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梅里美短篇小说具有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是从《马铁奥·法尔哥尼》这篇小说开始逐步确立起来的。它的独特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题材选择上富有浓烈的异国情调和鲜明的地方特点;二是塑造的人物性格粗犷强悍、带有原始气息;三是运用简洁明快、冷峻客观的语言。这种风格在后来的《嘉尔曼》、《高龙巴》等小说中走向成熟和稳定。梅里美小说风格的独特性是其创作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在小说的历史上有很多专门擅长写短篇的大家,最典型的像大家都很熟悉的美国的作家欧·亨利。欧·亨利只有一部长篇,《白菜与皇帝》,非常一般,几乎不值一提。但是欧·亨利小说在文学历史上照样是举足轻重的,“欧·亨利式的结尾”是文坛上最习见的术语。像这种情形的作家还有一些,比如梅里美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梅里美在法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非常高的地位。梅里美一生大概只写过一部长篇《查理九世时代轶事》,只有十几万字。19世纪是文学的黄金世纪,很难有哪个作家不是著作等身,梅里美是著作量非常小但是影响却非常大的大作家。当…  相似文献   

3.
与陆天明的《苍天在上》、张平的《抉择》等主流色彩浓厚的反腐小说不同,新时期描写官场的小说多转向新写实,这类小说更注重描写原生态的官场。作家用可堪玩味的态度把“场中人”的无奈一一呈现。小说从对官场的关注上升到对整个社会、整个时代的关注,深刻揭示了在金钱、权力等欲望中生存的现代人的精神困惑和信仰危机。其中,作家们对古典精神沦落的叹惋,对整个社会人生的关注,对人性的探索构成了小说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4.
有岛武郎是日本"白桦"派的代表作家,但他的视野已远远超出了"白桦"派的创作思想范畴,他倡导的新理想"一元生活论"和"本能生活论"猛烈地冲击了当时的注重理智、循规蹈矩、排除热情、禁忌欲望的基督教上层社会。作家通过小说《一个女人》,对当时社会的腐朽与黑暗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批判,充分地体现了作家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5.
在众多的都市小说作家中,王安忆是较早关注都市日常生活的欲望书写的作家之一。在多元化文学大潮的冲撞下,她坚决地抵制了鄙俗化,力图赋予平凡的日常生活以意义,以积极的价值理念去寻求作为日常生活中的欲望主体的个体生存所应该具有的精神光彩。本篇以日常生活的欲望为切入点,探讨日常生活的欲望书写在王安忆都市小说中的流变轨迹及表现形态,以明证王安忆都市小说日常生活的欲望书写的现代价值及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的心理小说经历了一个从超我情结到自我的尴尬 ,再到本我欲望的书写过程。“超我情结”是一种个人欲求对社会规范的认同 ,是一种高蹈的救世情怀的体现 ,“自我尴尬”是本能欲望在与社会道德规范的冲突中 ,主人公的精神处于一种被围攻的尴尬境地。而“本我欲望”则是对“超我情怀”的颠覆 ,是个人化欲望的直接书写。在现实的生存原则中体现出的人的本真存在 ,才是文学的使命 ,作家的使命  相似文献   

7.
施蛰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新感觉派"小说的代表作家,创作了大量颇具特色的心理分析小说。他的小说《花梦》通过女主角对情感逻辑与物质逻辑博弈的再现,表征了都市人的非理性与欲望化的存在。作家通过对欲望书写来表达他对女性存在的关注与对社会现实的另类探求。小说中的女主角既摆脱了传统的规约又不受现实的束缚,虽然在观念和身体上获得了解放,但离思想和精神的真正解放还有一段距离,她虽挣脱了人的奴隶,却沦为了物的奴隶。因此,当时的女性主体意识还未真正觉醒,女性还未获得真正意义的解放。  相似文献   

8.
在《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重点关注的是现代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的精神生态失衡这一内在的生态危机问题。小说所揭示的精神生态失衡主要表现在莫莱尔、格特鲁德、保罗、米丽亚姆、克莱拉这五个人物身上,他们在作品中皆以精神悲剧性角色出现。劳伦斯认为,文化修养的差异、支配与占有欲望、健全人格的缺失以及自然生态的破坏和社会生态的变异是造成精神生态失衡的根源所在,人必须与自然融为一体,协调好社会人际关系,抛弃占有和支配欲望,保持人格的独立与完整性、灵与肉的统一性。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悲剧的发生,从而达到精神生态的平稳。  相似文献   

9.
梅里美和博尔赫斯的浪漫主义文学气质引起了笔者的研究兴趣,进而又发现他们均可称为学者型作家,都偏爱短篇小说,在选材上也有趣味相投之处。在小说作品分析这一层面,笔者从叙事角度和语言风格上比较了梅里美和博士尔赫斯小说的异同。尤其是在叙事角度的选择上,两位作家对第一人称叙事的继承和突破,揭示了他们的作品得以不朽的秘密之一。  相似文献   

10.
《儿子与情人》和《母亲大人》这两部小说中的母亲都为儿子表现出了极端的畸形的母爱。本文通过比较社会背景,不幸婚姻和自身欲望等因素,分析这两部作品中畸形母爱的深层根源。  相似文献   

11.
泰戈尔是印度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他的短篇小说创作代表了印度近现代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其影响仅次于他的诗歌。他学习并接受东西方文学传统,创造性地运用非人物的灵幻叙述方式,灵活采用多种叙述者类型,运用了不同的叙事视角,使小说的叙事艺术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征。泰戈尔以独特的叙事技巧揭露社会严峻的现实问题,赋予小说浓郁的悲剧精神,把印度短篇小说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这体现了作家自觉的叙事艺术探索精神以及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2.
《呼啸山庄》讲述了相爱的男女主人公被迫分离的故事,他们在精神上和现实中流浪,但最终超越了死亡回归到了精神家园。凯瑟琳和希刺克厉夫爱情故事隐喻着现代人类流浪于陌生世界的生存困境,是人类流浪于陌生世界并渴望最终回归精神家园的原型再现。  相似文献   

13.
Nelly and her children live in Queensland, Australia. When it came time for her second youngest son to start school, Nelly was not prepared for the difficulty that she had enrolling him at the school of her choice. In spite of her son's disability, Nelly thought that it was natural that he would go to his local school with his sister. It is not surprising that she expected this, given the legal and policy endorsement of inclusive education that exists in the Queensland education system. What unfolded in Nelly's life as she pursued this enrolment is the subject of this article. This is the story of a mother who believed in and hoped for inclusive schooling for her son but who found herself caught in a series of events and experiences which ultimately led to the decision to transfer him into a special school. This is also the story of how, disillusioned and regretful, she went on to undo that decision. Told primarily in Nelly's own words, this narrative provides a deep insight into one mother's efforts to exercise her parental authority, the difficulties she encountered in trying to do so, and the consequences for her son.  相似文献   

14.
《李娃传》为唐代小说名篇,但篇首及篇末记荥阳公子、李娃事的来历是编造的,经不起考征。原来此篇服务于牛李党争,借旧有的《一枝花话》移花接木,引于荥阳郑氏之身,暗指郑亚(李党)娶娼妓为妻,以压其子郑畋之出仕。作者非白行简,当为牛党白敏中。  相似文献   

15.
薛海燕 《河西学院学报》2011,27(4):50-54,45
"顿悟"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名篇《死者》中的重要创作手法之一。运用法康尼尔(Fauconnier,G)认知语言学心理空间理论能有效挖掘人物顿悟之前的心理,从而进一步深化故事主题。在《死者》中,主人公康罗伊与三位女性之间的话语冲突使主要人物的心理空间发生了多次交错,促使康罗伊摈弃殖民地特权者身份,回归爱尔兰传统。康罗伊的精神复苏在深层次上象征着整个民族的新生。  相似文献   

16.
美籍华人作家哈金,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等多项大奖,引起了评论界广泛注意。其作品《活着》讲了一个发生在中国特定发展时期的故事。作者通过剧烈的时间和空间转移、记忆的丧失和恢复体现了复杂的人际关系,从独特的视角审视了人们的需要、欲望及婚姻悖论。特定的环境中,不丰满的人物更凸显出故事情节的离奇,起伏跌宕,小说结尾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7.
《聊斋志异》向杲化虎复仇,是一种复仇主体精神压抑释放的奇特方式。化虎之后的人而虎,虎而人,虎外而人其内,使主人公向杲与“复仇相助者”合二为一,复仇主体具有了隐身和复仇的能力。化虎道具,在以往故事中即有。化异类以复仇,来自佛经故事的基本艺术机杼。在“六道轮回”的佛教理念中,前世仇怨可在今世雪报,而报仇的复仇主体可能转世为某种动物。“虎皮”,与其他相关道具一并得蒙蒲松龄青目,也可能模仿了佛经叙事。佛教生死观也被吸收融合,幻化故事为之更具有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狂人日记》以短短六千余字揭露了几千年旧社会的黑暗和罪恶,"吃人"就是他的总罪状,而结束语中"救救孩子"的呼喊也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本文着重分析了"救救孩子"这一呼喊其实表现了鲁迅深深的绝望,由此反映出鲁迅终其一生都在"反抗绝望"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19.
彭燕郊先生弱冠之年,便以长诗《春天-大地的诱惑》、组诗《战斗的江南季节》跻身于气度不凡的“七月”诗群。上世纪50—70年代,因胡风要案而置身于严酷的厄境中,但一种隐性的写作也从未在他心底中止过。晚年诗作中所呈示的种种足以令人惊叹的精神进境,更是在中国现代诗史、思想文化史上留下了重要印迹。彭燕郊的诗文,始终维系在一个很高的精神高度上,它们至少是延缓着我个人精神生活的退化和萎缩的。谨以此文稍稍表达我对燕郊先生的敬悼之情。  相似文献   

20.
返老还童     
《英语自学》2009,(10):31-33
影片简介:2005年的8月,卡特琳娜台风来袭,新奥尔良的一家医院里,81岁高龄的戴西(凯特·布兰切特饰)生命垂危,此时只有37岁的女儿卡洛琳(朱莉娅·奥蒙德饰)陪伴着她。戴西为卡洛琳讲了一个故事:盲人钟表匠盖特被指派造一只悬挂在新奥尔良火车站的大钟。得知儿子在一战中阵亡的消息后,他继续着造钟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