讽刺,一般说,具有喜剧性,引人发笑;但有时也不一定。具有喜剧性的讽刺,就可以产生讽刺喜剧;那种讽刺揭丑,如“吃人的社会”、“蛇蝎心肠”,不一定引人发笑,却会使人愤慨、鄙视,则属于道德性批判。还有一点不同,属于道德批判的讽刺,是公开的、直面的谴责;讽刺喜剧则采用暗喻手法予以揭露。喜剧的前身是在歌舞中穿插一些滑稽的动作和俏皮的语言,逗人发笑。早在我国古代和古希腊都相类似。随着生产力逐步发展,文化思想由初级向前丰富、升华,一种具有比较完整的情节和人物的喜剧形式才逐步诞生。古希腊早期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在作品中就曾以犀利的语言抨击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衰退时期中各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并指名  相似文献   

2.
漫画虽然是讽刺与幽默的艺术.但毕竟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最终还是要通过形象揭示作品的主题.因此一幅漫画作品的成功与否和绘画技巧的优劣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谈论杂文写作的时候,不能不谈杂文的幽默。 虽然幽默对于杂文来说,并不是一个必备的因素。但由于受到三十年代杂文的影响,现当代的杂文,总是和幽默联系在一起。这有点儿像人们对漫画的认识,以为漫画总是具有讽刺功能抑或以讽刺见长的。如果列出一个公式,就是“讽刺 幽默”。大多数的人都认为,一篇好的杂文,总应该是具有幽默感的。幽默感,也可以说是杂文的一种艺术性。 什么是幽默?幽默是这样一种艺术手法:它以轻松、戏谑但又含有深意的笑为其主要审美特征,表现为意识  相似文献   

4.
随着电视媒介内容与形式的不断丰富,喜剧和电视艺术的融合也日趋引人注目。在喜剧类电视节目中,"跨界"的介入为电视艺术提供了一个新的形态——跨界喜剧节目。本文以《跨界喜剧王》和《喜剧总动员》为文本分析对象,通过对电视喜剧节目的跨界形式与内容进行分析和梳理,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视野中探讨跨界类喜剧节目中的解构与重构、戏谑与讽刺以及杂语与对话。  相似文献   

5.
谭健 《军事记者》2006,(12):29-30
其三,幽默讽刺具有一种自我保护功能。明代学人郭子章写过一本《谐语》的书,对幽默讽刺的特点和功能进行了总结,序言有两段话值得一读,不妨节引如下:“顾谐有二:有无益于理乱,无关于名教,而御人口给者,班生所谓口谐倡辩是也;有批龙鳞于谈笑,息蜗争于倾刻,而悟主解纷者,太史公所谓谈言微中也。”“一语讥笑,因而贾罪……身之不能卫,而皇恤其他,则无戏言可也。”从这两段话中可以看出,幽默讽刺在它的运作过程中能形成一种外壳伪装,即自我保护功能,批龙鳞要在谈笑中,不可赤言裸语,直来直去,否则就会招罪。而幽默讽刺这种外壳伪装、自我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6.
金秋时节,在亚运会前夕,北京举办了一次国际喜剧、幽默节目汇映,连续播放了二十几个节目,其中电视剧(包括小品和集锦)十四个,影片十部,这是我国影视史上一件盛事。虽然参加的国家和地区只有十七个,但却是当今世界喜剧创作的一个小小的窗口,它可以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当代国际喜剧创作的走向和特色。多少年来,喜剧创作题材多是从日常生活着眼,或贬或褒,来发挥喜剧这种形式的艺术效能。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风云一时的喜剧演员卓别林就从喜剧创作那种暗喻手法转而从正面抨击希特勒和法西斯主义,拍摄了迄今累演不衰的讽刺喜剧  相似文献   

7.
双关,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和修辞手法,在新闻标题中常常见到。所谓双关,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字词多义性,以及语音的相同和接近性,有意地使要表达的内容具有双重(多重)意义。这样双关就兼有显性语境和隐性语境,有时以显性语境为主,有时则以隐性语境为主。使用双关能起到含蓄、幽默、俏皮、讽刺等生动的艺术效果。另外,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也能达到双关的效果,所谓一语双关就是这个意思。  相似文献   

8.
韩羽 《采.写.编》2013,(4):66-66,F0003
方成前辈是漫画大家,笔头千钧,深刻入骨,幽默诙谐。风发泉涌。漫画是讽刺艺术,讽刺离不开幽默,以枪弹为喻,讽刺是弹头,幽默就是蛋壳里的火药的质量与数量。方成以创作实践之经验,梳理阐释各种道理,比如对“幽默”的论说不仅深入浅出,往往更个性化、形象化。  相似文献   

9.
广西民族出版社、广西教育出版社最近联合出版了高级编辑、作家李延柱的新作《一个中国布尔什维克的幽默人生》。不愿不上班而白拿薪水的主人公罗铁丁,是新中国第一代基层干部,也是一位因出版了《马处长寻猪》的讽刺小品而名噪一时的讽刺幽默作家。如今,他自己的生活故事被真实写入了书中。这本纪实作品收录了罗铁丁数十个  相似文献   

10.
著名漫画家华君武在给青年的信中说:幽默不同于滑稽,也不同于讽刺,更不是油腔滑调——北方人称之为耍贫嘴。现在我们的漫画和相声里,缺乏幽默成了通病,作品索然寡味。幽默是装不出来  相似文献   

11.
谭健 《军事记者》2006,(11):20-21
在杂文文体的诸种特征中、若以阕读经验来论说,最易感受到的恐怕当数幽默与讽刺。但是,如果我们想要寻根究底的话,它又最为赜隐,最难梳理。这里为了避免骼于“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我把它限定在一般的理论描述中。幽默二字,来自英文Humour,中文里原本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现在译为幽默是一种音译(也有意译的成份),这是被称为幽默大师的林语堂先生的创见。由此约定俗成,沿用至今。考其Humour的原意,乃有“会心的微笑”,“只可意会的诙谐”谑而不虐”等内容。《牛津英语词典》为它下的定义是:“行为、谈吐、文章中足以使人逗乐、发笑或消遣的特点;欣赏和表达这些特点的能力。”由此可见它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要有趣味,二是要能逗笑,三是只可意会不说破它。这样一来,幽默的逻辑线索就出来了:所谓幽默,首先是要有情趣,要能引人发笑,但又不揭穿,幽然默识即可,开怀大笑便不是幽默了。它表明幽默非常讲究度,只须存乎于心,点到为止,过了度便作它种范畴观。许是都看见了这一点的缘故,尽管关于幽默的定义种种,但最为流行的还是“轻微的讽刺”一说。幽默和讽刺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说它们有联系是说它们都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认识方式,是主体机智的一种特殊外射:说他们有区别是说它们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幽默是带着一种善意会心的微笑来对社会和人生做出审美评价的,而讽刺则多些火药味,它主要借助艺术夸张的笔墨和真实的力量,无情地谴责一切不合理的和反常的社会现象,具有一定的杀伤力和破坏性,但绝不恶意中伤。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他的讽刺,在希望他们改善,并非要捺到水底里。”“如果貌似讽刺的作品,而毫无善意,也毫无热情,只使读者觉得一切世事,一无足取,也一无可为,邪就并非讽刺了,这便是所谓‘冷嘲’”。由此可见,幽默也好,讽刺也罢,都是主体对现实社会的一种人生态度,都是对一切不合理现象的一种臧否方式。为了论述的方便,本文在以下的探索中,将大而化之把它们“模糊”地视为一个概念。  相似文献   

12.
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艺术(尤其喜剧艺术)创作,幽默都被视为一种态度与能力,一种效果与方法。这幽默作为一种人生态度,非修练无法取得;作为一种审美追求,则虽有饥智也未见得一定成功。盖因幽默并非一厢情愿即可廉价雇用的婢女,而是一位有着自身独特秉性的古怪智者,只有深谙其性情机理的痴心者方可驾驭驱使。看来,在技术即操作的意义上对幽默进行一  相似文献   

13.
幽默,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之所以颇受人们的欣赏和喜爱,在于它含蓄诙谐、活泼新颖、充满情趣、不落俗套。细观静察,人们不难发现,幽默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包含着幽默。它不仅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喜剧表现手法被广泛应用于艺术舞台,而且也被许多记者巧妙灵活地运用于新闻报道中,并以其独特新颖的艺术神韵和美感风姿吸引着千千万万读者,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趣味性。那么,幽默在新闻写作中究竟有哪些功能?从目前见诸报端的一些新闻报道在读者中产生的深刻印象和社会效果来看,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增强新闻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14.
张爱红 《大观周刊》2011,(19):35-35,41
喜剧小品以其特有的精练和幽默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和青睐,语言作为小品艺术的灵魂,在增强喜剧小品幽默性和感染力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运用韩礼德的语域理论,从语域偏离角度来分析喜剧小品中语场,语旨和语式偏离产生的幽默效果。  相似文献   

15.
近来,翻阅了一些报刊,发现运用幽默的写作手法在新闻报道中应用广泛,无处不有。其实,幽默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人们的生活中之所以广受人们欣赏和喜爱,主要在于它含蓄诙谐,活泼新颖,表现形式充满情趣,不落俗套。细观静察之时,人们不难发现,幽默其实也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包含着幽默。它不仅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喜剧表现手法,广泛运用于艺术舞台,而且早已被西方新闻记者巧妙灵活地运用于当今的新闻报道中了,并当成一种写作手法流行于报刊和影视屏幕,以它独特新颖的艺术神韵和美感风姿吸引着千千万万个读者,从而大大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竞争力。 那么,运用幽默手法写新闻在表现形式上究竟有哪些引人之处和特点、功能呢?从见诸报刊的一些新闻报道在读者中产生深刻印象和社会反响来看,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灵活巧妙地运用幽默手法写新闻  相似文献   

16.
论喜剧小品语言的幽默特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旭慧 《现代传播》2004,(1):119-121
幽默是喜剧小品的生命 ,幽默语言是喜剧小品最独特、最本质、最深层的魅力。作为一种颇具韵味的幽默语言 ,其幽默具备如下特点。一、平民式的幽默幽默是审美主体 (包括创作者和接受者 )和审美客体(或表现为“笑料”素材 ,或表现为幽默作品 )互相感应互相渗透的结果。幽默欣赏是不同于幽默创作的另一层的审美活动 ,它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幽默欣赏要求接受者具备笑力 (即幽默感 )和理解力 (知识力、想象力、再造力、意会力、贯通力、生活阅历 )。理解力使幽默欣赏成为一种自觉、能动、理性的活动。有位名人曾说过“幽默在笑者那里”。幽默的…  相似文献   

17.
幽默.是一种语言的智慧和艺术。它指言谈、行为有趣或意味深长。幽默充满我们的生活.几乎无处不在。在文学创作中。不少幽默大师巧妙运用,为作品增色添辉。在新闻写作中,幽默也大有用武之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媒介的生态环境大为改善,现实生活中的幽默现象。被大量摄入新闻作品.扩大了新闻传播领域,丰富了新闻审美形态.拓展了受众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8.
<正>讽刺漫画被人们宣染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艺术形式,它能够反映社会的阴暗面,揭露腐败警醒民众,对于许多政治讽刺漫画家,他们的"武器"只是笔和纸。对这些画家来说,画讽刺画是一种使命,而画讽刺漫画,如果没有热情,没有评论和见解或目的,那将失去它应有的威力。"幽默"漫画是以诙谐健康的笔调,描绘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19.
幽默是思想、学识、智慧和灵感在语言运用中的结晶。它的特点表现为将事物用滑稽的形式作诙谐而含蓄地表达。有人曾说过:没有幽默感的语言是一篇公文,没有幽默感的人是一尊雕像,没有幽默感的家庭是一间旅店,而没有幽默感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可见幽默在写作中是何等重要。但是在有些人看来,幽默仿佛只存在于相声、笑话、小说、喜剧和漫画中,与新闻无缘。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在新闻作品中,就有不少运用幽默的。新闻标题制作是否可以借鉴一点幽默呢?回答是肯定的。生活中有一些新闻事实,本身就包含着一定的幽默成份。如果让标题幽默地与读者见面,岂不是比板着严肃而呆板的面孔出现好得多?  相似文献   

20.
讽刺,是杂文所特有的一种艺术特色。 什么是讽刺呢?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曾专门谈到这个问题: 我想:一个作者,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的——写出或一群人的或一面的真实来,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这作品为“讽刺”。 有意的偏要提出这等事,而且加以精炼,甚至于夸张,却确是“讽刺”的本领。……在或一时代的社会里,事情越平常,就越普遍,也就愈合于作讽刺。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什么是“讽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