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47年8月中旬,印度半岛摆脱了英国长达190年的殖民统治,成立了独立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但影响印度和巴基斯坦关系的主要障碍是克什米尔问题。克什米尔位于印、巴、中和阿富汗之间,它包括查漠和克什米尔两个地区,以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地为主,中部属于喜马拉雅山西段,北部有喀喇昆仑  相似文献   

2.
克什米尔位于印度、巴基斯坦、中国和阿富汗之间,面积21万平方公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造成了印、巴的严重对立。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分别独立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3.
印巴克什米尔争端可说是英国仓促撤离印度次大陆的一个悲剧性结果。印巴正式分立时,克什米尔邦的归属仍未确定,这就使得争端有了产生的可能。克什米尔王公宣布加入印度后,由于土邦归属原则的不明确性,加之印度在土邦归并问题上执行双重标准,巴基斯坦因而拒绝承认加入有效。从根本上说,导致克什米尔争端产生的原因是克什米尔在政治、安全方面对印巴两国的极端重要性,双方都不愿放弃,或说是不能失去。  相似文献   

4.
●板块一 热点专题知识串讲(一 )克什米尔问题与印巴的紧张关系克什米尔是查谟和克什米尔的简称 ,位于印度、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中国和阿富汗之间 ,面积 2 2 3万平方公里。克什米尔问题发端于 194 7年的印巴分治。克什米尔所在位置图根据蒙巴顿方案 ,土邦可以自由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 ,或者保持独立。如以宗教信仰和居民构成为标准来划分 ,这里 77%为穆斯林 ,应划归巴基斯坦。但克什米尔的上层统治者信仰印度教 ,他们倾向于加入印度。这样从 194 7年 10月开始 ,印、巴两国三度兵戎相见 ,而在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地区的小规模冲突和磨擦…  相似文献   

5.
19世纪中期以后,印度成了英国最重要的殖民地。铁道是英国加强对印度殖民掠夺和统治的重要工具,英国在印度的铁道政策对近代英国、特别是印度的历史影响是颇为深刻的。一从1757年普拉西之战后,印度逐步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此后,英国资产阶级对印度的原料和市场怀有极大的奢望。但是,当时的印度却远远不能满足英国资产阶级的贪欲。一个英国国会议员在议会辩论中就曾埋  相似文献   

6.
克什米尔是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的简称 ,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北部山区 ,面积约为19万平方公里。二战后 ,南亚次大陆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1947年6月3日 ,英国最后一任驻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了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的“蒙巴顿方案”。该方案规定 ,印度教徒居多数的地区划归印度 ,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归属巴基斯坦。根据“蒙巴顿方案” ,克什米尔土邦应该加入巴基斯坦。但是 ,蒙巴顿却说克什米尔跟其他土邦不同 ,并鼓动伊斯兰会议和查谟保皇协会的领导人联合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活动 ,要求英国政府宣布查谟和克什米尔脱…  相似文献   

7.
美国独立后,英国从美国革命中吸取教训.及时调整殖民政策,放弃了旧的重商主义殖民政策,加强了对殖民地政治上的控制,从而使印度、加拿大这两个殖民地得以巩固、扩大。英属北美殖民地和英属印度殖民地一起,构成了第二荚帝国的核心。英国对这两个殖民地的政策实际上代表了这一时期英国的帝国政策。英国对印度统治政策的调整,为英国统治落后地区殖民地提供了蓝本和依据。而英国对加拿大的新政策则确立了英国对英裔和非英裔白人殖民地的统治机制。这一时期英国帝国政策的调整,否定了旧的重商主义殖民政策,开始了新的自由主义殖民政策,奠定了英帝国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马啸 《宜春学院学报》2008,30(Z1):37-38
1947年印度独立后英国与印度的关系发生改变,英国寻求与印度重新建立外交关系。英国的外交构想是将印度纳入它的英联邦外交体系,印巴以自治领身份独立使英国的构想初步实现,而1949年的英联邦总理会议报告使英印外交关系的重建得以定型,为此后英国与其所属其它殖民地的外交重建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英国殖民主义者以商品和贸易为借口,开始侵入印度。1757年普拉西战争后,印度开始逐步沦为英国殖民地,成为英王皇冠上一颗最耀眼的明珠。 英国在印度建立殖民统治不仅给穆斯林,也给印度教徒和其它本地居民带来前所未有的灾难。马克思在总结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的社会和经济后果时写道:“英国则破坏了印度社会的整个结构,而且至今还没有任何重新改建印度社会的意思。印度失掉它的旧世界而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这就使它的居民现在所遭受的灾难具有一种特殊悲惨的色彩。” 印度人民抗英怒火此伏彼起。英国为了维护它的殖民统治,除了依靠军队进行赤裸裸的镇压外,还推行了“分而治之”政策,在印度各个民族、宗教、种姓和各种社会团体之间及内部,进行挑拨和分化。英国殖民者提出:“我们的态度是尽力维护现存的宗教的种族分裂,而不是努力使之融合。分而治之应该是印度政府的原则。”“分而治之是古罗马的座右铭,也应当是我们的座右铭。”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不同时期和阶段,英国殖民当局为实行分而治之而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手段。  相似文献   

10.
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在历史上曾是一个统一国家,在沦为殖民地时期,它们也同属英国统治下的印度帝国。直到1947年8月15日印度独立时,巴基斯坦才脱离印度,成为独立国家。1971年12月16日,东巴基斯坦又脱离巴基斯坦,成立孟加拉国。关于印巴分治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史学界认为是英国殖民者为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在印度各  相似文献   

11.
在英国众多殖民地中,印度殖民地占有突出的地位。英国对印度的统治非常重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它不断调整对印度的政策。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为实现工业资本对印度的剥削,英国开始执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殖民政策。与此同时,英国政府对殖民地的改造也开始了。  相似文献   

12.
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后,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开始不稳定。为了保证工业资本在印度的进一步剥削,英国逐步对前期的具体政策进行调整。一方面加强专制权力,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和控制,使殖民地的国家机器进一步集中、强化;另一方面,利用议会"民主"体制,使殖民地国家机器带有了资产阶级民主的某些特色,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英印间的民族矛盾。  相似文献   

13.
马来西亚是一个主要由马来人、华人、印度人等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其沦为帝国主义殖民地的历史长达数百年之久,其中英国殖民统治的时间最长,漫长的殖民地历史给马来西亚社会带来深刻的影响。告别殖民地历史,建设一个多民族统一的现代国家,是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1853年写的<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和<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未来结果>,是他运用唯物史观比较系统地考察殖民主义问题的重要著作.马克思在上述两篇文章中就英国对印度的统治及其未来结果的论述,对于研究资本主义、殖民主义的历史及其相互关联,对于考察民族、殖民地问题及其与无产阶级革命前景的相互关联,都提供了一个典型性的例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半个多世纪以来,印巴关系时紧时缓,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的武装冲突几乎从未中断。两国不断交恶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克什米尔问题。克什米尔是“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的简称,位于印度、巴基斯坦、中国、阿富汗之间,面积约为19 万平方公里。克什米尔问题是“分而治之”的殖民政  相似文献   

16.
二战期间,一个记者问英国首相丘吉尔:“莎士比亚和印度,哪个对你更重要?”印度当时是英国最大的殖民地,其财富、人口、土地,应该说对英国有足够的诱惑。然而丘吉尔回答说:“我宁可失去50个印度,也不能失去一个莎士比亚。”  相似文献   

17.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于1853年指出:“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①。本文拟就英国东印度公司是怎样破坏了印度的社会经济,扼杀了它的正常发展,使其沦为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作些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前,新加坡是马来亚柔佛王国的一部分,当时仅是一个人口稀少的小渔村。1824年,沦为英国殖民地,当时英国东印度公司高级官员T·斯坦弗拉弗勒斯,为了在英国与远东之间建立一个贸易站,以便与当时荷兰在印尼的荷属东印度公司进行贸易竞争,在新加坡岛南端建立了新加坡市。从此新加坡一直被英国做为远东转口贸易的重要商埠和在东南亚的重要军事基地。1942—1945年,新加坡被日军占领,日军投降后,英国恢复了殖民统治;1963.9.16并入马来西亚,1965.8.9退出马来西亚联邦,成立新加坡共和国,同年10月加入“英联邦”。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英国开始调整其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政策。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即位后,继续对印度进行殖民主义改造。维多利亚时代前期(1837—1857)英国对印度政策的调整,主要体现在1853年法案,以及根据法案精神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上。英国政府继续进行殖民主义改造,实现了英国工业资本对印度的剥削。但是与此同时,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出现了危机。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既是这种危机的一种极端表现,又成了英国对印殖民统治历史的大界标。  相似文献   

20.
英国议会在英属印度期间通过一系列森林法案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尽管英国人的政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印度森林管理的现代化和林业技术的科学化,但是其政策措施仍不完善,而且森林管理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导致印度森林开发的速度和规模空前加大。印度森林学是当时英帝国各殖民地最发达的,成为其他殖民地学习的模本,印度森林学发展成为帝国森林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