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和谐不仅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取向,也是传统中国的文化精神。在经历了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之后,和谐价值观所包蕴的和谐思维凸现了整体、辩证、对话、融通、公正和人文等诸多特征,它们为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打开了新颖的却又是历史的视窗。素质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必须用中国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采构建素质教育的文化理念与行为路径。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使命,以"发展"为第一要务,这是科学发展观民族特色的时代内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发扬了传统文化精神;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理念相结合,既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秉承,更是对中国传统价值取向的大凸现和大发展;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及根本方法体现了其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运用和发挥。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主要包括家教、伦理、哲学等思想体系,其中蕴涵的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谐”精神和伦理道德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是素质教育和需要大力弘扬的主要内容。“和谐”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内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就是“和”、“合”、“和谐”。中国传统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基本道德规范,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文化历史的长河之中,地处长三角的吴文化所具有的独特开放气度,彰显着一种和谐的精神,这同吴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长期的文化沉淀所形成的吴地精神文化传统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本文主要在中西文化的交错体系中立足于吴文化的开放性以及和谐精神,将纯文化的思维运用到解读历史的过程中,感受吴文化潜在的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6.
历史思维是人们在认识历史、研究历史事实过程中所运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历史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是构成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在历史思维指导下,以史为鉴,学好历史这本"教科书";以史求是,探究历史文化发展规律;以史铸魂,秉持传统核心价值观:这是维护民族精神威严、重塑华夏儿女民族风骨的致思理路。基于历史思维的民族精神弘扬与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情感纽带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整的素质教育离不开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中国传统文化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对学生的身心素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具有独特的作用。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导向作用,在实践中找到传统与现实的结合点,实现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有机统一,以培养和谐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8.
素质教育应注意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弘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又是文化素质教育中应有之义。对传统文化不能“彻底决裂”,只能对其扬弃和转化。传统文化的精神包括“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贵和持中”的和谐精神、“正道直行”的正义精神以及修身、礼仪等诸多方面表现出来的文明素养。而其一以贯之的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9.
思维方式是一定文化的特质,是一定文化之所以成为该文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重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于和谐价值的追求,就应该了解为什么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于和谐价值的追求是那么恒久。决定这一点的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整体思维方式,即讲求一元、天人合一、注重整体、追求和谐的独特思想;在这种思维方式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尤为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家、人与国之间关系的和谐,由此衍生出独特的中华法律文化。  相似文献   

10.
体验教学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度,蕴涵着人文精神、整体直觉思维、和谐意识等传统文化的意蕴。探讨体验教学的文化意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与中国文化的适应性,从而开拓体验教学更为广阔的疆域。  相似文献   

11.
中国钢琴音乐在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都呈现出不同的文化思想和文化价值取向,涌现出大批优秀的作曲家和代表作品,散发出独特的东方传统文化韵味。本文从中国钢琴作品中民族性的旋律、和声、音色等音乐元素着手,探讨其独特的东方神韵风格,挖掘作曲家更深层次的创作意图,使演奏者在演奏中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准确的把握,并将中华民族文化深层次的内核精神和文化内涵准确地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2.
徐州有着丰富的汉文化遗存,其中汉画像石、汉墓、汉兵马俑被称为徐州汉代“三绝”,“三绝”遗存生动体现了两汉时期徐州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彰显着两汉先民的工匠精神和文化创新意识。历史文化遗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梳理和阐释历史文化遗存蕴含的教育价值,既是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和传承的要义所在,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与中国文化精神的某种暗合和融通,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创造性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创造性传承和转换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生根壮大并于实践中取得丰硕理论成果的内在原因。认识到这一点,对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中历史主义历来是文化的正统,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历史主义被转述为科学主义精神,一种科学实证的精神。在这样的语境中,中国现代文学出现了大规模的叙述祛魅运动。这样的祛魅不仅是文学的,而且是文化的。  相似文献   

15.
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传统文化的“历史母体”,是“我们民族文化的DNA”。但是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慢慢淡化。为此,可以采取营造校园民俗文化氛围、实施民俗校本课程开发和开展民俗文化实践活动等途径和手段,将传统文化的“历史母体”融入校园文化的“现实土壤”,加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从而传承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增强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16.
欲理解陈寅恪的历史文化思想以及其人格中的士大夫精神遗传,必须从他的家族历史、父祖遗传入手。陈氏终生以其精到深入的史学研究,致力于护持弘扬中国文化,尤其盛倡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此乃融汇中西文化精粹对民族文化传统的重铸更新,是传统文化在他手里创造性转化的体现。陈氏是一位终生恋慕、崇敬中国文化,被其所化并具有真正文化人格的杰出史家。至于他身上的士大夫精神遗传,只能视为他身受传统文化中正大人格之薰习所致,不但不应以守旧落后视之,而且有待今日学人群起仿效,追慕弘扬。  相似文献   

17.
鲁迅许多小说的文化特性是以质疑与颠覆中国封建文化常规性的内涵作为起点的,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时代品格。作为一种内在的文化精神底蕴的选择与反省,鲁迅首先是对“吃人文化”的生动概括与尖锐批判,形成了他小说对于现实存在的不幸人生境况及其客观环境和民族生存危机以及已然封闭、停滞的文化现实进行描写和评价的核心内蕴。其次是鲁迅以“不撄人心”“不相干”来概括与指责中国传统文化既不能救获现世民众又不能自我拯救的巨大困境和悲剧性。鲁迅以此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爱与拯救的力量,他要创造出一个具有真正的人的灵魂的与自我实际生存密切相关更切实、更直观的文化世界。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承担着引领整个社会先进文化、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使命。人文精神的培养只能在一定民族文化传统之下完成,民族文化是构成人文精神的历史基础.古代文学课程所具有的哲学思想、历史思维和文学审美特质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民族文化传统资源,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师应善于挖掘本学科中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塑造与培养的知识和因素,采取合适的方式加以拓展,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