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对外宣传工作提出的重要要求。在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国际局势空前复杂多变的当下,如何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亟待加强外宣理论和实践研究。曾长期为美国和日本政府机构做战略传播、对外宣传和公共外交的研究和咨询的南希·斯诺教授,聚焦中国对外战略传播这一核心议题,围绕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一带一路”国际传播等外宣领域热点问题提出,中国的多样性是中国故事最好的叙事方式,要通过开放、参与、多样的交流重建对外沟通渠道,用微观视角和民众口吻进行对外叙事,让“一带一路”成为中美重开对话的走廊,推动两国关系早日回到相知阶段。  相似文献   

2.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政府和人民率先抗击疫情,为世界各国赢得了两个月的时间。中国与世界多个国家携手抗疫,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国际担当。但在西方少数发达国家的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污名化中国现象沉渣泛起,其具体表现是什么?对于西方媒体涉华报道中的偏见,中国将如何应对?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以英国主流媒体《泰晤士报》为研究对象,分析该报半年来在疫情报道中建构的中国形象,并针对其报道特点,探索未来中国外宣的话语对策。  相似文献   

3.
重大传染病疫情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可能造成公众身体损害,同时还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甚至在国际上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在防治疫情的同时,还需要做好对外传播工作,消除误解,力争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疫情防治措施的对外传播工作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总结历史经验有利于更好地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在成功经验方面,首先,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疫情防范措施的对外传播工作,甚至亲力亲为;其次,以疫情暴发为契机,调整外宣工作的一些观念和做法,赢得舆论话语的主动权;再次,尽可能争取国际社会力量做好疫情防控措施的对外传播工作。而在教训方面,首先在重大疫情发生后,外宣部门仍然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缺乏主动出击的精神;其次,重大疫情时期,对外传播的一些做法尚有待商榷;再次,重大疫情的对外传播,缺乏代表性的公共人物。此外,重大疫情的对外传播需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规律并且注意细节。  相似文献   

4.
言论集纳     
《对外大传播》2013,(11):63-63
外宣工作要着力在创新理念、创新手段和方法上下功夫。要着力在让国外受众愿意听、听得懂、能理解的表达方式上下功夫,增强外宣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和认识。目前,对外宣传首先要构建和完善源自中国、打动世界的话语体系。这套话语体系在内容上要植根于中国大地,富有中国气息,其次是要寻找中国话语和国际话语的契合点,最后还要进行有效传播,一方面尊重传播规律,注重新闻时效,把握好时、度、效,另一方面要创新对外表述方式,注重人情味和具象化、个性化内容的增加,生动讲述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近年来在中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已逐渐成为国际舆论焦点。加强突发公共事件的国际传播,对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好中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重点外宣媒体对外报道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说明,在新媒体时代,突发公共事件的国际传播具有更强权威性、更快时效性、内宣外宣相统一的新要求,在这一背景下,需要在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渠道等方面探索切实可行的策略和实际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壮族的风俗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壮族的民俗文化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广西壮族民俗文化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其进行外宣翻译是在我国“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举措,对树立积极正面的中国多民族国家形象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广西壮族民俗文化外宣翻译仍存在较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外传播的效果,也不利于广西故事“走出去”。鉴于此,该文以广西壮族为例,分析壮族民俗文化外宣文本的特征,并以目的论为指导,以传递信息、促进对外交流为最终目的,采用适合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翻译策略进行外宣翻译,为广西壮族民俗文化外宣文本英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全球话语权竞争与国家利益的拓展和实现息息相关,是建构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必要条件和推进基点。长期以来,西方占有不断累积的话语优势,在全球政治、经济、安全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如何对抗西方话语霸权的强势围剿,在国际社会中提升中国话语的力量与效度,对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构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对外话语体系建构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有“道”层面的积淀阐发,又有“术”层面的话语实践,还有“技”层面的传播塑造,需着眼人类发展、面向国际社会,基于中国问题、立足中国实践,从学术理论、对外传播、推进治理、公共外交等多个领域协同发力、一体推进,不断提升中国对外话语的说服力、认同度和支持率。  相似文献   

8.
《对外大传播》杂志自2000年1月开始举办“中国报道杯”征文活动以来,迄今7个月的时间里陆续收到了来自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及地、县各级外宣部门和外宣干部的踊跃投稿。现本刊已相继刊登了其中的28篇,其他文章还将继续择优刊载。  相似文献   

9.
加强中国外文局书刊网的对外经济报道,是今年宣传工作的一个重点。如何增加经济报道内容,提高对外宣传质量,是落实李长春同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指示的具体体现,是整个外宣事业的需要,更是我们做好外宣工作、争取在外宣质量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正五年一次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传递了一系列重要信号,其中之一就是"重塑外宣业务、重整外宣流程,重构外宣格局"。新华社已经率先行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新华社85岁生日的贺信中明确要求,"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2017年,新华社召开了历史上首次中国新闻对外报道座谈会。2018年,新华社提出,到2020年构建起内外并重的工作格局,重点在中国新闻对外报道上取得突破。地方新闻是中国新闻对外报道的基础。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和与世界的深度融合,中国新闻今日已成为国际新闻的一部分。在"新时代"和"世界性"构成的新华  相似文献   

11.
袁文  郭宏伟 《对外大传播》2002,10(10):48-48
河南省唐河县张店镇依托地区特色,搞好外宣报道,大大提高了张店的知名度,较好地促进了镇域经济的发展。2001年以来,我镇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对外大传播》、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外宣报刊台发表稿件21篇。我们在培养外宣意识、抓住地方特色、找准外宣选题上下功夫,主要做到了强化“三个意识”、“四个突出”。  相似文献   

12.
正自世界卫生组织于2020年1月30日宣布新冠肺炎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以来,相关舆论持续发酵,给中国和国际社会的抗疫行动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其背后所蕴藏的话语逻辑。就问题量级来说,此次疫情已经超过了2003年的"非典",中国媒体在疫情中所扮演的角色亦发生转变:不仅需要做好国内的报道,也要面向海外。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尝试回答以下问题:国外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在有关中国抗疫的报道和讨论中呈现出怎样的话语特征?其话语建构的逻辑是什么?对中国未来在突发性全球公共卫生事件的对外传播工作有何启发?  相似文献   

13.
对外传播是我国新闻传播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所说的对外传播即我们习惯所说的“外宣”,就是通过向世界客观、全面地介绍、报道中国,让世界正确地了解中国,树立中国的良好国际形象,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目前世界信息传播业方兴未艾,第四媒体(互联网)崭露  相似文献   

14.
(二)在“出去”上想办法,加强外宣针对性。对外宣传最大的特点就在一个“外”字,它的对象是外国、外国人。因此,只有走出去,送出去,打出去,才能使宣传更直接,更有效。一要疏通渠道走出去。首先,对出国人员要强调对外宣传的任务,使出国的同志都成为外宣队伍中的一员;其次,外宣要同对外文化交流紧密结合,把对外宣传寓于文化交流之中;第三,要开展广泛的外联工作,要以“文”会友,以“情”结友,以“物”(外宣品)联友,以“诚”固友,这样就会海内存知己,朋友遍天下,渠道自然会多起来。走出去宣传,效果明显不一样。1994年,湖北省组织一个文化代表团赴美,举办中国三峡书画摄影展。参观展览的美国观  相似文献   

15.
今年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的《对外传播教程》,是长期从事外宣工作的资深专家沈苏儒的作,是1990年由今日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对外报道业务基础》的增订版。当年,朱穆之同志看到这本书的写作提纲后说:“对外宣传很需要这样的基本教材,它的出版对培养和提高对外宣传工作的业务水平会有很大的作用。”而赵启正同志在看书后给作写信说:“我发现这是我需要读的书。”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外文局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外文出版发行机构。2006年,外文局以11种文字出版了2104种图书.以9种文字出版了24种期刊。半个多世纪以来,它一直与新中国的脚步同行。为中国的对外宣传事业作出了贡献。同时.外文局强大的外宣领军人物。如著名翻译家、作家杨宪益、叶君健、冯亦代、徐迟。著名战地记者萧乾等扬名海内外。并带出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然而近些年来.随着老一辈外宣工作者逐渐淡出工作岗位,外宣干部严重不足。加之在市场经济体制和对外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的大势下。对外宣传面临针对性不明、时效性不强和对外发行有效性不足三大难题,这些都制约着外文局书刊外宣事业发展。 为解决上述三大难题,在中央领导的指示下。外文局于2004年正式开始了书刊“本土化”进程。在最近刚刚召开的“全国外宣工作会议”上。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指出:“对外宣传工作,对象在国外.必须走出去。能不能走出去、在多大范围和程度上走出去。体现着对外传播的能力.反映着外宣工作的实效。” 这一切都需要在走近,了解的基础上去实践,去实现。 以国内资源为依托.把选题策划和印刷发行前移到对象国和地区,国内根据前方要求编辑制作,利用对象国的渠道进行销售.形成“前店后厂”和“两头在外”的出版发行模式。“本土化”战略的实施给外文局的书刊质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可以说是一场“内容革命”。外文局举办的2006年度外宣书刊评选活动,就显露和折射出这种变化。 这是外文局第三个年度的书刊评选活动。在这个活动中,评委们针对参选作品,在评审意见表中留下了多达几十条的评审意见。评委们外宣意识强烈,视野开阔,见解独到。他们的中肯意见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指导性和  相似文献   

17.
在对外介绍我国文化遗产中有机融入政治话语的宣传,有利于积极对外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以南粤古驿道网站中Global Sharing英文栏目为例,分析和提出文化遗产外宣中的政治话语翻译与国际传播策略.国际传播策略包括贵在"自然融入"、重在"生动形象"、妙在"借他之声".翻译策略包括采用"直译法+注释法"翻译政治话语...  相似文献   

18.
2013年是中国新闻对外报道值得关注的一年。这一年,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就对外宣传工作做了重要阐述。他要求外宣媒体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对外宣战线的从业人员来说,这既是勉励又是鞭策。年头岁尾之际,回溯一下这一年的对外报道,深感压力、挑战与攻坚时刻相伴,如何让外宣媒体的中国声音更有分量是非常值得思考的议题。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国际舆论场中,中国形象“自塑”滞后、“他塑”强势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面对西方对中国的污名化,中国应解构其话语霸权,“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重建自身的对外话语体系。从故事上,应以传统中国、现代中国和全球中国为叙事对象,讲好中国的经典故事、发展故事和开放故事,从而增强对外话语的感召力、创造力、公信力;从话语上,实践中应从网络文学、游戏等多元叙事形态构建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叙述维度,并乘着全媒体、跨媒介的东风,通过IP运营实现国际传播效能提升的最大化,从而建构具有连续性、整体性与全局性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20.
展示性是对外宣传稿件的显著标志和突出的特点。看一篇稿件是不是外宣稿件,或者看一篇外宣稿件合不合对外报道的规范,那就应看它具不具有展示性。如果不具有展示性,那就不是外宣稿件或者是不合格的外宣稿件。当然这主要是对地方外宣稿件而言,因为中央外宣和地方外宣的职能不完全一样,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