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90后"大学生正在逐渐成为高校的主体,这个群体有着以往大学生鲜有的群体特征,本文在探讨该群体思想心理特征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一些工作对策.  相似文献   

2.
当前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作为我国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发展现状却令人堪忧.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中逐渐丧失主导地位,滑向大学生思想阵地的边缘地带,失去了广泛的学生基础,更为严重的是,高校大学生群体普遍面临着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在此情况下,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表现,信仰危机的成因,信仰危机的重建的反思就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人才的极其重要的工作。民族高校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特殊性,更显出其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表现在群体和个体上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教育,对做好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群体心理  相似文献   

4.
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需要,是应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挑战的需要,也是促进大学生思想健康成长的需要.高校应从“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的高度,重视大学生群体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学生“红色”社团的综合优势,不断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积极构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平台体系,力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高校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5.
试论扩招条件下高校就业指导的开展与实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了当前形势下,特别是高校扩招条件下,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特征及其原因,以及当代大学生就业群体的价值观及心理特征.在充分认识当前就业形势和大学生就业群体特征的基础上,普通高等学校应该从服务机构、信息网络、课程体系、职业咨询、调查研究、市场拓展、校企合作和思想教育等多方面着手,积极做好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的开展与实践,努力实现我国大学生的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时代带给人们一个全新的生活方式,同时也给当代大学生一个全新的大学生活方式。它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学生是当前社会最为活跃的群体,具有鲜明的心理特征。新媒体在给大学生学习求知、生活行动、人际交往带来便利的同时,若没有正确引导,放任大学生沉溺于虚拟世界里面,必将在他们的思想、心理、交往方面影响其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不利于其身心发展和成长成才。这给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严峻挑战。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因势利导,利用新媒体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心理健康工作。  相似文献   

7.
高校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大学生这一独特群体进行普及教育。笔者作为一名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在教学一线亲身经历、感受、实践,看到了一些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存在的两个方面的普遍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真正有效的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高校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以大学生共同的心理特征为基础形成的,它已成为目前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详细分析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类型、特征及其形成的主客观原因;指出了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作用;提出了正确引导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大学生群体逐步成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护心育心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基于此,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为基础,对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护心育心工作的必要性和实施方式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战略任务,这对于在大学生中推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高校迎来了“90后”大学生,他们的独特的心理特征和思想观念给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针对新的形势,加大推进在“90后”大学生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显得尤为重要,而实践则是在“90后”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好手段.运用实践是在“90后”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任倩  唐军 《文教资料》2010,(7):205-207
运用适当的思想教育方法,使高校学生群体中部分后进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在总结后进生的不良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后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一些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动乱以后,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前的一个艰巨任务,就是如何把大学生的思想认识统一到四中全会、五中全会及中央其它有关文件精神上来。要完成这一庄严的历史使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点,在此基础上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方式,才能真正使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爱国主义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深处生根开花。纵观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包括已经进入社会和现在尚在校学习的十数届大学生群体心态及其变化,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群体心态与  相似文献   

13.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党中央对高校新时期培养人才提出的一项新要求,同时也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政治保证。目前,高校中受教育群体绝大多数是90后大学生,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存在两方面严重缺陷:一是教育时间上的滞后性;二是教育体制上的单一性。应充分了解90后大学生独特的心理特征,利用入学后的“思想空白期”,以入学教育为切入点,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思想认知特点与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生活条件、实践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深刻地影响了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特点:一方面思想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独立性和差异性,另一方面思想认知表现出易变性和弱理性。在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进程中,辩证地认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认知特点,创新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理念、工作路径、工作方法,对于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对于党的建设事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就是要进一步的培养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使马克思主义逐渐的由政治主导型逐渐的转化为大学生群体和人民群众自觉的思想和行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教学就是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思想中进一步的改革马克思主义的统治地位,同时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阵地,对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运用“心理契约”理念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课堂,以期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心理契约”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探索一条适合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认知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育新思路,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战略任务,这对于在大学生中推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高校迎来了90后大学生,他们的独特的心理特征和思想观念给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针对新的形势,通过实践在90后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注重强化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并将之充分融于伟大中国梦的实现之中,对于坚守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意义重大。但在今天多元思想和信息时代的冲击之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没有与时俱进,一些大学生信仰出现动摇。价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较为陈旧、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考核方式单一,以上问题都是影响教学效果、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确立的因素,因而,笔者在实际工作中进行了一些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培养方面的思索。  相似文献   

19.
浅谈"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孙杰 《华章》2008,(17)
"90后"大学生生活在信息泛滥,计算机网络发达的时代,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已不能适应他们鲜明的个性,他们也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此外,教育专家认为应该根据群体特点调整教育方式,面对"90后"独特的思想心理特征,思想政治工作也只有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周军 《职业技术教育》2006,27(35):57-59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矛盾和问题,致使部分大学生形成被动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心理.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必须努力实现教育方法的现代化,转变教育者的思维方式,调整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态度,挖掘和利用有效的教育手段,实现大学生由被动式学习到主动式学习的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