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章不是无情物,作惟有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融入笔下的字,方能写出令人感动、抓住读的作品。要把章写得富有“情感”的因素很多,仅从“技巧”上来说就有许许多多,其中巧用“拟人”的手法就是把作品写得饱含“情感”、生动感人的好方法之一。现就巧用“拟人”写诗作,撷例赏析,以供鉴赏。  相似文献   

2.
傅望华 《学语文》2004,(11):89-91
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惟有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融入笔下的文字,方能写出令人感动、抓住读者的作品。要把文章写得富有“情感”的因素很多,仅从“技巧”上来说就有许许多多,其中巧用“拟人”的手法就是把作品写得饱含“情感”、生动感人的好方法之一。现就巧用“拟人”写诗作文,撷例赏析,以供鉴赏。  相似文献   

3.
多媒体具有丰富的音频和视频功能,可将文字符号变成可感的形象,使我们传统的用“一张嘴巴”的说教变成对学生多感官的立体刺激。它使抽象的变得具体,使隐性的东西变得历历在目,使“静”的变成“动”的。这就使我们有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景,让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喜闻乐见、充满魅力,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能为学生所接受。  相似文献   

4.
早在八年前,我就常反思这样的问题:我们当语文老师的表现欲是不是太强了?我们一站到讲台上,便口若悬河地“表演”了起来;而真正最有戏的演员却变成了听众,变成了与剧情无关的“看客”?尽管有时候“台上台下”也有一些交流,但这种交流的“台词”是预设好的,台下观众的任务是回答,回答“台上”早已确定的答案。  相似文献   

5.
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惟有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融入笔下的文字,方能写出令人感动、抓住读者的作品。要把文章写得富有“情感”的因素很多,仅从“技巧”上来说就有许许多多,其中巧用“拟人”的手法就是把作品写得饱含“情感”、生动感人的好方法之一。现就巧用“拟人”写诗作文,撷例赏析,以供鉴赏。  相似文献   

6.
近读一则故事:有一个农民在犁地时,发现了一枚锈迹斑斑的古钱币。农民以为把古钱币上斑驳的锈迹去掉会更值钱,于是就将那枚古钱币打磨得平整光亮。结果,这枚价值昂贵的古币变成了一钱不值的铜板。农民哪里知道,古钱币的价值正体现在它那锈迹斑斑的“生命本色”——“古”上,失去了“生命本色”,古钱一文不值。  相似文献   

7.
文贵曲,那么课文分析呢?那种“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式的“这说明了什么”“这表现了什么”的分析法之所以常常令学生昏昏欲睡,就是因为常常太直、太干,把文思、文势、文意、文脉、文味、文气、文采等文章赖以存活的神情理趣,肆意割裂、肢解,使其原本鲜活生动的教学内容,变成风干硬化的“木乃伊“,怎能不失败呢?赞可夫  相似文献   

8.
有人把学习语文比作“熏锅底”,“这就好此新买的钢精锅,铮亮铮亮的。放在灶上煮饭,经过三五个月的烟熏火燎就变黄了。再过个年把两年,又进而变成褐色。几年后,锅底甚至变成黑色的了”。这个颇富情趣的比喻精辟地指出了语文的学习是日久天长的“养成”,润物无声的“化育”,也就是耳濡目染的“熏陶”。  相似文献   

9.
与同行交流,总听到这样的抱怨:语文比之数学,可谓生动形象;语文比之外语,可谓轻车熟路,可是学生就是不愿意享受它。听了类似的议论,笔者心中不禁这样想:我们真的让学生享受语文了吗?因此,要让学生开开心心学语文,首先要让语文课堂教学成为一本“开心辞典”,要不断地召唤着、激励着探究者,从而使语文课堂变成巨大的“磁力场”。然而语  相似文献   

10.
肖立群 《初中生》2006,(1):46-49
“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两条又粗叉黑的眉毛,苹果似的脸蛋,笑起来露出两个小酒窝。”这是同学们描写人物外貌时最常见的一段话。初看这段话,并没有什么不妥,它还很生动、形象呢。但如果我们不管是什么人,都描绘成这个样子,这人物不变成玩具店的布娃娃了吗?  相似文献   

11.
在许多学生的眼中,语文课就像是没有浇水的鲜花,干巴巴的,并且是语文教师一人唱的独角戏。其实就语文教材而言,大部分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这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篇章,思想深遂,艺术形式完善,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为什么会在语义课上变成了“干瘪”的代名词呢。  相似文献   

12.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生活是文学的源泉。要想写好作文,就得做生活的有心人,记录下身边瞬间出现的闪光的字词句段,来丰富自己的作文语言。 一、记住闪光的字 一字千金,如王安石的“绿”;贾岛的“敲”。有一次听几个女生议论男同学的长发,其中有人说:“看他的耳朵都藏到头发里去了。”这里的一个“藏”字,多么含蓄地道出了头发之长。 二、记住生动的词 在秋天的一个集日上,我问家乡人秋收得怎样了,回答说:“割透亮了了”这里的“透亮”一词,简单明了,说没割完又快割完了,说割完了还没割完.准确而生动.且流露出喜悦之情,富于感…  相似文献   

13.
如何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在限定的教学时间内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是每个语文教师应认真思考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在提高课堂教育效率上下功夫。 一、要以学生为主体,变讲堂为学堂 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堂,就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就应该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和时间的主人。教师应该把功夫用在“导”字上,引导、指导、诱导、导方法、导技巧、导规律。在“导”字上用功不等于不要讲,而是在“精讲”上动脑筋,在“精讲”上下功夫。凡是…  相似文献   

14.
在《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中,特级教师薄俊生找到了“朗读”这种传统语文教学方式和新课程理念“与文本对话”的最佳结合点,并且赋予了一种非常童趣化的说法:“朗读就是代作者说话,代文中的人和物说话”。这种说法不仅把一个深奥的教学理念转化成了一个要求明确、简便易行的学习方法,而且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作者、与文中人和物之间的距离,把枯燥无味的阅读文本的方式变成了一种鲜活的生动可感的“生活”方式。“代作者说话、代文中人和物说话”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5.
近读一则故事:有一个农民在犁地时,发现了一枚锈迹斑斑的古钱币。农民以为把古钱币上斑驳的锈迹去掉会更值钱,于是就将那枚古钱币打磨得平整光亮。结果,这枚价值昂贵的古币变成了一钱不值的铜板。农民哪里知道古钱币的价值正体现在它那锈迹斑斑的“生命本色”——“古”上。失去了“生命本色”,古钱一文不值。  相似文献   

16.
写作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战场。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学生面对写作心浮气躁,只把目光盯在所谓“宝典”、“秘诀”、“金榜”上。更令人痛心的是一些教师,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实实在在培养学生写作的基本素养上,而是刻意去寻求所谓的写作“捷径”,追求所谓的写作“模式”,将那些深刻的思想、真挚的情感、生动的语言和鲜活的创新思维拒之门外。学生写出的作文到处充斥着僵化的思想、虚假的情感、干瘪的语言,千人一面,毫无个性可言。这种指导思想不仅压抑了学生的才气,而且阻碍了写作教学的发展,使本来生动活泼的创新思维培养过程变成了一潭死水。  相似文献   

17.
叶婷 《现代语文》2014,(4):99-100
生动课堂是学生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通过“读·写·思”等学习方式完成目标的过程。它因学生的活动而得名,因“生动”而生动。生动课堂的操作程式及效果特点,已有别文加以阐述,这里只就语文生动课堂的三个层面加以论述,是为“生动课堂的三种境界”。  相似文献   

18.
放学回家的路上.成果被一个长着乳白色犄角的小怪物拦住了:“当一个人被别人叫了11111次‘笨猪’的时候,就会变成一头猪。从三岁半上幼儿园到现在长到十一岁。你已经被一个叫做苏小棉的女人喊了11105次‘笨猪’,所以你很快就会变成猪了。”  相似文献   

19.
古人说过:“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意是指文章的统帅。在军队中,统帅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支军队如果没有统帅,就会变成乌合之众,没有立意,文章的材料就成了“无帅之兵”的“乌合之众”,所以立意是作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几千年来的语文学习一直与“苦读”紧密相连着,有道是“十年寒窗苦”。看看我们身边的学生也的确如此。为什么就不能让语文学习变成一种快乐的享受呢?诚然,这不是要否定刻苦学习,而是希望大家能树立起“快乐语文”新理念,从“享受语文”的角度来进行“快乐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